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岚 《发展》2009,(11):41-42
一、工业集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工业集中区是指在省级开发园区之外的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市场化运营为指向,以项目为依托,按产业链条的分工协作关系而自发形成的布局集中、发展强劲、效益突出、特色明显的产业区。工业集中区通过产业要素的极化作用,优化资源、人力、资金配置,能够提高所在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甘肃省的工业集中区已逐渐成为各市、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亮点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一、工业集中区的基本情况 桂平市立足长远,积极抢抓“多区域合作”的重大机遇,坚持把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规划建设了长安、龙门、木乐等工业集中区,初步形成了“一主两翼”的结构布局。“一主”指规划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集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的长安工业集中区;“两翼”指规划以绿色食品加工业、绿色种养深加工业为主的龙门食品工业集中区和以发展运动休闲服装生产为主的木乐服装工业集中区。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2016,(4):114-115
陕西汉江产业园创建于2009年,属实施"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而着力打造的循环经济发展核心聚集区。依托区域原有优势产业,以循环发展为理念、以错位发展为主线,规划形成铺镇先进装备工业集中区、褒河装备工业集中区、老君食品工业集中区三个产业区。三大园区主导产业聚集度已超过90%,园区经济已占全区工业经济一半以上。成为汉中市和汉台区招商引资的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循环工业发展的核心区。2015年,汉江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完成106亿元,同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陕西兴平市依托位居关天经济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圈的发展优势,在"工业强市"理念指导下,正迎来新一轮重大项目带动结构优化、工业集中区推进产业聚集的契机,尤其是现代装备制造业正在"张扬"前进——工业集中区一向被公认为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6月1日,本刊专题报道组一行走进兴平现代装备制造工业园,亲睹兴平市发展工业园区经济、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5.
郑昊 《中国西部》2012,(13):44-49
伴随成都工业经济深化。实体经济在成都再次升温,避免“经济空心化”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三次产业倍增发展,筑牢实体经济支撑,夯实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产业基础。尽管高新区、经开区和双流县等工业集中区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产业聚集能力、辐射作用不足,未形成产业链条,缺乏整体市场竞争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而市场化运作是建设工业集中区的关键。2005年,马山作出了建设苏博工业集中区加快工业发展的战略构想并付之行动,这是发展壮大马山县域经济的重大举措,对“十一五”期问全县经济社会乃至未来的发展都将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自实施这一项目以来,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苏博工业集中区建设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7.
日本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推动资源枯竭型产业转型发展、引导资源向沿海工业带聚集、打造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等举措,在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成为工业布局合理的典范国家.借鉴日本促进工业合理布局的政策经验,建议我国在推进区域增量工业错位发展、鼓励区域工业存量配套合作、逐步缩小区域工业发展差距、提升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8.
设立产业集中区是安徽省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及实现承接产业转移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认为,产业集中区的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应当将产业集中区管委会法律地位、职责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产业集中区发展中的利益分配、补偿与政府考评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9.
整合上海都市型工业园区推动都市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型工业园区利用闲置厂房发展都市型工业,盘活了存量资产,增加了就业。随着大都市要素成本提高,都市型工业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应充分利用中心城市人才、信息及辐射优势,及时调整都市型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推进都市产业发展。本文分析上海都市型工业园区状况。从园区视角探索有效整合都市型工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意产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它山之石一栏中,我们刊发了《盘活存量:优化工业结构的有效‘有力点’》(宋为沂)一文,介绍江苏省通州市在这方面的经验,希望有利于我们借鉴经验,不断前进。一、当前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应转向盘活存最一般说来,调整工业结构的途径不外乎以下两条:一是借助增量投入建立新的产业和发展原有产业,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  相似文献   

11.
以江苏省为例,从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保障、生态保育4个角度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体系,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各功能间的权衡关系以及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空间分布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经济发展功能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农业生产热点区主要位于苏北,生态保育功能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社会保障功能强的区域为南京、苏州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育、社会保障4项功能间存在权衡关系,经济发展功能与其余功能权衡强度最大,社会保障功能与其余功能权衡强度最小;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区主要分布在苏南,乡村地域单功能区主要分布于苏中和苏北部分沿海地区,乡村地域非多功能区主要位于苏北西部地区及泰州市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2.
以现有的相关参考文献为依据,首先阐述了乡村居民点的概念以及开发乡村居民点的重要意义。其次,针对西部地区现有的乡村居民点开发模式进行概括,研究发现目前西部地区乡村居民点主要有集约用地模式、重构治理模式和整治分区模式三大开发模式。然后,在综合思考影响居民点开发的因素,对西部地区乡村居民点开发模式做出相应的适宜性评价。最后,从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产业协同和布局渐进几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江苏农村宏观经济发展态势越来越好,但区域间的差异却日益显著.文章以苏州、南通、宿迁的农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99-2005年的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投资意识与人力资本存量、区位优势与吸引投资能力、农民的个人意愿与富余劳动力数量是造成江苏农村经济区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认识,提出了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构建城乡产业发展平台、确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产业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施杨  童举希 《乡镇经济》2009,25(6):98-101
明确苏州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意义,全面剖析该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所具备的现实基础。围绕苏州新时期的战略目标,提出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思路,为地方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基于2014—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空间影响,并进行门槛效应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依赖性,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之后结果仍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不是纯粹的线性关系,而是具有双重门槛的特征;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也对农村产业融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促进作用都具有双门槛特征。因此,针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数字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评价苏州各辖市(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在归纳总结国内指标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挖掘企业原始数据隐含信息,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客观分析各地历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专利技术进步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玉玲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6):61-63
产业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文章分析了当前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指出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促进欠发达地区城镇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腾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As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accelerate, social equity issu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is. This study uses the data of urban clusters from 2010 to 2019 and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clusters an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luster polycentricity can reduce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polycentricity in morphology, the smaller the gap.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U” shaped, indicating the need for rational planning of urban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patterns rather than simple expansion. In addition, the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clusters can reduce regional disparities by promoting factor mobilit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However, this depends on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 balanced approach to urban development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issues of social equity.  相似文献   

20.
杜漪  彭军 《乡镇经济》2008,24(5):15-20
农村区域自身产业提升和经济实力增强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基础,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必须把内生产业发展和提升作为新农村建设永恒的主题。文章通过对夹江县10村新农村建设模式的调查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内生产业提升带动新农村建设模式在四川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可行性,揭示了内生产业提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