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未来5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1978~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5%。从增长核算来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资本投入的高速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根据资本投入、生产率和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趋势,可以判断,未来50年中,前20年中国经济仍可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重点研究了不同生产要素的贡献,特别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的持续增长主要动力仍来自于要素的投入,特别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其技术进步的贡献仍相对较小,这进一步说明中国未来的发展重点仍在于创造一种更为市场化和公平的制度环境,以使得创新,包括制度和金融创新有更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3.
户籍制度改革可通过增加劳动要素投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两条渠道,以及劳动力参与扩大、结构重配和技能提升这三种效应释放增长红利。分析表明,在1979~2013年GDP年均9.8%的增长中,户籍制度改革贡献了1.42个百分点。预计"十三五"时期,基准情况下户籍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到0.36个百分点,完全落实改革部署则能达到0.56个百分点,部分落实改革部署仍能达到0.46个百分点。为了更好地释放户籍制度改革的增长红利,应以剥离户籍与福利的内在联系为重点,探索新型户籍准入制度和城市福利保障获取机制,并配套推进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和财税体制的联动改革。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7  
中国经济在过去26年间持续快速增长,高增长的动力是什么?未来10—20年,能否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建立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因素模型,得出如下基本结论: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包括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效率提高、制度变迁等在内的技术进步的贡献也较强,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弱,这与中国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劳动边际效率较低有关。未来16年,中国经济仍可望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但要达到目前的高速度,将面临投资率继续增高,能源约束加大等矛盾。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这一症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把增长理论与二元经济理论相结合,并应用于中国人口转变和资本积累的分析,本文回答了中国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的问题。本文认为,人口红利的实质在于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可以防止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出现,因而可以依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因此,考察人口红利延续期,必须把人口抚养比与资本积累水平结合起来进行观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最大化时期是抚养比2013年降到最低点之前达到的,并且于2013年之后迅速消失。这一结论加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经济导刊》2013,(Z1):23
以改革红利释放城镇化潜力,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2001年写入国家五年计划纲要的城镇化战略,从未被如此重视,并被置于如此高的地位。特别是中共十八  相似文献   

7.
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近几十年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生人口数量的不断下降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导致的人口红利枯竭危机将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本文从抚养比、老龄化和劳动人口年龄结构三个方面对我国人口红利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我国人口红利枯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的发展正在酝酿以3D打印、分布式能源、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也必将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外需变化等诸多"新常态"经济特征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常态"作为对中国经济阶段性特征的描述,在政策层面和经济学界层面已经形成了高度认同。"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战略逻辑选择。"旧"常态的高速增长,是基于后发优势的追赶进程。我国在过去的发展进程中,主要的增长动力来自于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和制度改革释放的红利,形成了以增量扩能为主的经济结构和以规模速度为特征的粗放增长方式。随着追赶进程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从人口转变理论出发,通过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阶段的分析,得出人口红利变化会呈现倒U型曲线的一般规律,并依次经历三个关键转折点。采用增长贡献分解法对中国人口红利变化的测度结果显示,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人口红利区间,在2010年越过人口红利拐点,此后人口红利贡献率持续降低,并将在2030年转向人口负债。人口红利变化通过资本形成、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配置效率等四个维度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基本路径、劳动要素、资源要素、政策调控和根本目标等方面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10.
未来30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特征,全球人口红利呈现新的趋势性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或下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资本形成速度将趋于下降,但人力资本、创新资源优势逐渐形成,改革红利将全面释放。实证分析表明:到2049年我国通过努力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尤其是我国有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并积累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这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巨大内在优势。应在积极营造于我有利的发展环境前提下,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确保2049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筑牢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环境税制建设的目标——环境红利。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欧洲国家一方面积极推行环境税改革,纷纷开征并逐步提高环境税税率,降低劳动所得税;同时在劳动力市场施行"一揽子"改革措施,包括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公共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协调处理了环境问题和失业问题,为税收制度生态化改革提供了政策联动的制度保障,从而促使环境税取得了"双重红利"的效果。目前,我国实现环境税"双重红利"的条件仍不具备。  相似文献   

12.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以及南非金砖五国先后进行了一次持续的经济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推动了各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增长效果却存在较大差异。文章通过构建一个改良的内含制度因素影响的柯布-道格拉斯社会生产函数模型,利用金砖国家经济制度变迁以来的相关数据,测算了金砖五国在技术、劳动力、资本以及资本与劳动力协调配置等要素方面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金砖五国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经济制度变迁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完全不同。该研究进一步总结了对中国持续深化生产要素的体制改革的重要经验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分析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路 《经济经纬》2006,98(1):24-27
主流的增长理论缺乏对制度的分析,认为制度是外生的。在实证方面,对于制度的研究又缺乏精确的分析。笔者以新古典增长和制度学派为基础,对制度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增长的特点是产出、资本、消费和制度都存在一个最优的值。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投入对经济的影响比资本投入和制度因素要小。制度因素主要是通过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尽管在直接效应中,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反向作用,但在总效应中,制度对经济增长起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原  陈建奇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3):87-96,127
本文以人力资本视角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促进经济可持续性的政策选择。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落入低水平陷阱,经济发展依赖于物质资本及低端劳动力的数量投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呈现非均衡特征,而且出现就业压力严峻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的现象,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不匹配、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错位,以及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对此,我国应明确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放宽教育准入制度及收入分配改革等渠道,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人口红利的日渐式微需要充分释放人才红利进行弥补,本文基于2011—2019年全国26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经济释放人才红利的作用机理。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城市人才利用效率,其作用途径主要在于数字经济扩大了城市就业市场规模和加速了人才流动,从而实现了“人才-岗位”的优化匹配。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前数字经济对人才红利的释放作用主要在于充分发掘了中小城市和内陆城市的人才潜力。基于区域一体化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更有利于数字经济释放人才红利。研究认为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劳动力市场的积极作用,同时辅之以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并进一步加强区域城市合作,最终实现人才红利驱动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军辉  张古 《财经研究》2016,(10):80-93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将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不同劳动力流动模式等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中,构建了中国户籍制度演变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如果降低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束缚,经济系统会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而维持当前户籍制度不变将遭受较大损失;(2)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路径影响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效果,如果农民工“带着土地”进行转移将会放大户籍制度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这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协同进行,不仅要减少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迁移的束缚,还应保留其农用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现有劳动力迁移理论,也为地方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要素的合理配置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人力资本纳入经典钱纳里模型进行扩展,首次研究了1994—2011年间中国服务业增长过程中的要素再配置效应。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主要源自要素尤其是资本的驱动,要素再配置的"结构红利"几乎不存在。资源错配导致了要素再配置效应的低下,而造成我国资源错配的本质原因在于政府主导的具有金融垄断性质的投融资体制以及用工机制扭曲和供求失衡的劳动力市场。提高要素再配置效应,释放"结构红利",关键在于不断突破制约我国要素市场发展的制度藩篱,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编辑手记     
正地区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本期"发展战略"栏目,陆铭、向宽虎从劳动力、土地和金融等方面刻画了过去十余年我国发展政策的实施情况,指出应实行完善要素市场、促进国内市场整合等实现平衡与效率兼顾的发展政策。贵州省政府研究室课题组以贵州省为例对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红利释放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劳动力红利的现状,对欠发达地区跨越拐点、打造"双型"劳动力红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78—2007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本投入。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需要完成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在2000年以后突出表现出来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很可能在未来难以为继。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增长所需要依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倪金节 《商周刊》2012,(20):17-17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十年快速增长之后,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只是依赖投资拉动的堆积式经济增长"老模式"痕迹仍然较重。这需要中国经济加快改革的步伐,清理掉制度障碍,这是确保中国竞争力持续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