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事执行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执行人员不履行职权、滥用职权、甚至枉法执行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侵犯了当事人的权益,降低了审判机关的社会威信。因此,检察院对民事执行的监督则被专家、学者一再提出,希望通过这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来改变民事执行中“执行难”、“执行乱”等问题,本文就检察监督的依据以及实施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扬 《理论观察》2006,(4):130-131
“执行难”现已成为妨碍法制进程的羁绊,如何解决“执行难”已成为司法界探讨的焦点问题。叫卖判决书的现象开始出现在街头,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民事判决“执行难”,应当从法制体制上进一步完善来解决这一问题,以确保生效判决依法执行。  相似文献   

3.
徐建峰 《杭州研究》2009,(4):152-156
“执行难”是困扰我国法院系统的与申诉难、申请再审难等3个老大难问题之一,尤以“执行难”最为突出,群众意见最为集中,社会最为关注。本文就当前执行工作的现状、困难和原因作了探讨,并以西湖区法院为例,提出了构建执行联动机制和威慑机制、整合全社会资源来共同破解“执行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博 《魅力中国》2010,(6):138-138
多年来,民事执行“难”问题严重困扰着人民法院和部分当事人,并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执行难”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也损害了国家法律的尊严。本文分析了“执行难”的原因,同时提出自己对于应对执行难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高琦 《黑河学刊》2005,(1):88-91
执行难应当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执行,可以执行的案件难以执行。在现阶段,执行难有其必然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缘关系”和“人缘关系”的干扰。解决的方案,是实行在高级人民法院辖区内对不同的案件采取委托执行、异地执行、交叉执行、提级执行和统一执行制度。而要彻底解决执行难问题,则有赖于改革司法体制,消除司法权地方化,切断法院、执行人员与当地政府、周围环境之间非必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张志鹏 《魅力中国》2011,(11):134-134
“执行难”是法院工作的顽症,为此法院不断增加执行力量,加大执行力度。探索执行新渠道。但却出现了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在法院执行结案不断上升的同时,当事人的怨声却未见减少;二是在法院大抓执行积案的同时,未结案仍高居不下,执行标的额实际收回的比率也较低。这种法院付出甚多,效果却甚微的情况不能不让人深思。本文通过对民事执行程序中当事人与执行员中存在的执行意识误区现象的揭示与剖析,提出了若干矫治对策,并建议在民事强制执行立法中增加“公告执行”等新措施以促进正确执行意识的树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邵平 《宁波经济》2004,(10):39-41
“执行难”是当前困扰国税工作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平衡性、法制及征管体制的不完善等是税收执行难的主要原因。应从立法层面改造、税收征管及税收执行体制改革、优化执行环境、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改善税收执行难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执行难、执行乱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一个现实问题。文章以社会信用体系为视角,审视了执行难、执行乱问题的表现样态、成因及其与社会信用体系之间的关系,提倡执行难、执行乱问题的解决应该立足社会信用体系的大背景下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并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金娟 《发展》2010,(2):106-106
民事执行权是将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付诸于实施,以实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法治根基比较薄弱,因此出现了“执行难”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首先必须对民事执行权明确定性,然后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权法律制度,以求对解决“执行难”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赵大伟 《老区建设》2010,(16):23-24
各类案件难执行,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严重影响了我国法治进程。探究执行难点,制定有执行操作的法律,解决"执行难"问题已迫在眉睫。要落实党的"依法治国"战略目标,必须完善不利于执行操作的法律、法规,改革现行司法体制。  相似文献   

11.
李建国 《发展》2000,(6):46-47
长期以来,“三角债”一直困扰着许多企业以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有些经诉诸法律判决后仍无法执行。“执行难”已成为我国又一阻碍经济发展的怪问题。为什么“执行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刊特发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庭庭长李建国同志《依法执行促进发展》一文。  相似文献   

12.
赵其阳  徐浩 《中国经济周刊》2004,(23):J001-J001
执行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群众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执行难”不仅困扰着法院,重要的是当事人因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维护而对法律的兑现者——法院失去信心。所以如何全面有效地解决执行难,各地司法部门都在进行积极有效地探索。近年来,淮北市相山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庭)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精神指导下。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全面落实为民思想,不断深化执行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大力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全  相似文献   

13.
在司法界,“执行难”被形象地概括为:“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2005年春天,为了铲除执行难这一痼疾,黑龙江省司法系统曾开展了“执行年”专项整治行动,并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执行真难     
案件执行,是实现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最后程序。近年来,“执行难”严重困扰法院的审判工作,社会各界对此广为关注,国家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均采取了不少措施,新闻媒介也对许多执行难案件进行过曝光。但是,执行难却仍象毒蛇一般缠绕着社会  相似文献   

15.
黄柒  许前川 《魅力中国》2013,(23):340-340
列宁曾说过,法律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这主要说的是法律所处的应然状态。而法律从应然状态向实然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总是存在各种阻碍,不管是国情的因素还是具体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在我国“执行难”问题是法律务文从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的重要障碍之一。在本文中,笔者从法律执行的现状入手分析.主要介绍在我国国情背景下.主要存在的几点执行难问题。如法院执行机构的设置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问题等等。在对问题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几个对策,希望能够为“执行难”问题的真正解决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艳芬 《魅力中国》2014,(4):334-334
“执行难”的形成有诸多因素,最重要的为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现就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浅谈几点认识。一、逃避执行的表现形式 逃避执行是指被执行人实施某种行为逃避法律的制裁,不履行法律规定应承担的义务,表现形式多样。(一)被执行人为自然人逃避执行的表现形式。1.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因法院的执行力度不大,不主动履行。  相似文献   

17.
刘春生 《魅力中国》2013,(20):261-261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是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直接领导的。实行编队管理的,带有武装性质的司法队伍。人民法院审判权力的实现,需要这支武装队伍作后盾。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种民事案件逐年增多,情况复杂多变,特别是民商事案件的执行工作,遇到的问题更多,阻力更大。如民商事案件执行时法官被围攻、被殴打,甚至被杀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克服“执行难”,需要法警积极参与。法警参与执行工作重在配合上,即如何配合执行法官解决好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强制被执行人履行法定义务,以确保执行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宋源 《理论观察》2003,(3):20-22
全球化趋势是当今时代的突出特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各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它对我国政策执行系统的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为政策执行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它又对我国政策执行系统自身结构的调整和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改进我国的政策执行系统势在必行。其途径主要定位在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公共政策执行体制以及公共政策执行方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执行难”是上个世纪留下来的一个遗憾,也是新世纪我们必须解决的一道跨世纪难题。在探究“执行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被执行人有意规避法院的执行是产生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实际上反映了市场主体信用观念和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的相对缺失。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其目的是保障民事法律法规的实现,同时还需要发挥民事诉讼法保障诉讼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作用。然而在民事诉讼的某一阶段,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却没有得到较好程度的保护,尤其是在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已经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案件执行阶段,当事人总是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法院也面临着"执行难"、"和解难"的问题。案件的长期不结,一方面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增加;另一方面会导致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同时也会引发社会矛盾的出现。因此解决民事诉讼活动中执行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和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