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贸》2005,(7):2-5
明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人类航海先河,做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这18幅连环画集中表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动人场面,刘重日文,金刚山、王铁成、郭军琪画《中国经贸》杂志社策划。  相似文献   

2.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和平之旅,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21世纪,我们重振中华海运强国、海洋强国的雄风,谱写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睦邻友好、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应当和世界人民一起积极发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伟大功绩明朝规模庞大的郑和船队,自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中,七次下西洋,战胜了"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贸》2004,(10):88-88
公元1405年,明成祖命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前后出使七次,到达30多个国家.大大发展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联系和经贸往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加强航海知识和海洋知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同意,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摄影、绘画书法国际大赛”具体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4.
明朝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和沿海国家的海上交通,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使团与海上各国的文化传播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文章主要从物质文化、技术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论述郑和下西洋对海上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贸》2004,(12):81-81
公元1405年,明朝官吏郑和作为和平友谊的使者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前后出使七次到达30多个国家,大大发展了中国与这些匡家的联系和经贸往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促进对外交流和发展经贸关系:经国家新闻主管单位同意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绘画书法摄影国际大赛。具体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6.
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海洋的帮事.已为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同样的,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说法也已根深蒂固,本文关注的是,郑和下西洋与歌伦布航海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些人们平时所忽视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海上丝路     
海上丝路是有大量中国商人参加的、与东南亚和南亚土著居民关系极其密切的,对世界古代社会影响巨大的文化汇集之所。郑和七下西洋.其实是中国明朝政府企图取代民间.直接经营海上丝路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自此之后华夏大地与西域诸邦之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同样,在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带去的是瓷器、茶叶、丝绸、工匠,而没有带去总督,没有带去扩张和称霸的野心。  相似文献   

9.
黄新亚 《中国经贸》2005,(11):82-83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在数十国建立起以中国商品为中心的海外市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海外华人社会的巨大支持。这个海外华人社会在明清以前并不为中国统治者所知,直到郑和船队抵达南洋,中国社会各界才逐渐了解到它对于中国对外经贸事业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海外华人社会,就不会有郑和下西洋的千秋功业。  相似文献   

10.
600年前的7月11日,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七下西洋首次出航的日子。郑和当年途经的亚非许多国家都举行了纪念活动。我国更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联合17个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从今年起将这一天定为“航海日”,同时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相似文献   

11.
融入WTO的中国,唯有竞技潜能,方可存续根和认同。在15世纪,中国人曾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展示自己的才华。一个叫郑和的人率领着明朝政府的船队七下西洋,完成了时代的奇迹。这七次壮举曾被认为是中国寻求世界范围承认的努力。而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公元1842年8  相似文献   

12.
海上丝路是有大量中国商人参加的、与东南亚和南亚土著居民关系极其密切的、对世界古代社会影响巨大的文化汇集之所。郑和七下西洋,其实是中国明朝政府企图取代民间,直接经营海上丝路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黄新亚 《中国经贸》2005,(12):82-83
根据中国传统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居于优势地位的历史事实判断,郑和七下西洋的成功,与他掌握有当时国际上普遍需求的中国商品有密切的关系。为此,一个国家输出商品的能力,确实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伍振 《东北之窗》2013,(2):56-57
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吉隆坡,要经过一座叫马六甲的小城,这座小城不仅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也是马来西亚和中国最有渊源的城市:郑和七次下西洋,五次过访了马六甲;明成祖朱棣还将汉丽宝公主下嫁马六甲苏丹。  相似文献   

15.
刘重日 《中国经贸》2004,(12):82-82
郑和死后不久短命的宣宗皇帝在位不到十年便”驾崩”了.长子朱祁镇继承了皇位天顺年间.也曾想派人再“下西洋”.被朝臣们阻拦了.没能如愿。到他儿子宪宗时,于成化九年(1473年).意欲重下西洋向兵部调阅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三日不得”兵部尚书项忠慌忙追问库吏回答是“丢失了”。  相似文献   

16.
徐钢 《港口经济》2005,(1):38-41
历史上,福建一度是蜚声中外的国际性港口大省和航运强省。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不仅是当时中国第一大港,而且是仅次于亚历山大港的东方第一大港、世界第二大港。福建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最重要集结地,福建港口在郑和航海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从明代中叶以后的几百年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曾错失过三次机遇期.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明朝中叶.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发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  相似文献   

18.
伍振 《走向世界》2009,(15):78-81
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吉隆坡,会途经一座叫马六甲的小城.这座小城不仅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也是马来西亚和中国最有渊源的城市: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有五次过访了马六甲;还有一个与中国有关的,是明成祖朱棣将汉丽宝公主下嫁马六甲苏丹.和中国有着如此久远的渊源的马六甲,到底是怎样的一块土地呢?  相似文献   

19.
吴思 《走向世界》2012,(6):100-101
"海燕无家苦,争衔小白鱼.却供人采食,未卜汝安居.味入金齑美,巢营玉垒虚.大官求远物,早献上林书."明末清初的诗人吴伟业所作的《燕窝》一诗是最早描写燕窝这一食材的诗.这40个字,将燕窝这一食材的不易取得和珍贵之处描写得淋漓尽致. 古为皇家物,今上万家桌 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不仅宣扬了明朝国威,还给明成祖带回了众多前所未见的各国"贡品","燕窝"便是其中之一.郑和七下西洋,船队遇险,偶然停泊荒岛以断石峭壁上的燕窝为生,不曾想,"燕窝"乃食物中极品,遂献明成祖.从此,"燕窝"便成为"非皇亲国戚不得而知"的皇家圣品,使得"燕窝"当之无愧为"首席贡品".  相似文献   

20.
思成 《亚太经济》1998,(5):10-13
应马来西亚华研中心的邀请,去年底我到马来西亚进行为期二周的访问,与马来西亚华研中心、马中经贸总商会等机构就"马中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作了广泛的交流。现将主要的观点整理以下,以供参考。一、马中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马中经贸关系历史悠久。据极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有中国商人到马来半岛通商。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五次驻节在马六甲,带来大批商品,与当地人民结下了友好的情谊。新中国成立后,马中民间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1974年马中建交后,掀开了两国历史的新篇章,双边经贸关系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