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辽宁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形模型,从规模等级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对辽宁省城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等级规模方面,计算了城市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并讨论了辽宁省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及其特点;空间结构方面,运用分形理论的关联维数进行分析,得出当前辽宁省城镇体系总体特征:城镇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较均衡,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发育较为成熟;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城市分布呈现条带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运用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做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城镇等级规模分形维数D为0.7233,小于1,这说明武汉城市圈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较为分散,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类型,城镇体系发育不成熟。而城镇空间关联维数D=0.8499,小于1,这表明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内各城市间联系紧密,分布高度集中于一地。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分形理论从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分析了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得出伊犁河谷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城镇规模结构分布较为集中,中等位序的城市较多,人口分布低水平均衡,处在城镇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城镇空间结构由于受到山地河谷地形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城镇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城镇间联系不紧密,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较弱;对伊犁河谷地区城镇体系结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分形理论,通过测算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分布的分维值,并结合城市首位律分析,发现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满足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分布的原因,为重庆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研究——以河南平顶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作用。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地域空间结构、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运用断裂点公式对平顶山市域中心城市辐射影响范围进行定量计算,剖析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存在如下问题:城镇体系人口规模等级差异大,城镇化率基础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状态非均衡等。根据研究区域情况,对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进行布局构想,即打造叶平宝鲁一体化核心区为引领,加强3个卫星城市的发展为带动,做好小城镇的生态建设,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建立起一个等级清晰、核心突出、职能明确的"一心三卫三层"网络型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从县域经济、城市空间等级结构出发对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城市空间分布北密南疏等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城市体系完善、增长轴体系培育等方面,提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重构战略。  相似文献   

7.
运用分形理论从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分析了南通市城镇体系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通市城镇等级规模分形维数D为0.7731,小于1,这说明南通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较为分散,属首位分布类型,城镇体系发育不成熟;城镇空间关联维数D′=1.2577,这表明南通市城镇相关程度较小,空间布局较分散;就如何优化南通市城镇体系结构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形理论,通过测算2006年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并且结合城市首位律的分析,得出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的原因,为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优化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城市首位度、城市基尼指数、城市金字塔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宁夏沿黄城市带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发展特征,认为该城市带城市首位度适中、城市等级规模分布不均衡、城市带规模偏小,最后提出发展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测算,传统的计量方法存在明显不足;简要介绍了分形理论的原理,运用分形理论,借助于Zipf公式分析了湖南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发现湖南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有从单分形结构特征向双分形结构特征的演化趋势、城市体系规模分布过于均衡及首位城市及大城市规模过小的问题;提出了湖南省城市规模体系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揭示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城市"三生"用地结构在全国尺度下呈现以不同城市群为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2)城市生产用地结构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活用地结构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呈现"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口等是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的主控因素,且各因素因城市等级差别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介绍分形及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鲁南经济带城镇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城镇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比较均衡,首位城市不突出,中间位序城市比较发育,今后应进一步培育核心城市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加快重点经济轴线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 ,分析了目前矿业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矿产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规划之间 ,矿产资源开发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 ,产业结构、经济效益与城市发展、职工生活之间 ,矿山企业与城市管理之间 ,信息化发展滞后与城市发展之间等五对矛盾问题。提出了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矿产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强矿产资源集约式开发利用、减少对城市环境破坏 ,实现矿业城市与矿山协调发展 ,对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等四项实现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系,求算出安徽省各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0.6~0.7之间的有2个,0.5~0.6之间的有4个,0.4~0.5的有10个,0.4以下的有1个;结合Arcmap技术对安徽省各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水平差异不大,以合肥和马鞍山两市为极点向周围递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信息熵、均衡度等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对安徽沿江开放城市--芜湖近10年的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工业用地比例过高,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后期工业用地比例下降,城市绿地大幅度增加,城市职能与用地结构趋向吻合.该研究为今后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城市土地市场中,常常只注重对一个城市内部的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而缺乏宏观调控城镇土地价格的分等研究.通过探讨城镇土地分等的影响因素与技术思路,以江苏省64个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镇为研究样本,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了6类因素共20个指标进行实证研究;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数轴法初步划分等别,经基准地价验证,最终把64个城镇划分为六个等别;经对分等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探索了江苏省城镇土地等别分布的地域特点及组合规律等;最后对分等因素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济南都市圈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构建节点规模的系统性指标、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等,结合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分形理论,明确济南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与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特征。结果表明:城市的规模等级差异体现出交通指向性;城市规模分布集中,高位次城市规模不是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城市的综合得分分布比较均匀。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以济南、淄博为核心双星状,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体现出经济链强度分布差异程度较大的特点。最后,为优化济南都市圈,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Land suppl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gree of urbanization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supply. In this study, a Python program was used to obtain 2010–2017 land transaction data of 327 cities in China’s Land Market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each city was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its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2017. Land supply, at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for state-driven construction in cities was characterized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industries. We found that with the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stage, the annual average land supply scale of the city increased from 9491.77 hectares in primary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PIS) to 24614.84 hectares in developed stage (DS), and the proportion of newly increased construction land decreased from 87% PIS to 24614.84 hectares in DS. Furthermore, the supply structures of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l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d across development stages. With respect to the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stages, the change of land supply proportion in various industries presents the types of gradual decline, gradual increase, initial increase and subsequent decline, initial decline and subsequent increase, and volatility.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proportion of land supply in cities allocated for various industries and across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was different. The administrative hierarchy of cities in China has a large influence on land supply. The effects of National New-Type Urbanization Plan (NUP) and marketization on land supply were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NUP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land supply. The higher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city, the positive effect of marketization on land supply has not increased. The findings enrich the theory of regional land use and can guide the formulation of land supply polici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