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及其对平抑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悦 《生产力研究》2007,(16):7-9,24
在世界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国经济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均不可避免地受他国或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从而通过各种国际传导机制最终形成世界性或区域性的经济周期波动。各国政府已经发现,通过协调与合作来制定与实施对经济周期的调控政策,其取得的效果远比各自为政、彼此独立地进行要好。国际经济协调不但可以使各参与国的经济福利得以改善,而且可以平抑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波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总的来说,国际经济协调对于平抑世界经济周期波动有几个方面的作用:减轻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减弱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危机在国际间的传递、遏制世界经济周期进程中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中不确定性的增强,研究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取了中美等6个国家作为样本。运用VAR模型以及最小二乘法对样本国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动性加强,非周期性波动因素的作用加大,政府的宏观政策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提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中国应对世界经济周期波动新特征的对策,即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健全非周期性波动因素的安全预警机制并合理有效地使用政府的政策调控工具。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减缓,我国经济波动也呈现出稳定性趋势.文章通过建立具有货币政策干预的产品市场均衡模型,对我国实际产出波动率进行了成分分解,并将实际产出波动的来源归结为需求冲击、供给冲击和货币冲击的作用.通过这些经济冲击方差序列的度量,又对实际产出波动率进行了冲击方差序列的回归检验,发现我国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强度的逐渐平稳是经济周期波动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供给冲击对实际产出波动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仍然需要坚持需求管理的政策导向,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家下决心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泡沫问题,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房产调控措施相继出台.土地政策是从供给角度参与房地产调控,对于调节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供给结构的协调,房价的基本稳定和整个调控目标的实现,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针对运用土地政策参与调控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和需求管理导向的宏观调控政策,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中引入征收资本和劳动所得税的政府部门,探讨以税收政策变动为代表的供给管理措施在调节我国宏观经济波动过程中的效果。通过进一步的模型校准以及各宏观经济变量分别对调整资本和劳动所得税的脉冲响应分析发现,当经济面对来自供给的不利冲击导致产出水平有下行风险时,政府降低资本和劳动所得税将激励生产者更多地投入生产要素,从而减税可以有效扩张产出并熨平经济波动。因此,政府应重视供给管理措施在长期性和结构性调控上的优势,使宏观调控能够在优化我国总需求结构、调节社会公平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政策因素与货币因素史薇一、引言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建国后,我国理论界曾经否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周期波动,但是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同样存在着经济周期波动,而且这种波动的周期性较为明显。关于引...  相似文献   

7.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周期性的波动根源在于供给”。“时间一致性”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时间一致性难题”的分析研究,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思路;在对商业周期的研究中探讨了引起商业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本文旨在综合述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理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政策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调节器,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经济周期,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政府应利用好社会保障政策的反经济周期效应,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本文结合经济周期和反经济周期理论分析了社会保障政策与国家可以运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一样都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除了频繁的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外,社会保障政策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际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基于因子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国际贸易波动的因素,研究表明贸易波动的主要因子是供给冲击、需求冲击、贸易竞争力、体制与政策因素和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并通过对四个不同时期的考察发现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其重要性不同.文章最后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是提高我国贸易竞争力,减少国际贸易波动不利影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供需方面有其特殊性,地价的上涨与下跌影响着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充分运用地价理论,通过发挥地价在土地调控申所起的作用,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有效地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土地,从而达到约束使用者集约利用土地,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正> 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循环出现的上下波动现象。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包含高涨、衰退、低谷、扩张四个阶段。在我国,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我国经济周期的主要目的,一是想为当前的经济景气分析勾画出一个跨度较大的历史背景,二是想通过对经济周期内在机制的了解,寻求相应的经济政策,减少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干扰和危害,三是想通过对我国经济周期节律和特点的把握,寻求经济改革与经济周期运行相配合的最佳方案,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抗周期干扰的能力,获得较理想的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应用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周期性的波动根源在于供给."时间一致性"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时间一致性难题"的分析研究,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思路,并在对商业周期的研究中探讨了引起渡动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虽然RBC理论并不十分适用于中国经济,但还是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少的理论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双重金融摩擦、企业目标转换与中国经济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一个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首次将企业目标转换和双重金融摩擦因素融合为统一研究框架,并以此考察经济周期波动中信贷的需求和供给因素,进而分析双重金融摩擦因素在塑造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中的作用。研究表明:(1)当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家庭间均存在金融摩擦时,顺周期的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表均会导致逆周期的企业外部融资溢价,对投资和产出产生双重加速效应,而缓解金融摩擦能够减弱上述加速效应进而有助于经济波动的平稳化;(2)由于家庭资产主要采取储蓄方式并且企业自有资金起到平滑信贷波动作用,信贷供给端摩擦产生的加速效应比需求端摩擦要弱;(3)企业目标转换通过经济结构渠道对金融摩擦的加速效应起到增强或弱化效果。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应加强对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表周期性的关注,平抑由双重金融摩擦所带来的经济波动;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国有企业非经济目标需要依据经济周期波动状况把握适度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及其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海军 《现代财经》2006,26(3):64-69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经济周期性波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是内部传导机制与外部冲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实际,应实行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地供应管制对住宅价格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实际修正传统的存量—流量模型,选取1999—2007年中国30省市的季度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分析土地供应管制与住宅价格波动的关系,并比较不同的土地供应管制强度下投机因素对房价影响的大小。研究表明:(1)中国的土地供应管制对住宅价格水平及波动都有显著影响;(2)土地供给管制环境的宽松与紧缩影响投机行为作用的大小,当土地供应管制加强时,投机因素对房价波动的影响更大;(3)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从严从紧"的紧缩供地政策,通过预期效应作用于投机行为,进而传导给住宅市场,对平抑房价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明显差异,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为避免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失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宏观区域政策,力图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而其中重要政策之一就是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优惠政策。本文将土地要素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各省区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应政策并没有加快地区间经济差距缩小的速度,反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收敛。这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利用土地融资的能力远低于发达地区;在土地供应指标倾向落后地区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土地供应也有差异,较落后的省区市没有获得相应的土地供给倾斜政策红利;落后地区的划拨用地所占比例过大,且相较于发达地区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17.
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有限的,但其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土地供求关系是指土地经济供给与人们对某些土地用途需求之间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呈逐渐增加趋势,靠增量用地来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传统供地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需要。因此,积极创造条件,挖掘现有城镇土地利用潜力,增加土地经济供给,是缓解中国城镇土地利用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土地供给制度、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基于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我国土地供给制度具有更多的政策目的,如促进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等。现有研究表明,在解释我国土地供给和经济增长方面,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与我国的实践存在较大缺陷。文章基于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结论,从土地和资本的关系角度分析了土地供给制度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分析了我国较多学者所持的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观点,指出土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从波动性质上看,我国经济周期开始向“增长型”转变;从周期长度看,我国经济周期有向尤格拉中周期演变的趋势;此外,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不断加深,二者具有同步变化的趋势。当前,必须针对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出现的新特征,增强“反周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以减少经济周期波动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易斌 《财经研究》2015,41(2):66-75
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实施了多轮房地产调控,调控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住房需求抑制和土地供给调节两种类型.对于这两类调控政策效果的优劣,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文章通过构建考虑信贷摩擦和房地产抵押担保效应的新凯恩斯模型,考察了住房需求抑制和土地供给调节这两类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的调控效果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抑制住房需求在促使房价下跌的同时,也会减少房地产投资和财政支出,进而降低总产出,但有利于增加私人消费和优化社会资本结构;而增加土地供给在抑制房价方面同样有效,且对宏观经济特别是非房地产部门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从整体上看,在不考虑土地供给限制的情况下,相对于住房需求抑制,土地供给调节可能是更优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