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调查“两规”冲突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针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这一“两规”冲突核心问题的行为倾向,并据此勾勒出“两规”冲突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进而探寻相应的协调对策。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研究结果:15个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其中某些主体同时拥有多项相互矛盾的利益诉求;针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这一核心问题,具有矛盾利益诉求的主体有着不同的行为倾向;依据其利益诉求及行为倾向,可以将15个利益主体分别归入利益相关者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研究结论:改变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减缓其对立关系是解决“两规”冲突的根本出路;在规划编制阶段构建完善的冲突协商机制和在规划审批阶段强化省级政府的制约作用是当前更务实的选择;此外,还需强化规划的执行监督,及时发现并处置冲突。  相似文献   

2.
潘海英  汪欣 《水利经济》2019,37(5):66-7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选取疏勒河流域作为研究区,探讨水权市场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偏好和利益诉求,由此构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框架。针对流域水权市场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构建理论模型并分析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路径。从完善水权交易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合理鼓励或约束交易双方行为、强调社会组织的责任和地位,以及强化政府监督力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面对现实困境探索统筹多方利益、协调冲突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决策方法。研究方法:基于“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通过“自存—共存”和“优化—平衡”矛盾协调模式,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准则,构建“确定区域、厘清利益—权衡需求、初判博弈—多维评价、协调矛盾”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决策路径,并以泉港区为例展开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权衡需求、初判博弈”阶段,核心需求有偏差的冲突用地,可直接决策出生态修复方向。(2)核心需求冲突较大的用地需进入“多维评价、协调矛盾”阶段。选取泉港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与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利益冲突较大的两个地块进行矛盾协调,其中耕地转换草地方案的整体利益比值小于门槛值,转换方案不可行;商业用地转换城市公园绿地方案的整体利益比值大于门槛值,转换方案可行。研究结论:“以人为本”的规划决策方法聚焦于整体利益下的自然资源使用与分配,协调利益冲突矛盾,可为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落地,提供客观、理性、可操作的理论支撑与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4.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协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弥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简称"两规")协调定量评价研究的不足,深入分析"两规"的协调机制。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AHP),特尔菲法(Delphi)和关联分析法。研究结果:提出"两规"协调评价的目的和思路,在进行"两规"单项实施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两规"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和提出评价方法,同时分析"两规"协调途径。研究结论:"两规"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执行指标和效果指标层,共计23个指标,"两规"各自实施评价合格程度、"两规"协调发展程度均可分为5类,建议逐步完善规划体制,加强城乡规划部门和国土部门的协作,做好用地分类、建成区范围、人口预测和规划指标等数据的核实和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管理中的"诺斯悖论",反映了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困境的制度性缘由,也揭示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式共生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共生与博弈形成了乡村治理中的内在张力。综观博弈式共生下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行为逻辑可以看出,以"利益争夺"为导向的土地管理方式是引发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的源头,这种土地管理异化现象是乡村治理困境生成的内在动因。化解乡村治理困境需要依靠法治的力量,通过持续推进法制建设,将土地管理与乡村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养老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失灵的内在机理分析发现,政府、企业、农村老年人、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家庭子女等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造成了目前农村社会化养老的现实困境。研究结论表明:只有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明确定位,才能克服其相互冲突和博弈状态。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协同治理理论使各利益相关者达成利益均衡共识,共同致力于社会化养老的善治之道。  相似文献   

7.
各类规划拥有自身理念和功能,在"多规并存"的现实需求下,"用地"协调成为各类"空间规划"协调的关键。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探索了"用地"类型、"用地"规模、"用地"布局以及规划年期等在"空间规划"协调中的现实途径。结果表明:"用地"类型要做到宏观上有统一、微观上有特色,一、二级地类强调一致,三级地类彰显特色;各类用地规模,尤其是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规模,应在区域规划宏观指导下由土地利用规划总体上统筹,用地规模管控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用地布局做到各类规划合理分工,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利用分区,城市规划依据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确定每个城、镇、村的布局;同时保持各类规划的基期、近期和远期年份应至少有一个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8.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行为选择不同,影响到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与实施,进而对水源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并分析其利益诉求,将生态补偿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受偿者与补偿者,二者在生态补偿中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利用博弈理论与方法,通过构建受偿者与补偿者的支付矩阵,分析了在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补偿中受偿者与补偿者的行为选择机理,给出了双方行为选择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点,从而得出了受偿者与补偿者的行为优化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降低补偿者的风险偏好、监管成本以及受偿者不保护生态环境的超长收益,增加受偿者不保护生态环境的惩罚、潜在损失、信用损失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内外收益差和合作期限,是减少水源地保护区污染的有效手段,并据此提出了健全监管体系、强化风险意识,以及健全诚信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方式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以往社区利益相关者博弈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重新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三元演化博弈模型,从动态的视角探讨了不同条件下各均衡点的稳定性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策略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同的限制条件下各博弈主体策略的演化稳定格局不同;第二,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都是序贯理性的;第三,各利益主体的策略演化趋势受自身对其他博弈主体行动倾向的先验信念的影响;第四,旅游地新居民是否愿意前往一个旅游社区从事商业行为,主要受投资商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田园综合体作为新型的“农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如何解决及协调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构建共生协调机制,已然成为研究的热点。[方法]文章以无锡阳山田园东方为例,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走访、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期望程度。[结果](1)无锡阳山田园东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诉求点存在差异,无锡阳山政府管理部门、当地农民、开发商及游客在田园综合体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点。出发点不同,对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利益诉求的关注主次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但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并不矛盾。(2)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点密不可分,关联度高,同时期望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结论]该研究认为应该从诉求表达,农民参与,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监管五方面构建利益相关主体共生协调机制,以实现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1.
当前,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之间的统筹不够,不少建设规划用地规模、用地标准过于宽松,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不合理,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利用效率低下等.  相似文献   

12.
冯欣  姜文来  刘洋 《水利经济》2023,41(4):36-44
针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工作中利益相关方众多,相关政策与各方利益诉求背离,阻碍了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的问题,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关系、利益诉求以及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制,初步建立起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体系;利用Mitchell评分法和专家打分法,实现了对改革中各方利益的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差异显著,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有利于突破改革困境;利益评价结果整体呈现“政府>农户>社会机构”“供给方>使用方>支援保障方”的情况,改革中应强调政府部门的主体责任;为更好地引导农户、农民用水协会及社会机构参与和配合改革工作开展,需要提供合理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土地利用冲突缓解机制,对于缓解区域用地矛盾和实现区域空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三方演化博弈模型、Matlab数值仿真。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冲突中的策略选择对营利性组织与农民的策略选择起决定作用;(2)治污处罚、政策补贴、土地租金、污染赔偿、额外补助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的关键因素;(3)通过调整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关键因素,从实现绿色经济和条块化管理策略上,构建社会经济型和生态治理型的土地利用冲突缓解机制。研究结论:构建地方政府、营利性组织和农民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关系,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下的三方利益主体利益均衡,促进地方政府主导转向多方利益主体合作,有利于缓解区域用地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讨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及其测算方法,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两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C-D生产函数及成本效益曲线分析城镇用地合理规模条件,进而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城镇用地合理规模测算模型,并结合情景分析法测算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研究结果:在考虑生态服务价值时,社会经济中速发展下太仓市区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分别为4805.61 hm2 和5495.88 hm2 ,此情景较为合理;而高速经济发展下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为5133.36 hm2 和6161.38 hm2 ; 如果不考虑生态服务价值,则在中速发展时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为5907.38 hm2 和6756.93 hm2。研究结论: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及情景分析法等可以确定未来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不同年份的城镇用地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15.
深度挖掘工矿用地的潜在价值将满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用地需求,减小政府的土地开发成本,保障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使用。本文以工矿企业持续退出,城市转型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增大为背景,以地方政府、工矿企业、投资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工矿用地退出中存在的利益冲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工矿企业、投资商在工矿用地退出过程中将会以各自所能获利多少进行博弈。只有各利益主体积极表达利益诉求,厘清产权归属,使各利益主体均衡享有工矿用地退出收益才能更好实现退出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兰寨古村落旅游开发存在着多个利益相关者,它们角色的缺位和相互之间的矛盾是制约着兰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关键。为了兰寨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基础上,提出了兰寨古村落旅游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它为兰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协同共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农业是耗水大的产业,而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逐渐聚焦利益相关者研究,希望通过探究农业用水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行为,来提高改革效率、改善治理方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方法]文章利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搜集国内农业用水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诉求确定和利益主体博弈上的研究成果,提炼研究方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结果]该文总结已有文献中提出利益相关者共19个,并提出了各利益相关者在研究中出现的频次。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Mitchell的评分法""文氏图法"和"利益相关者图解法"。[结论]目前,国内对于农业利益用水利益相关者的研究非常有限,存在主要问题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单一、研究内容较为宏观、研究不够深入。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实现多学科理论的结合,同时选择研究对象时可以更有针对性,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8.
社区林业植根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依托的理论工具主要基于参与式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分析、社会阶层分析和社会性别分析。本文在分析了社区林业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社区林业理论建立在三个基点上:需求、冲突和冲突的协调。作者阐述了经营主体和主要利益相关者需求,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冲突的形式、原因,并探究协调或化解冲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框架,解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和诉求,最后参照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理想状态,给出利益相关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之间并不是均质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影响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关乎全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我国,政府对规划的绝对控制权引致社会不同主体的利益失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着政府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与用地单位之间的利益博弈.针对各方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应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通过合理引导各利益主体进行充分的利益博弈,寻求解决利益冲突的方法,实现各利益主体对既得利益和未来预期利益最大程度的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