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运用IS-LM模型,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方面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评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两大基本政策,文章重点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的协调配合给出了几点建议,“双稳健”政策是一种谨慎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荣  王春 《当代财经》2005,(12):66-68
稳健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重要类型之一。在总量上,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在结构上则是“有松有紧,有保有控,”其实质是协调发展政策。实施稳健财政政策要注重投资政策导向调整,注重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注重促进科技进步,注重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注重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  相似文献   

3.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我国财政理论及其框架的创新与发展,进而分析了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一系列发展和转变,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与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调节体系中的政策走向和作用,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要有利于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健运行,应对来自外部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一、2005年: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评价(一)总体政策取向上配合适当。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从财政政策来看,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①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2005年1~6月,财政收入继续…  相似文献   

5.
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7月3日召开的第二季度例会后指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和措施,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这是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首次提出“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新取向。  相似文献   

6.
高培勇 《经贸实践》2014,(12):14-14
2015年,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将是连续第五年实施。虽然政策名称不变,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实际内容和实施的重点将会有所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就是这对“老搭档”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双稳健”宏观政策背景下实行减税政策要把握好减税的力度,既要防止因大量减税而导致税收政策的明显扩张,从而抵消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又要避免由于减税政策力度不够而带来的税收政策仍处于偏紧状态,与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相适宜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张路 《当代经济》2006,(12):21-23
本文运用IS-LM模型,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方面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评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两大基本政策,文章重点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的协调配合给出了几点建议,"双稳健"政策是一种谨慎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近两年争论较多的问题,人们对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解大都是从货币政策自身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分析的,事实上,货币政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变化,因此,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要根据其它政策是否配合才能作出合理性判断,笔者认为,必须建立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效搭配的协调机制,以及必须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和“时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略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略议货币政策 这几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配合财政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按照人民银行的总结,稳健货币政策的内容是:适当增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源自于临近地区间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还与地区间优势互补效应的发挥密切相关。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地理临近性在给模仿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路径依赖和技术锁定,从而导致老工业区的没落。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两位数制造业的分行业SP指数及其引申变量值的测量,发现在省域范围内制造业集聚存在一定的自相似性。而在跨省空间范围内,这种自相似性并不存在。省际间行业要素流动正趋于缓慢的集中优化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这一演化趋势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空间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政策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Industrial Policy and Firm Heterogeneit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ur concern in this paper is with firm-specific industrial policy. When R&D subsidies or taxes are differentiated among firms, the question arises as to which firms in an industry should receive such support. We analyze a situation where firms differ in their R&D technologies in two distinct ways: in the costs of performing R&D activities and in the output obtained from such activities. We find that the optimal firm-specific industrial policy is affected differently by the two sources of firm heterogeneity. Furthermore, a change in a firm's R&D productivity has an ambiguous effect on the optimal policy towards the firm.
JEL classification: O 31; L 52; F 13  相似文献   

13.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之一.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空间规划与建设,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此,分析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并从八个方面提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政策领域为产业生态化政策、消费绿色化政策、资源节约化政策、生态经济化政策、生态科技创新政策、生态制度创新政策等,按照符合阶段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相对统一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等原则,提出了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准入标准等24条建议实施的重点政策。在专家调查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对重点政策做出了政策优先序评价,认为中国现阶段既重要,又紧迫,且有效的重点政策是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准入标准,制订产业梯度转移的环境管制政策、综合的政绩考核政策、自然资源产权改革政策、企业清洁生产激励政策,强化绿色消费的宣传政策、政府绿色采购、居民绿色消费鼓励政策、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开征环境税等。  相似文献   

15.
Japan face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encourag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ttempts to formally model past industrial policy interventions uniformly uncover little, if any, positive impact on productivity, growth, or welfare. Th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most resource flows went to large, politically influential “backwards” sectors, suggesting that political economy considerations may be central to the apparent ineffectiveness of Japanese industrial policy. Rather than traditional industrial 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financial and labor market reforms appear more promising. As a group, Japan's industrial firms are competitive relative to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s. Where Japan falls behind is in the heavily regulated service sector. The problems appear to be due less to a lack of industrial policy than to an excess of regulation. Japan may have more to gain through restructuring the lagging service sector than by expending resources in pursuit of marginal gains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相似文献   

16.
叶慧 《技术经济》2009,28(7):32-37
基于当前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粮食补贴政策和生态退耕政策,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这两种政策的农户生产行为模型;根据模型求解结果,构建了衡量政策组多重目标的指标变量。通过对各指标变量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发现粮食补贴政策与生态退耕政策在农民增收目标上能够协调,但在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上存在相互冲突和矛盾。基于此,提出了若干耦合多重政策目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玷  雷娜 《经济问题》2012,(4):45-48
产业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通过我国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证实了我国产业政策发展存在三个阶段,证明了产业政策通过改变产业结构从而影响经济增长。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排放系数和产业人均收入指标的研究,表明我国结构调整需要寻找合理的平衡,得出了产业政策和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李文军 《技术经济》2014,(3):80-83,112
对产业技术政策研究的历史渊源、产业技术政策国际比较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政策研究等方面的现有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冯子标 《经济问题》2007,336(8):121-123
能源原材料定价方式的市场化及其相应的价格变化是2000以来山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上升的主要原因.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既不具有可控性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因而,是非常脆弱的.在创新能力与资本积累都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山西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政府能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Australia shares with several small European economi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having a relatively coordinated union movement with the ability to influence real wage level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urse of wages policy over the last decade by applying to Australia a model of wage determination originating in Europe, a model which assumes that the union movement can determine the real wage level. The wage level the union movement chooses is influenced by choices it faces between real wage increases and employment growth. The unions are also influenced by the public sector employment generating activity of government. Stagflation in the late 1970s is analysed by hypothesising a misperception by the union movement of the policy options available to government, and a mistrust by government of the unions' willingness to moderate wage increases if employment levels rise rapidly.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an accord between unions and government (such as that which has been in place in Australia since 1983) is a way to escape some of these policy dilem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