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选取了2007-2022年有关的月度数据做实证分析,探究美联储加息产生的溢出效应从美国到中国的传导途径。实证结果显示:美联储加息产生的溢出效应主要由货币、汇率两个途径给我国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加息政策会降低我国三年期国债的利率,而且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进而提高我国物价水平。上述途径中,汇率渠道对我国影响最为直接与显著。对此,本文提出应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控制贸易顺差,及时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以削弱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四川物价》2010,(7):18-18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6月18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用“下滑”二字预测下半年中国经济是不准确的,全年GDP增幅不会低于8.7%。工资提高将推动企业成本上升,也给下半年通胀风险增添变数,加息仍是必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3.
《四川物价》2004,(12):41-41
阅读:据《北京晨报》报道,在不久前召开的“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分析,加息周期会持续接近两年的时间,累计加息幅度会在1.5到3个百分点。通过分析经济运行周期,高善文指出,中国经济大约需要两年或两年半时间来实现一个减速的过程,最终恢复经济总量平衡,该过程除了需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外,还需辅以加息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4.
央行宣布,从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见右表)。此次加息也是货币政策“从紧”后的首次加息。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央行)在10月6日突然决定加息,将其政策利率从3.0%提高25基点至3.25%。加息的时间早于市场预期。澳大利亚央行的举动标志着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紧缩周期的正式启动。我们估计,澳大利亚的政策利率明年底之前还将上升125个基点。今后的几个月之内韩国可能会开始加息,明年年中欧洲央行将会跟随。针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来说,笔者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 如今,摆在央行面前的是一个两难抉择,加息与否正考验着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信誉与能力,可能还要外加一点运气。 就中国加息与否的问题,以及加息带来的影响问题,四大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瑞士第一波士顿、高盛和花旗的经济学家分别表达了他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不成正比、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现象,2011年我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更加鼓励积极实行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期使宏观调控更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这一要求的提出也意味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逐渐向“稳健政策”转型,开始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渐恢复常态。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和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给中国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市场》2008,(16):46-46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中国有调整货币政策的空间。他是在回答有关中国是否会通过加息来为经济增长降温的问题时作此表示的。周小川同时指出,货币政策是遏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之一,他认为通货膨胀率一直高于预期水平。周小川称,央行难以立即实现所有目标,如低通货膨胀率、高就业率、国际收支平衡和高经济增长等。他在两会期间并表示,从紧货币政策对控制物价指数“是有好处的”,从紧货币政策的判断是对的,还应进一步做好适时适度。  相似文献   

9.
《市场周刊》2004,(42):24-25
车市陷入低迷后,有关部门终于有了彻底整顿这一市场的理由:先是拟取消进口车配额制度,让近111万元的进口车许可证一路下滑到千元一张;10月29日开始的加息更将给汽车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些宏观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提高资金的准入门槛来削减中小车商和经销商,从而便于有关部门的监控。进口车配额制度取消后,取而代之的可能将是实施进口车的“落地完税”和“登记制”两项制度,这意味着进口车商要有三倍于目前的现金流来支撑全年的进口车经营,这将给中小进口车商带来致命的打击,同样加息也将增加汽车厂商和经销商的运营成本。在车市经历“黑色拐点”后,这些政策会给车市带来什么样新拐点,也许取决于有关部门将给车市洗一副什么样的牌……  相似文献   

10.
高善文 《新财富》2010,(11):28-29
实体经济持续表现强劲,通胀高企,在2010年9月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前夕,加息如约而至。从大行对9月宏观经济数据和货币政策的解读看,央行近三年以来酋次加息这一收紧货币政策信号,似乎并未改变大行对中国经济的谨慎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1.
陶冬 《新财富》2014,(7):28-29
货币政策趋同性的消失,乃是全球货币政策新格局的基础。不过从全球宏观角度看,最重要是看对三件事:美联储加息时机、中国货币环境、意外风险。  相似文献   

12.
2011年5月12日,央行在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继住建部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于4月上调之后,再次敲响了“加息”的预警。在严厉的“新国十条”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夹击下,以北京为首的一线城市出现了“量跌价滞”的观望格局。这不仅是地产开发商同购房者之间持仓博弈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改善置业消费群体在加息、限购等政策约束下被迫...  相似文献   

13.
赵萍 《商业研究》2002,(4):40-4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比较而言,我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已经找到了市场化发展的规律。借鉴美国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成功的经验,实施我们的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理论,迎接入世挑战。  相似文献   

14.
赵萍 《商业研究》2002,(7):40-4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比较而言,我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已经找到了市场化发展的规律。借鉴美国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成功的经验,应实施我们的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理论,迎接入世挑战。  相似文献   

15.
备忘     
事件>>>我国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后首次加息中国央行宣布,自2007年12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已是中国2007年第六次上调银行基准利率。这也是中国宣布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后首次加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从2008年起,中国改变实施近10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转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6.
王天龙  张永军 《中国物价》2011,(6):51-52,74
欧洲央行4月7日将基准利率由1%提高至1.25%,是其成立以来首次先于美联储加息。美欧加息步调不协调.凸显出全球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加大了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从后果上看,欧洲央行小幅加息有利于稳定欧元区通胀预期和强化欧元形象,支持了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反通胀努力,也有利于我国继续灵活实施抑制通胀的政策。预计欧洲央行未来将继续谨慎实施小幅加息政策。  相似文献   

17.
《浙商》2006,(8):49-49
梁子浩拿着一张纸.纸上有几个简单的数据。他指着“58200”给我们看:这是上午8点半左右的价格,接着他又指着另外一个数据“58760”,这是现在的价格。他一个上午和记者聊着天,什么都没有做.铜价上涨给他凭空带来了3万多元的进账。“原材料上涨.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烦恼,有时也有意外之喜!”梁子浩笑着说,“虽然我们永远不知道接下去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要让自己活下去!”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无疑是中国贸易丰收年,至11月中旬,中国的贸易额已经超过1.1万亿美元,全年可望超过1.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量”上的突破并不能掩盖“质”上的隐忧,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公布的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排名第46,比去年下滑2个名次。  相似文献   

19.
简日 《国际广告》2009,(12):80-83
近一年时间,我们常常听到圈内人士感慨经济不景气给行业造成的影响。有人提到,“经济下滑,广告主营销预算降低,致使好创意相应减少。”但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广告节盛会上,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并感受到了广告人不减的热情。本届广告节,除了“国际创意趋势论坛”让与会者激动,国际著名广告公司电通带来的“优秀案例分享会”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刊记者注意到,虽然去年日本也遭受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但电通带来的广告作品仍然让中国同行赞叹。  相似文献   

20.
马骏 《新财富》2009,(11):39-39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央行)在2009年10月6日突然宣布加息,将其政策利率从3%提高25个基点至3.25%。加息的时间早于市场预期。澳大利亚央行的举动标志着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紧缩周期正式启动。我们估计,澳大利亚的政策利率2010年底之前还将上升125个基点。今后的几个月之内韩国可能会开始加息,2010年年中欧洲央行将会跟随。针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来说,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