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思政”向“专业思政”演变是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内含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文章立足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阐述了高职院校旅游业“专业思政”育人模式的重点;立足“专业思政”育人模式的现实不足,阐述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专业思政”育人模式的难点。最后提出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包括基于核心素养价值体系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教育、基于校企合作推动“专业思政”人才培养、基于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创新“专业思政”课程建设、基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大赛、文化活动”四大平台完善“专业思政”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2.
在新工科的积极推进下,“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强化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探索更是立德树人和“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内在本质的体现。针对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之间的教学,从多个子模块的教学设计与思政实践案例两者之间进行了探索。“建筑材料与检测”的课程思政教学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进行,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节点,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改变比重高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中试、试中创,体现了思政引领、项目导向的教学过程,激发互动性和创造能力;在传授理论与实践的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育良好的专业素质、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感,进而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与思政教育相融相长,在育人路上同向同行,并为同类个案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开展课证融通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满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以及校企合作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做好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1+X”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总体设计,推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以及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证书评价标准的融合,从校企合作、技能认证方向、教学过程、课程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实践,进而实现云计算技能人才的高质量、精准化培养。  相似文献   

4.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分析入手,剖析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重点介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推行的“项目化,模块化、稳步上升”实践教学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5.
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对经管类学生的教学重点与理工类有较大不同,尤其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教学需求的差别。该文在研究了这一课程实验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经管类的课程应以“系统”思想为核心建立实验教学体系架构,并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对实验背景铺垫、环节、关键点及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达到融思政教育于课程教学的目的,将思政元素融入城市地理学课程单节课“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控制—教学载体(课程)”的四维融入路径,创新了“逻辑分析框架搭建—驱动机制深挖—量化分析融合”的三重结合方法,以期为思政教育融合专业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组建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环北部湾圈的启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地位将是其他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在新形式下,应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与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课程教学作进一步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实践性非常强,为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我们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课程教学中尝试进行"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与探索实践,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贸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教学体系改革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的要求。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先后对“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探索,以更适应当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已被广泛使用,它以其短小精悍、主题突出、适合翻转学习和移动学习等特质,正变革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微课程开展高校“四史”教育,有助于精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激情,以及使教学评价趋于多元。因此,教育者要搭建智能化的学习平台,研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设计理念,应用互动性的教育技术,进一步强化高校“四史”教育的微课程建设,实现高校“四史”教育的传统课程和微课程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