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2.
徐辉  周文魁 《魅力中国》2009,(20):32-33
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劳动力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3.
基于索洛增长模型,测度了1978-2013年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呈现先急剧上升后平稳下降的态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仍处于依赖资本与资源投入推动的粗放型、外延扩大式增长。  相似文献   

4.
熊华林  李应春 《科技和产业》2010,10(5):62-65,69
运用索洛模型对三明市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资本驱动的外延式增长,新世纪以来这种趋势更明显,2000-2007年期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负值。因此,本文提出,三明市应当在注重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提高投入的效益,注重科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尤其对于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那些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这些产业的生产率,加强这些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莹  袁佳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7):14-18
全要素生产率方法是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方法。文章对江苏20年来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将促进江苏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因素分解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所有制的变迁以及金融深化,并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计量分析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传统要素投入的增长已经不再是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取而代之的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崛起,而金融深化对现阶段的经济增长并未产生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构建测算要素价格扭曲系数的理论框架,将经济增长率分解为要素价格扭曲、劳动增长、劳动报酬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利用1978-2013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了测算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大多数省份的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并且各省份资本增长速度明显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大部分省份的资本价格扭曲程度大于劳动,资本价格相对劳动价格越便宜,这些省份的要素价格扭曲系数越小。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在劳动人口正增速时,要素价格扭曲、地区劳动报酬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地区技术路径的选择却适合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韩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娜 《世界经济研究》2012,(4):81-86,89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韩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利用增长会计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和韩国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02~2009年中国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率从1981~2001年的23.29%上升到28.88%,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劳动投入的贡献率。1981~1998年期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为7.64%,其中,60%以上是靠资本投入来实现的,25%是依靠劳动的投入,但在1999~2009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达到了42%,中国与韩国的经济增长开始走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资本、劳动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贡献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表明:在1978-2005年资本投入对内蒙古经济增长起到主导作用,贡献度较高、贡献率较大;但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与贡献度不高,并且呈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生产率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扩展的索罗模型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去20年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13.5%,这一贡献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未来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将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0.
以经济增长率为考察指标,按照"谷-谷"法划分,1951-2002年的52年中,日本经济增长与波动呈现出11个周期,并且可明显地划分为三个阶段:高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和"失去的10年"或低速增长阶段,即出现了两次大的转折.运用增长会计的方法,从生产要素投入的供给面可以解释这两次大的转折:是由于劳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两次大的转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对资本积累、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过去主要依赖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实现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要摆脱对要素投入的依赖.转而依赖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2.
王永静  王艳 《乡镇经济》2008,24(7):93-96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采用索洛余值法对1979—200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素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对此期间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断,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非常低,兵团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增长状态。要改变兵团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其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将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分为出口部门自身相对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两类,来考察出口贸易如何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以出口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为基础,本文结果表明,出口贸易主要通过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然而出口部门相对要素生产率优势对增长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出口贸易未能与人力资本充分结合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使用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随机前沿模型,对云南省和全国1978—2009年的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解。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云南省和全国生产技术水平都处于生产前沿的下方;全国物质资本投入产出弹性要大于云南省,劳动力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产出弹性要小于云南省;云南省和全国技术效率水平都呈现出略微下降趋势,但是云南省技术效率水平略微低于全国技术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较符合实际的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解进行了严密的数理分析。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地的历史统计资料,对三地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如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利用状态空间模型计算对比中国与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结合中日不同时期经济运行突出特点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200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形势与1990年前的日本十分相似,判断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可能的泡沫化倾向.相应提出我国制定新时期经济政策的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国内需求、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持、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调整步骤和舆论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制度经济学产生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试对广东工业领域的制度变迁效应作进一步研究,利用残差计量分析方法计量出1978~2006年制度变迁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即广东省工业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制度效应分解成3个因子,并用各具代表性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各个制度因子的贡献度。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评价和审视广东省工业制度变革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传统宏观经济增长的分解框架仅仅关注微观的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无法识别要素层面的这两种效应以及两种要素的经济利润。为此,文章借助一个新的基于要素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框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增长动能、配置效率以及经济利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是其产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个结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以及不同地区均适用。中国工业企业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2)企业自身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增进效应贡献最大,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抑制效应大小来看,其抑制作用抵消了企业技术进步的绝大部分。具体到资源配置效率程度大小来看,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年均恶化程度至少是劳动配置效率的两倍,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微弱。(3)就要素获取的经济利润份额来看,资本占优,高达3.2%,资本利润是劳动利润的至少四倍,劳动利润的上升极为有限。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中东部地区企业获取了更大的资本利润,而外资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利润,体现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战略取向。东部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说明其反哺中西部地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汪军  汪红 《辽宁经济》2005,(10):91-92
阜新是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能源工业基地之一,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历史性、体制性、结构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阜新市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由“八五”时期的9.6%下降到“九五”时期的2.1%.因此,在2002年国家把阜新市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为了探索阜新市经济增长的源泉,更好地发挥经济增长因素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有必要对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贡献进行分析,这对阜新的经济转型及经济振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