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建立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从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利率冲击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时变影响动态,以此考察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时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短期内对本国产出缺口和价格水平产生了良好的逆风向调控效果,而美国货币政策却并没有产生逆风向的调控效果;中美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存在本质区别且表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所表现出的"火车头"效应存在逐渐增强的趋势,而近年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整体上表现为迅速增强的"以邻为壑"效应。这些研究结果为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参考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时变参数马尔科夫阶段变迁模型,通过甄别中美两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联动机制的差异性,发现中国(美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处于"低波动状态"的持续性弱于(强于)其处于"高波动状态"的持续性,非预期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性产生微弱(显著)的冲击影响,由货币政策冲击引发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能够促进(阻碍)宏观经济增长,而由宏观经济冲击引发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能够抑制(微弱推动)宏观经济增长;与美国相比较,中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总体更为剧烈,其处在"低波动阶段"时的持续性更弱而处在"高波动阶段"时的持续性更强;中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主要由宏观经济冲击所引致,而在美国宏观经济冲击以及货币政策冲击共同产生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此外在美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货币政策冲击所引发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基于开放经济下的两国模型,构建了数字货币参与货币供求情况下的货币政策差异(利差和汇率)与数字货币量价的数学关系式。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验证两国模型中的变量关系和量化冲击效果。得出结论:(1)通过识别中美利差舒适区,发现比特币交易活跃,中美利差与比特币量价具有同向趋势,中美利差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其中交易量表现的冲击效用更为显著;(2)由于比特币人为操纵的交易习惯,造成了汇率对比特币量价影响的差异。主要建议:(1)深入研发尝试发行锚定人民币的数字稳定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积极应对数字货币发展对金融市场和监管格局的挑战,完善监管体系,维护金融安全;(3)长远布局,发挥以人民币为锚的数字稳定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国际公共品金融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框架内探讨市场分割下货币政策的效应特征,通过同时考虑LCP和PCP两种定价方式,引入市场分割。根据理论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在混合定价方式下,若本国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本国物价上涨,本国产出将随之增加;若外国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本国物价下降,但其对本国产出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最后利用2002—2010年中美两国季度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我国货币供给的月度数据,分别采用估计货币供给回归方程以及H-P滤波的方法,对非预期货币供给冲击进行了识别。并进一步采用Cover(1992)检验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方法对我国正向货币冲击与反向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利用H-P滤波方法得到的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的作用效果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反向货币冲击的实际效应明显大于正向货币冲击的实际效应,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传统凯恩斯非对称性。而利用估计货币供给回归方程得到的两组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的非对称效应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我国货币供给的月度数据,分别采用估计货币供给回归方程以及H-P滤波的方法,对非预期货币供给冲击进行了识别。并进一步采用Cover(1992)检验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方法对我国正向货币冲击与反向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利用H-P滤波方法得到的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的作用效果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反向货币冲击的实际效应明显大于正向货币冲击的实际效应,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传统凯恩斯非对称性。而利用估计货币供给回归方程得到的两组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的非对称效应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后金融危机,各主要发达国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最终导致了货币发行快速增加。本文从M0、M1、M2以及基础货币BM四个层次对中美两国的货币数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8.
冯彩  刘玄 《金融纵横》2008,(2):48-52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实现内外均衡的货币政策要受他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就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两国相互依存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在这一模型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在中美国际收支失衡的背景之下,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最后本文提出了协调货币政策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构建了一个充分反映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和体制特征的DSGE模型,并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宏观经济存在非确定均衡解,自我实现的通胀预期对中国通货膨胀和产出波动有显著的影响,逆向供给冲击是近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过反事实模拟方法,我们发现近年来我国央行实施的实际货币政策基本符合最优货币政策,我们还估算中国货币增长长期目标的适度水平为18%左右,过高或过低的货币增长率都会加大消费和通货膨胀的波动,并降低社会的长期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0.
孟兴亚 《云南金融》2012,(2X):93-93
一国的货币政策是本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经济的极为重要的佐证,本文通过研究他国自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为我国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做出比对,此举是对我国宏观调控方向的把握提出建议亦是为了解在现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本国的货币政策能否契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并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国的货币政策是本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经济的极为重要的佐证,本文通过研究他国自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为我国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做出比对,此举是对我国宏观调控方向的把握提出建议亦是为了解在现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本国的货币政策能否契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并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政策制定和市场参与常常通过货币信贷增速的高低来判断货币政策的松紧,这种理解不仅过于狭隘,而且存在偏差,并可能导致对宏观经济状况的误判和错误的货币政策。值得注意的是,除货币数量指标外,利率和汇率变量均影响经济增长,这说明货币政策条件不能仅由货币供应或贷款余额等货币总量指标的增长来衡量。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总量指标、实际利率、实际有效汇率对实际产出均具有显影响(见表1)。  相似文献   

13.
石峰 《金融论坛》2016,(12):40-48
本文利用两国开放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估计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结论表明:(1)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明显考虑了人民币汇率波动,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不针对汇率波动进行调整。(2)政府支出冲击和技术进步冲击不仅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是导致中国短期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3)中国PPI通胀主要源自于国内厂商技术水平变化,外国技术水平和货币政策则是影响CPI通胀的重要因素。(4)中美两国技术进步等实际经济变量是影响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世界储备货币规模过度增长和欧元逐渐替换美元、英镑赶超日元的结构变化是1999—2007期间世界储备货币变化的两大特征。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国际经济交易规模的不断上升导致国际储备货币规模的上升,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和汇率水平决定其在世界储备货币中的结构变化。世界储备货币过度增长带来诸多负面后果,短期内控制储备货币发行国经常项目逆差和货币发行规模、非储备货币国家适度持有和合理利用储备货币,长期内构建与经济实力结构相适应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有效控制储备货币的过度增长。  相似文献   

15.
龚刚 《中国金融家》2014,(5):122-123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以一种主权货币——美元——来充当世界货币,并且没有力量(如国际公约等)对其发行行为进行制约。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使得美国在占有世界资源、强化本国实力和与它国的竞争等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美国发动了史无前例的"货币战争"(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其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绝对功不可没。尤其重要的是,美元的超级优势同时也体现在冲击他国经济,将危机转嫁给他国的能量上:美元泛滥曾使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6.
陆前进 《新金融》2010,(1):23-26
本文主要研究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先指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防通缩、促增长。其次本文分析了我国基础货币变化的原因,货币信贷的增长需要货币乘数的提高。再次本文从货币流通速度的角度考察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我国在“保增长”宏观经济目标下的信贷增长,强调在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情况下,实际信贷增长要突破信贷目标。随着经济转好,贷币流通速度加快,通贫膨胀预期上升,必须加以防范。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78-2005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指数化处理,并构建了一个关于货币供应量的计量模型,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货币供给对产出、物价的影响.最后在计量结论的基础上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随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风险偏好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居民风险偏好水平变动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以标准新凯恩斯模型为基础,构造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对转型时期的最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强调货币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模型中引入消费和实际货币余额不可分的跨期效用函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名义货币增长的混合型泰勒规则拟合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效果最佳,因此货币供应量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2)与可分性模型相比,不可分模型拟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效果更优。在不可分效用函数下,与货币供应量相关的实际货币余额将影响经济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使得居民风险偏好成为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当居民风险偏好水平上升时,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随之增强。因此,在选择货币政策实施时点上,应充分考虑市场中的风险偏好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随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风险偏好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居民风险偏好水平变动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以标准新凯恩斯模型为基础,构造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对转型时期的最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强调货币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模型中引入消费和实际货币余额不可分的跨期效用函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名义货币增长的混合型泰勒规则拟合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效果最佳,因此货币供应量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2)与可分性模型相比,不可分模型拟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效果更优。在不可分效用函数下,与货币供应量相关的实际货币余额将影响经济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使得居民风险偏好成为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当居民风险偏好水平上升时,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随之增强。因此,在选择货币政策实施时点上,应充分考虑市场中的风险偏好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20.
孙稳存 《新金融》2007,(11):34-36
货币升值会导致资产价格重估,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状况是决定资产价格的另外两个关键因素。货币升值如果导致了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资产泡沫就可能产生;反之,在紧缩的货币政策条件下,货币升值不会伴随全面的资产泡沫。如果货币升值削弱了本国产业的竞争力,那么货币升值可能仅仅导致不可持续的资产泡沫;如果货币升值促使本国实现了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潜力得到改善,那么货币升值可能导致资本市场的长期可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