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不足的分析(一)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成果"虚胖"或者"虚弱"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会随着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计入当期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未实现的损益,在此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作为例子说明。  相似文献   

2.
邱淑兰 《审计月刊》2007,(10):52-53
2006年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公允价值酌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而财务会计基于交易基础的逻辑判断与公允价值存在根本性矛盾。我国会计环境的缺陷致使公允价值难以"公允"。因而,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下,慎用公允价值才是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试论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计量的可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会计学界对公允价值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认识,由此引发了会计学界关于公允价值本质的不同观点之争.公允价值的本质应放在"基于价值会计"体系中进行理解,它是会计计量力图实现的一种理想目标,而不是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级次不应该依据计量属性本身的性质来划分,而应该依据会计计量时所用参数的可靠性程度来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4.
<正>一、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作为可供选择的  相似文献   

5.
2006年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再次将"公允价值"列为我国会计要素的一种计量属性。但从准则现阶段的运行看,诸多会计人员仍然存在对"公允价值"概念理解不到位、甚至滥用"公允价值"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公允价值"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实际表现,指出"会计人员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职业判断是公允价值内涵的题中应有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公允价值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换资产和清偿负债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被广泛采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点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能够反映企业价值创造中,经济利益流入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财会通讯》2011,(8):29-31,35
在美国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饱受争议。虽然目前FASB和IASB在充分研讨之后都对其持肯定态度,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两次危机为背景简要回顾了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在比较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定义的基础上,从法学角度和经济学角度分别分析了"公允"和"价值"的含义,进而得出"公允"和"价值"保证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和相关性能够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得到兼顾是其极具应用前景的最重要理论依据。以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情况来说明公允价值在现实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明确了完善公允价值运用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公允价值级次:逻辑理念、实务应用及标准制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公允价值计量是世界性财务报告难题.2006年FASB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最大亮点是提出了"公允价值级次理论".该理论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问题,力图最大限度地均衡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受到国际会计界普遍欢迎;它蕴涵的基本理念是:级次划分可为评价计量结果的可靠程度提供权威依据、充分翔实的披露能弥补可能的计量缺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也隐含公允价值级次,但该级次的隐含性可能限制其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制定明确的公允价值级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王淑兰 《价值工程》2010,29(19):12-13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而计量属性的选择又是会计计量的基础。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讨论焦点,由"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转变为"如何用好公允价值"。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运用,引入公允价值的必要性,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会计准则下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采用损益类账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了反映股票等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跨期处置时的真实收益情况,笔者认为处置金融资产时应重新确认以前年度确认的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针对金融资产价值波动较大的特性,应当改变"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在利润表中的位置,保证营业利润及相关财务指标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会计演进历史的回顾,及对公允价值会计适用的经济环境的分析,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经济的虚拟性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履行中合约的会计处理,也促使人们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建设中适时的体现会计计量的公允性,不仅对整个财务会计系统建构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会计中的“真实和公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公允价值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所倡导的是会计在对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的计量上要使交易的双方做到公平与公认,即强调计量的真实与公允。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企业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如竞争加剧,风险加大,有些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果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就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而公允价值则能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  相似文献   

13.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宏超 《财会月刊》2011,(10):27-29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对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其公允价值的变动。  相似文献   

14.
田秀英 《企业导报》2010,(6):121-122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使得企业资产大量减记,众多企业破产,导致公允价值属性遭受到很多反面的讨论,甚至美国国会中有人提出要废止公允价值属性进行计量。在我国的经济形势下,公允价值如何"适度引入,谨慎运用"就成为我国企业把握准则精要的首要问题,在新准则加大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的背景下,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争论中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文章主要论述了公允价值的涵义,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事项,公允价值的优缺点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公允价值中"公允"这一概念,以及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联系与区别,认为不应当仅仅把公允价值当做与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相对等的一个独立计量属性,而应当在市场范围内考量公允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动态的反映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公允价值会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饱受指责,本文以此为背景,提出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关联方交易、双重上市以及资产减值下公允价值确定问题的几点思考,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实践运用的问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并且对公允价值确定的方法进行了排序,使用优先级别原则,第一层为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报价确定;第二层为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参阅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为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  相似文献   

19.
陈春华 《财会月刊》2010,(10):70-70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人当期损益。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20.
论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应用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背景(一)公允价值的本质与表现形式何谓公允价值,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