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财政约束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出约束、财政收入约束和预算原则约束等几个方面.在财政约束软化的情况下,政府可能会产生这样几种倾向:公共物品的不合意供给、盈利化行为、过度负债.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财政约束软化的现象大量存在,由此而引发了种种社会经济矛盾.若想解决矛盾,其根本出路就在于建立法治财政,实现财政约束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从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两个方面考察了土地财政的体制成因:财政分权下的预算约束和政治集权下的升迁锦标赛激励模式使地方政府日益依赖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却因推高房价、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失衡、土地违法案件频现和强制拆迁威胁执政基础等原因饱受诟病,建议从改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两方面来治理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3.
财政运行困难是我国财政体制的一大痼疾,而与之相伴的财政风险危害更大。本试图从财政收入机制、财政支出效率、财政政策操作三个角度来分析形成我国财政风险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防范财政风险的政策、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财政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衍生出产业结构失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隐性债务增长等问题,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财政脆弱性不断上升。在当前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及经济下行压力下,土地财政缺口凸显,基于土地信用的地方政府信用体系亟待转变。本文在梳理我国土地财政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对当下面临的困局进行分析,建议从持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财政作用和加快基础设施REITS盘活存量资产等四大路径合理弥补土地财政缺口。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综合管理部门,财政收支情况反映着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在国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情况下,作为政府管家的财政部门必须率先实行信息化。一、财政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财政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和基础,逐渐成为财政改革的必要支撑始于1999年的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由会计委派制发展而来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改革中的创举,其积极作用有目共睹,这一有效的改革形式已于2002年8月在黑龙江召开的"金财工程"座谈会所肯定,并确定为县级"金财工程"建设的主要形式。实行会计核算中心改革,采取取消各预算单位会计的做法,由财政局成立会计核算中心集中进行账务处理,代替各个预算单位记账。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会计核算中心人员编制省级为50-60人、市级为30-40人、县级不超过20人,而各级政府部门的预算单位会计多达几百人,以不足十分之一的工作人员承担所有预算单位原有会计的工作,如果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继之进行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财政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各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在每个工作日结束之前实现零余额,如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财政运行过程视角,将地方财政治理能力分解为预算能力、执行能力和平衡能力,并构建了地方财政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4—2019年数据,在采取熵值法对地方财政治理能力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地方财政治理能力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而中部地区最低,存在一定的“中等地区”现象;第二,收入分权和国地税合并对地方财政治理能力的影响为正,而经济波动、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地方财政治理能力的影响为负;第三,东部地区财政治理能力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最为显著,西部地区受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中部地区受收入分权的影响最为显著。最后,系统提出提升地方财政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守刚 《财政科学》2022,76(4):5-18
在中国,发展财政政治学已有较好的学术传统,这种传统不仅包括1918年前后以熊彼特为首的德语作者创造的财政社会学传统,也包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系列以财政社会学或财政政治学为名的研究探索,另外还有中国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渊源。在发展财政政治学的过程中,熊彼特等人创造的“税收国家”理论以及由此出发形成的“财政社会契约命题”是财政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目前财政史学界对“财政国家”的研究,是“税收国家”理论在历史领域中运用的重要例证。基于马克思与熊彼特的理论,本文初步构想了一个财政政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财政压力体现为财政收支缺口,既是一种客观现象,又有其主观性特征。财政压力决定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自主性程度、收入征管技术水平、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等。财政压力对财政改革具有促动作用,财政压力过大,必将引发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引起社会共同体的断裂甚至国家的崩溃,最终使全社会出现"全输"的局面。因此,通过财政改革缓解财政压力,形成稳定的"正和博弈"秩序环境,出现"包容性增长"局面,在蛋糕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是释放财政压力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财政职能作用做了重要而明确的论断,为下一步的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财政正面临着一个向社会主义财政转变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供给财政向建设财政转变的过程。正是在国家财政的积极干预和调节下,我们很快稳定了市场物价,遏制了飞速的通货膨胀,收拾了国民党政权留下来的烂摊子,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我们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现代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强大的物质基础,改变了我国一  相似文献   

11.
目前县乡财政问题不仅是一个人多、债多、发展慢的问题,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如何在省对县财政体制的框架下,保证县乡财政正常运转,需要在有关体制的政策和操作层面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2009-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其财政汲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过高的财政压力显著抑制了地方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提升;财政压力能通过税源流失、转移支付依赖等方式在有效性和规范性层面抑制地方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提升,在与政府竞争的共同作用下还会降低政府财政努力动机;财政压力对财政汲取能力的抑制效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财政分权程度下具有显著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部地区财政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财政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必须随经济转型的深化、经济市场化的推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部地区公共财政建设:以公共财政为出发点,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财政收入制度和公共财政支出制度;创新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4.
一、财政内部监督难、处理难的主要表现财政内部监督难、处理难,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为:在财政内部,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监督工作,多数人不愿意接受监督,多数人表面上理解支持监督工作,事实上是敬而远之、力求避之。监督中没有发现和检查出问题,你好我好,相安无事,一派亲和,发现问题即不顾事实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 ,  相似文献   

15.
全面认识、正确把握、积极推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财政审计的科学发展,必须立足把握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大方向,找准目标和重点,采取有效对策,真正实现财政审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本文在全面思考财政审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以促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为总目标,探索建立多元化财政审计目标组合,并从公共财政、公共服务、风险防控、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统筹发展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财政审计大格局趋势下的审计重点,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财政审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财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和继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是新时期财政人的精神需要。继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要求。几十年来,一代代财政人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保障和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而厚重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对于进一步推动财政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熟悉张双斌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不图虚名、躬行实干的人。自2000年8月挑起财政局这副沉甸甸的担子起,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财政事业的无限忠诚,带领全市财政干部锐意改革、攻坚克难,为尚志财政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财政是政府服务社会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对财政职能进行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而对财政职能改革的主要方向即对现行财政职能的强化和转换,从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基本政策和运行框架。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为基础,着重解释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和发展经济职能,并对强化和转换财政职能的要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对镇江市财政的影响及对策解章,庄成财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利益调整,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调整是最根本的调整,因此,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必将对整个经济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1.分税制通过取...  相似文献   

20.
理解财政,需要转换思维.表面看,财政行为是利益的分配和转移,而从实质看,财政行为是风险的分配和转移.财政通过分配和平衡风险,避免风险在某处聚集并在风险链上放大,避免了危机的产生,这实质是化解公共风险,所以财政的本质功能是通过平衡风险化解公共风险,以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财政的基础性作用在于,只有财政有这种平衡风险的内在功能.与社会共同体面临的公共风险治理要求相匹配,是现代财政的判断标准.如果财政能够很好地平衡风险、化解公共风险,那就是现代财政;通过改革与公共风险治理要求相匹配,就是现代财政改革.新时代的现代财政改革,要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国财政体系,应对面临的全球风险挑战;织密预算的制度笼子,完善权力的财政治理体系;建立公平与效率融合的财政制度;为形成经济双循环格局"架桥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