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证券市场的各种现象和有效市场的异常现象完全相悖,为此需要引入全新的理论完善传统金融市场理论。文章对如何使用行为金融学解释有效市场异常展开研究,分析目前有效市场存在的不足,然后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解释有效市场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2.
经典金融理论把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解释为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认为这些异常现象只不过是偶然性结果。诸多实证研究表明,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上,而且在如中国一样的新兴市场上,都存在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  相似文献   

3.
孙杰 《市场周刊》2004,(5):50-52
对证券市场研究出现的异常现象主要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结果显示这些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市场存在着差异,对之进行的解释也未能取得统一的意见。看来“异象”是否仅仅是有效理论的暂态过程尚未可知。最后对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异象”研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曾传滔  赵草原 《商》2014,(28):135-135
传统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可以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但近年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并不具备无限的理性。金融市场上存在大量如过度自信、羊群效应等市场异常现象,传统金融学理论对这些异象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为此应用行为金融学来分析解释这些市场异常现象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行为金融理论将个人行为与证券市场中的异常现象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借鉴标准金融理论的合理成分对证券市场中的异常现象进行了有力的解释。本在简述了证券市场的异常现象后,介绍行为金融理论从心理和决策角度对异常现象进行的解释及其对投资理念和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进入本世纪以来,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在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日趋成熟完善的同时,出现了价格过快上涨、市场过热的现象,县域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海安县房地产市场发展为例,分析了影响县域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县域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的认如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态度形成的一种重要理论,许多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的理念和消费者心理和行为都可以通过认知失调理论得到解释.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众多的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中的现象困惑不解,通过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和决策行为,可以帮助营销人员和消费者更加理性地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中的消费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8.
以行为金融学的观点为依据,借助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理论,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实现股票市场的仿真过程.在模拟中引入真实的市场指数,得到较为符台实际的仿真结果.通过对仿真数据的分析,再现与解释了某些从实际交易数据表现出来的传统金融数量模型不易解释的异常现象,进而研究仿真系统中主体行为的变化对宏观市场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行为金融学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形成的。现代金融理论是以理性人假设和EMH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关于投资者在最优投资组合决策和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如何决定各种证券价格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有效市场竞争、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假设基础之上,但实际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非如此。由于其无法解释现实中的大量异常现象,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迅速发展起来。20 世纪80年代初,一些金融学家开始引入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一些观点来解释股票市场中的异常现象,从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Behavior Fi- nance)。行为金融学主要从实证的角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是指房地产价格上涨或者下跌,从而使得房地产所有者财富的增加和减少,进而改变人们边际消费倾向的效应。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山西省的房地产市场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本文以现代消费函数为理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山西省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存在性,得出山西省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并不明显,这说明了山西省房地产市场不完善制约了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外资大举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利于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推动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是也加大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以及金融体系的风险。外资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有待于金融监管及相关体制的完善,从而使外资真正为我国房地产市场所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加之国内房地产价格高涨,使得大量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我国进行套利。其快速上涨,加剧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相关资料得出热钱在中国历年的存在变化,分析其进入渠道和影响机理,为处理房地产市场和国外热钱的关系,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对政府决策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北京房地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解决居民住房困难、吸纳居民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北京住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与城市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协调的、相互促进的.但北京住房产品内部结构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协调之处,不仅不利于房地产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还可能对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保持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住房消费需求,确保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土地市场、增量房市场、存量房市场、住房租赁市场、非住宅市场等几个方面入手,更好地促进北京住房产品结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单分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市场营销对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性,并对不同的营销手段进行了简单阐述.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市场营销,才能在未来市场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其原因主要有:需求拉动、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建安成本的增加和开发商的趋利动机等。应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和银行监管,完善房地产税费制度和信息系统,加强房地产的价格调控,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魏书威 《中国市场》2009,(23):40-43
研究产业环境、把握市场特征,是准确定位物流地产市场、高效推进物流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本文采取比较研究、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探索性地研究兰州都市圈物流地产发展的市场特征、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区域物流地产发展的独特路径,为西北落后地区物流地产发展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房地产市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房地产市场自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以来,房价逐年升高,尤其近两三年更是急速增长。本文认为,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在于:一是二元结构导致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加剧二元结构;二是宏观调控还未达到预期效果,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三是社会资源不能均衡共享。为解决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社会问题,文章提出,要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对耕地占有面积进行控制,将房地产开发控制在城市规划许可范围之内,确定合理的地价和房价基准,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量;要合理完善市场结构,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加大调控力度;要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交易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住房分配制度、房地产金融保险制度及房地产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房地产市场局部均衡的框架下,探讨了金融支持过度与房地产泡沫生成和演化的过程,提出了金融支持过度假说,认为如果房地产开发商和置业者都可以从银行取得贷款,当房地产市场存在群体投机行为时,房地产价格将高于基础价格,并且会随着金融支持力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这一上升的部分我们称之为泡沫.此时,如果房地产借款者违约行为迅速蔓延,房地产泡沫将随之破灭,并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危险.本文最后利用文中所确定的衡量金融支持过度的临界值,对我国房地产金融支持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房地产市场隐形垄断普遍存在,其主要类型包括政府对土地的垄断;开发商以囤地、捂盘等方式的垄断;政府开发和政策性导致的垄断。隐形垄断形式多样,远作过程隐蔽,给管理和规制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根本原因是房地产市场不健全不规范,没有正确规制,不成熟,不可控。房地产问题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政治的大问题。管理房地产市场必须实行系统的管制。要把房地产市场融入到经济运行的总体之中,既要根据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运行特征制定政策.更要观察、监督政策的执行效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过去十年来,为了调控房地产业,使其发展符合决策者的预期,房地产政策文件频繁出现,以至于使“房产新政”成为一个常态。不断更替的房地产政策既反应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的迅速,也意味着这些政策绩效的缺乏。房地产市场是因政策频出而变得不稳定,还是因其不稳定而招致频繁的政策?促进房地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应在重点分析这些政策绩效之后,寻找出改善政策的思路。科学的房地产政策应该能够完善交易环节的市场机制,以节约房地产交易的成本,并能抑制保有环节的投机性需求,以防止稀缺房地产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