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雅婷  刘一楠 《云南金融》2012,(3X):227-227
本文在对中国目前热钱状况的分析基础之上,简述热钱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阐述了热钱进入中国的动机和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中国目前热钱状况的分析基础之上,简述热钱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阐述了热钱进入中国的动机和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量国际热钱的持续流入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各项调控提出了挑战.目前,热钱能够通过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以及错误与遗漏项目流人我国.用间接法估算中国的热钱规模的结果是较为惊人的.热钱流入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热钱流入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热钱流入到中国,而同期中国房地产价格也在大幅上涨.运用VAR模型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房地产价格和热钱流入量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房地产价格和热钱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热钱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格兰杰原因并对房地产价格形成持续的正向冲击.因此,在当年形势下,要限制热钱流入中国,压缩热钱套利空间,建立严格的外资房地产准入机制.  相似文献   

5.
最近中国学术界、政府关于"热钱"的争论很是激烈,关于热钱的危害也甚是危言耸听.预言热钱将导致中国房价大幅飙升的加拿大休伦学院教授徐滇庆,尽管在"赌博门"中颜面扫地,但他言之凿凿的热钱威胁论却对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国际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火爆,大量国际热钱纷纷流入中国,对中国金融安全造成冲击。对中国来说,以股权投资、债务融资等各个领域阻击热钱涌入,依然"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分析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应对热钱流入的长久战略,即"抓两头"战略,一方面防范投机性资本的流入,另一方面做好资本流入后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阐述了"热钱"流入中国境内的原因、渠道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短期内"热钱"进出中国市场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国际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热钱"流入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中国。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乘机在其他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不断寻找套利机会。国际热钱进入股市、楼市,就很容易抬高资产价格,进而制造经济泡沫,增大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如果热钱集中撤出中国市场的话,就可能引发资本市场的危机和货币危机,一旦处理不当,还会造成金融危机。因此,在热钱大量流入我国的背景下,如何监管和防范热钱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苏培科 《中国外资》2010,(23):10-11
G20很难阻止货币竞相贬值,全球流动性泛滥已不可避免,热钱涌入新兴经济体已是大势所趋。在此大背景下,中国采取了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等逆势紧缩的措施,进一步强化了热钱对中国的预期。于是,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将热钱放进一个池子",  相似文献   

10.
阴天泉  汪启明 《时代金融》2012,(30):164-166
最近几年,欧美各国经济疲软,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中国经济面基本良好,大量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境内。然而,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被打破,热钱有回流母国的迹象。热钱的流入流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分析热钱流动的状况和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防范热钱冲击我国经济的策略措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调控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基层人民银行的职责之一。本文系统探讨了基层央行调控流动性过剩政策的传导途径,研究和剖析了影响基层央行调控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诸种障碍,针对性地提出了充分发挥基层央行职能、作用,有效调控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郭凯  孙音  艾洪德 《金融研究》2012,(1):180-193
本文基于资产期限结构探讨了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并对流动性过剩进行了定量测度和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动性过剩的管理思路与策略。基于资产期限结构的流动性过剩可以分解为一期滞后流动性过剩、货币期限结构与均衡比例期限升水变化率三个因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因子的均衡值均呈现季度循环的特征。中央银行应明确流动性过剩的下限和上限,在同一年度内应采取流动性管理策略保持流动性稳定提高,在不同年度应保持高流动性过剩与低流动性过剩之间的转换。为实现流动性过剩季度循环的均衡路径并使其保持在上下限范围内,中央银行可以选择流动性管理工具依据季度循环的特征调控货币期限结构与均衡比例期限升水。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ims to shed light on the systemic nature of liquidity risk and to propose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systemic liquidity shortages. Our method incorporates not only direct liquidity shortages but also indirect liquidity shortages due to the knock-on effects through interbank linkages. We perform a simulation with a simple banking system model and find that a deficit bank can mitigate a liquidity shortage by holding more claims on a surplus bank. Meanwhile, a greater imbalance in liquidity positions across banks tends to aggravate the liquidity shortage of a deficit bank. According to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 structures, a core-periphery network with a deficit money center bank gives rise to the highest level of systemic liquidity shortage, and a banking system becomes more vulnerable to liquidity shocks as its interbank network becomes more ill-matched.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上个世纪末国内商业银行出现了持续性的流动性过剩,引起了理论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本文考察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的发展,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发展阶段、特点,提出了商业银行改善流动性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中央银行视角下的微观流动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市场的平台来进行。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流动性管理模式应当纳入中央银行的考察视野。为此,本文从宏观与微观流动性的基本定义出发,分析了中央银行宏观流动性管理与金融机构微观流动性管理的内涵与联系,以及中央银行关注微观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最后,本文就如何关注微观流动性管理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凸现出来的经济现象。在基于国际收支、金融脱媒、货币流通速度三个角度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发展趋势做了分析。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仍主要通过银行体系来进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常态。  相似文献   

17.
欧洲央行拥有较为完善的常规流动性供给机制,面对危机状态下市场融资功能的萎缩,欧央行通过创新和运用多种非常规流动性供给工具,为金融机构和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文章系统梳理了危机前后欧央行常规和非常规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操作方式和功能,评估了非常规货币工具在市场流动性、利率和经济方面的实施效果,并探讨了其对于完善我国流动性管理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ample liquidity provision by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overnight unsecured interbank market from 2008 to 2014. We use novel data on interbank transactions derived from TARGET2, the main euro area payment system. To identify exogenous shocks to central bank liquidity, we exploit the timing of ECB liquidity operations and use a simple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 framework. We argue that the ECB acted as a de facto lender-of-last-resort to the euro area banking system and identify two main effects of central bank liquidity provision on interbank markets. First, central bank liquidity replaces the demand for liquidity in the interbank market, especially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2008–2010). Second, it increases the supply of liquidity in the interbank market in stressed countries (Greece, Italy and Spain) during the sovereign debt crisis (2011–2013).  相似文献   

19.
侯成琪  黄彤彤 《金融研究》2020,483(9):78-96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边际递减,央行可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  相似文献   

20.
侯成琪  黄彤彤 《金融研究》2015,483(9):78-96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边际递减,央行可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