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产出、货币供给与价格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期内我国产出的变化与物价、货币供给量变化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的,短期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实际产出增长率有积极的作用;短期物价增长率对实际产出增长率有抑制作用。模型中还给出了短期向长期转变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后金融危机,各主要发达国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最终导致了货币发行快速增加。本文从M0、M1、M2以及基础货币BM四个层次对中美两国的货币数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集1995~2009年的中国季度数据,构建由政府财政支出、税收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三个变量组成的SVAR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出和税收两个财政政策变量冲击对中国产出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政策冲击引起的波动是引起中国产出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财政支出冲击和税收收入冲击在波动贡献、作用力度、时滞、持久性等方面的特点各不相同。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行的货币不仅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媒介,而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稀缺金融资源。因价格标准采用的不同,货币的作用效率可区分为名义货币产出效率与实际货币产出效率。我国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实际货币产出效率存在震荡下行与顺周期同向变动的双重趋势特征。影响或制约实际货币产出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是体制内产生的低效率、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经济转型期货币缺乏追逐的特点、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增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化。当前要提升实际货币产出效率,必须从调整实体经济结构、加强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稳健进取性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积极引导公众预期心理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978-2005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指数化处理,并构建了一个关于货币供应量的计量模型,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货币供给对产出、物价的影响.最后在计量结论的基础上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 LSTVAR 方法,考量货币扩张、消费习惯偏好与产出非对称效应,发现货币扩张的产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且货币扩张在“低增长区制”下的产出效应显著大于在“高增长区制”下的产出效应。消费习惯偏好的程度差异是导致不同经济区制下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主要原因,且低消费习惯偏好下货币扩张的产出效果更好。鉴此,政府在主动降低经济增速要求的同时,应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优化居民消费结构,以降低居民消费习惯偏好。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传导路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999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的季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货币供给具有较显著的产出效应,说明我国现阶段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基于需求角度对我国货币供给产出效应的三条传导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结论为:"投资路径"和"消费路径"有效,但在不同传导环节上的传导效果存在差异.从总体上看,"投资路径"的传导效果较"消费路径"更为显著."净出口路径"发生阻滞和逆转.基于此,本文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疏通传导路径、增强我国货币供给产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胜 《金融研究》2015,(3):18-35
本文拓展了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模型,在引入国际货币和不完全汇率传递的框架下重点考察了最优货币政策问题。研究表明最优货币政策不仅取决于国际货币的比重,而且还受到汇率传递程度、经济开放度、货币需求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货币份额的下降和汇率传递程度的上升都能提高宏观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从而改善纳什均衡的福利水平;然而国际货币的存在和不完全汇率传递却可以为两国的货币政策合作提供更多的福利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回顾各个学派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货币供给对于物价变动水平的影响.利用中国2001-2010年的经验数据,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Pearson、Spearman、Kendall相关性分析发现,货币供给对于价格水平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对资产价格影响甚微.进一步的分析则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调节价格水平有一定的时效性,而且价格的调控难度也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货币供应:从基础货币到资产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货币供应理论都是以基础货币为核心的,基础货币也被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用于调节货币供应量.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比较分析,指出以基础货币为核心的货币供给模型并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因此,不能把它作为评判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依据.我国的货币供应模型不能以基础货币来构建,而必须从中央银行资产结构方面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文献回顾,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的计量方法,对我国M0、M1和M2与GDP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M0、M2与GDP正相关,M0、M1是GDP的格兰杰原因,GDP是M2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我国货币具有部分内生性,短期内GDP对M0、M1、M2的变动的反应较为明显,M0和M1对GDP的冲击均在一年半后达到最大值,而M2仅需要一年时间.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如今中美两国的的贸易往表日益频繁,使得两国的经济关系也日益紧密.由于贸易往来和汇率及劳动力密切相关,所以将两国的失业率及近年来的汇率比较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4年1季度至2012年2季度的GDP和CPI数据,应用基于长期约束的SVAR模型估算我国产出缺口,并进行了模型合理性和模型稳定性评价。实证研究表明,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不同影响,需求冲击表现为周期性扰动;利用不同时期样本数据估算的我国产出缺口非常相近,SVAR模型稳定性较好;基于SVAR模型估算的我国产出缺口周期转折点与基准经济周期转折点基本保持一致,产出缺口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周期走势。总体看,SVAR模型能够较好地估算我国产出缺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货币非中性的角度,将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得出货币影响产出的四个约束条件,即流动性有限偏好约束、价格黏性约束、预期能力有限约束及非充分就业约束.为清晰地把握货币非中性问题的总体脉络,本综述并非按时间顺序将文献简单罗列,也不是对各流派的观点进行分析,而是通过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进行分类,以图提供货币非中性问题较清晰的"图谱".  相似文献   

15.
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影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虚拟货币的定义和分类,探讨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进而构建涵盖虚拟货币的新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及货币供给理论。本文认为,虚拟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取决于其与现实经济的联系以及与现实世界货币(传统货币和电子货币)之间的互动关系,虚拟货币对现实世界交易性货币的替代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如果将虚拟货币确认为非货币,则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取决于虚拟货币的类型;如果将虚拟货币确认为货币,则会直接导致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增大。基于此,本文讨论了虚拟货币发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就相关监管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础货币内生性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货币供给理论中,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达到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比较,指出我国基础货币的内生性正在增强,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可控性下降。在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也应逐步转为货币市场利率规则。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货币供给理论中,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达到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比较,指出我国基础货币的内生性正在增强,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可控性下降.在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也应逐步转为货币市场利率规则.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基于时变参数马尔科夫阶段变迁模型,通过甄别中美两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联动机制的差异性,发现中国(美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处于"低波动状态"的持续性弱于(强于)其处于"高波动状态"的持续性,非预期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性产生微弱(显著)的冲击影响,由货币政策冲击引发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能够促进(阻碍)宏观经济增长,而由宏观经济冲击引发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能够抑制(微弱推动)宏观经济增长;与美国相比较,中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总体更为剧烈,其处在"低波动阶段"时的持续性更弱而处在"高波动阶段"时的持续性更强;中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主要由宏观经济冲击所引致,而在美国宏观经济冲击以及货币政策冲击共同产生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此外在美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货币政策冲击所引发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视角出发,将货币供给与土地价格膨胀问题相联系,通过扩展的Barro and Gordon模型对货币政策进行理论分析,揭示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与土地价格膨胀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产生通胀压力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