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4月,央视推出"大学生就业指导"节目. 有观众咨询:到外企求职与到国企、民企求职,哪个前景更好?  相似文献   

2.
外企是一个吸引人的字眼,特别是像IBM这样的世界500强公司,更是多数白领青年趋之若骛的企业。外企,待遇高、福利好、培训完善、管理科学,往往问及人们对外企的印象,得到的答案莫过于如此,却没有谁真的能具体说出个所以然来。 那么,真实的外企管理究竟是个什么样呢?在IBM(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招聘经理张榕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声音     
真有本事的、真想为国家强大出把力的、真想接受挑战的人,在国内的也好,在外留学的也好,就做国企。因为啥?太难了。就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规范来讲,做好国企领导比在外企当经理更难。——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坦言,国企体系中各种复杂的制约因素才是对企业家最大的考验  相似文献   

4.
<正>大学生就业现在已经不仅是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也是高校和国家在人才培养中一直研究的主要问题。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很多人感到不知所措,是考研究生,还是就业?是选择事业单位,还是选择企业?是选择外企,还是选择国企?  相似文献   

5.
《厂长经理之友》2012,(4):70-72
陈玮:民企的最大优势是机制灵活,能干的人就能脱颖而出;最大劣势就是不规范。国企的机制不好,人际关系复杂,但稳定、压力小。 薛庆志:名牌、高学历一般分布在国企,中间层次的高校毕业生一般分布在私企,英语拔尖的毕业生一般分布在外企,应该促进人才交流,促进民企人才向国企流动、国企人才向民企流动,外企人才向国企、民企流动。  相似文献   

6.
刘瑞 《企业经济》2023,(1):5-11
企业家精神作为市场经济中一种特定人群品质素养,是一种稀缺资源,其本质是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成长起来的三大市场经济主体——国企、民企和外企,在规模经营、内部管理、财务经营三大企业效率上各具竞争优势,各有千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提出了“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要求,因此唯有国企、民企、外企努力弘扬“敢”字当头的企业家精神,克服存在的制度性障碍,突破不合理的政策障碍,才能继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相似文献   

7.
<正> 进入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后,国企也好,外企、民企也罢,都在为人才问题发愁,国企愁的是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民企、外企愁的是聘不来合适的人才。企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领导必须善于聚拢员工人才,无才引得来,有才留得住。  相似文献   

8.
《新前程》2009,(7):59-60
创业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F<新前程>:作为创业专家,你的身份相对有些特别,既是资深的管理讲师,又有外企管理人员的工作经历,自己本身也创过业,根据你自己的经历,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士适合去创业或者是创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两会期间,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邵宁在浙江代表团参加讨论,面对来自民企大省的浙江代表们的疑问:央企"一把手"平均年收入过高?目前"国进民退"?关键时候政府出手帮国企?等,他作了一一解答: 国企的总收入,国资委一直是严格控制的 社会上有一个普遍看法,那就是国有企业员工工作时间短、压力小,但他们的平均工资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工资.邵宁说:"对于国企的总收入,国资委一直是严格控制的."国企员工平均收入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是源于国企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少等原因.而且国企要面对跟民企、外企等的竞争,如果工资标准过低,就会面临招工难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诱惑不仅唐骏、刘存周、石萃鸣、张醒生、何经华,有调查数据表明有越来越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正在加入从“国企——民企”、“外企——民企”的流动浪潮。在上海、北京、东莞等地的调查都显示,有近20%~30%的外企高级人才愿意流动到民企。而据广州某猎头公司介绍,他们约三成业务是“猎取”外企精英到民企,其中以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总监等高级职位为主。一位资深猎头分析,2004年人才在不同性质企业间的流向呈现出了非常清晰的两条路线:高层从外企流向民企、上市公司;中低层从国企流向外企、民企。看来,无论是高层还是中低层,民企都…  相似文献   

11.
年薪制 年薪制即以年度为单位确定经营者的基本报酬,并视其经营成果分档浮动发放风险收入的工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实施年薪制创造了必要条件.外企的高薪在不断诱惑着国企的经营管理人才,而国企经营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经营者付出不少而他们的年薪收入与民营、外企相比明显偏低,致使国企经营者和理论界人士呼吁,要重视企业家特殊的劳动价值,推行厂长经理年薪制.  相似文献   

12.
杨敏 《经营者》2011,(21):18-18
贵刊封面故事《拨乱反正》分析了政府、国企、民企、外企和市场五种力量对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影响。仔细读来便可以发现,国企、民企和外企三种力量对中国汽车业的作用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但各级政府在自身利益驱使下,以及政治传统关照下制定的种种政策、条款才是造成现在局面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3.
林笛 《民营科技》2004,(6):32-33
国企一度曾有科技人才创业乐园的美誉。但从近几年众多人才洽谈会上,却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外企展台门庭若市,而国企展台却少人问津。  相似文献   

14.
宁向东 《英才》2004,(11):22-22
国企弊病最根本的是产权动力缺乏。我们所谓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经理人控制下的支付与剥夺(职工持股的名义,MBO,做中长回购);低价转让;企业破产是破银行的产,逃债现象严重。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实是,下岗人员承担了损失,但补偿非常有限,相当一部分利益受损。一谈“国有资产流失”,民众为什么会怨气冲天?首先要看我们所期望的过程:国企转让公平,国企转让后,无人利益受损;购买者(外企、民企)应是大家可以接受的;企业本  相似文献   

15.
翟峰 《秘书工作》2002,(8):40-41
国企一度曾有人才荟萃的好时光,亦是不少优秀文秘人才趋之若鹜的地方.但在近几年众多文秘人才招聘洽谈会上,却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咨询外企展台文秘人才招聘事项的门庭若市,而国企展台却少人问津.  相似文献   

16.
读者之声     
编辑同志:我在国有企业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是各类人员的绩效考核。我看过很多相关书籍和外企绩效考核的案例,但都无法适应国企的实际需要。希望《人力资源》能够多刊登一些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绩效考核方面的实例。  相似文献   

17.
《秘书》2008,(8)
一、《我是职业秘书》本书是谭一平继《一个外企女秘书的日记》之后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最新力作,她同样是用真实而又生动的案例诠释现代文秘人员(不论是在机关还是在企业,不论是在国企还是在外企)必需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职业道  相似文献   

18.
外企平常心     
晓荷 《中国企业家》2011,(15):16-16
看了颇有感慨。从我大学刚毕业时,所有毕业生对外企趋之若骛、顶礼膜拜,到如今为了公务员国企的机会,放弃外企offer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就能深深感受到外企在中国的光环正慢慢消退。正说明中国市场环境在走向成熟,中国企业在逐步壮大。  相似文献   

19.
大量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开始向国企和民企回归。个人选择背后蕴含着行业背景和经济大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经营者》2002,(10):57-57
<正> 近年来,随着外企在中国业务的拓展,"人才本地化"成为外企发展的当务之急,越来越多的中方雇员进入了外企管理层。与部分国企或机关可以靠"关系、门路"进入,凭"资历、工龄"升职的情况不同,外企选择雇员主要从本事、实力等方面加以考虑,如果求职者既有专业特长,外语水平又比较高,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就会被列入选取范围,但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