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新一轮经济增长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成因第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和家庭财产规模经过较长时间积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购买力提高、住房制度改革、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居民消费结构开始新的升级,住、行等消费领域迅速扩大.第二,食品、轻纺、家电等传统产业经过1998年以后痛苦的调整改造以后,更多的转向国际市场.第三,传统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地带动了钢铁、水泥、有色、石化、机械装备等重化工业,并进一步拉动了能源、交通等产业发展.第四,以住、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重化工业产品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升级活动,由于对基础设施、市场条件要求比较高,因而与城市经济建立了紧密联系,也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并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第五,经济体制加快市场化,进一步增强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立群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22(7):142-144
经过2003年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新一轮经济增长初始阶段的不稳定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从2004年四季度开始,经济运行高位趋稳;2005年1~2月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增速与2004年同期基本持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5%;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6%;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总体看,继续保持稳定态势,宏观调控的成果得到保持。比较1993年经济升温到趋稳的历史,以及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般特点,可以认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已基本步入稳定期。 相似文献
3.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河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章从理论入手,运用2007—2017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OFDI与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但相对于消费和净出口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弱.文章...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经济增长下行趋势的表现目前,一些人坚持认为,未来几年内,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不会下降,但从2011年的数据分析看,似乎不能轻易下结论。首先,看投资。人们往往只关心投资完成额,但如果从需求角度看,投资完成额只能作为一个需求的滞后指标。因为投资的特点是,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它是需求,一旦项目完工,就转变成了供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稳定期面临的突出问题 消费结构升级趋稳,买车、买房活动进入调整稳定过程我国轿车产量2002年增长55.1%,2003年增长89.7%,2004年增长11.7%,今年1~5月份则仅增长4%(以上增长率均为比上年或上年同期).轿车产量的变化间接地反映出轿车购买的变化.这表明,我国居民家庭购买汽车的活动开始由初期的爆发式增长转入调整、稳定的过程.去年以来,随着房价上涨,买房活动不断升温,成为居民家庭投资最大的热点,今年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以后已逐渐稳定下来,预计车、房购买活动将趋于成熟和稳定,并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较为持久的动力.但在调整过程中如果政策不当,有可能持续偏冷,导致经济增长率持续降低,过早进入萧条状态.这对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一个严重威胁,必须高度重视.由此也提出了稳定期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是积极培养、引导居民家庭的买车、房活动,稳定提高经济增长的源头性拉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率为7.8%,其中,一季度为8.1%,二季度为7.6%。尽管经济增长呈现回落态势,但筑底企稳的迹象已开始显现,特别是1~7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4%,增速与1~6月持平,较1~5月提高0.3个百分点。从需求数据看,经济增速下行过程已基本结束,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可能在二季度水平上保持稳定或略有提高,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保持在7.5%~8%之间。 相似文献
7.
刘珊珊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4):89-90
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转型分阶段进行分析,阐述各个阶段的特点;接着对我国的三大产业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人均收入增长分析;最后从GDP增长次数分布和增长率的变异系数来看两个角度考察转型时期经济增长率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2006-2011年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是否同步,东、中、西部二者的同步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均低于经济增长的结论,并剖析原因,提出对策,使各级政府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居民收入的提高,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一)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李京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9):3-13
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今后15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 相似文献
10.
一、增长与高质量增长 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过程,或者说,是一国商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增加。西蒙·库兹涅茨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人均或每个劳动者平均产量的持续增长”。刘易斯认为经济增长是“人均产量的增长,是每一工作单位产量的增长”。北京大学罗志如教授等则对经济增长做了两个层次的界定:简单而言,是指产量的增长,即一定时期内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19日和6月27日,两次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班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到各个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整个社会组织的责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内容出发,分析了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并提出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从而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14.
论述了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要以人为本,要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广大市民才会真心实意地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才能使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成为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企业需要关注的十二个关系——构建和谐企业系列谈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总和,而人们社会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直接体现.社会关系和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的程度.因此,构建和谐企业就是企业在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处理内外部各种相关关系,用不同文化求和谐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善各种关系的过程,更是用先进文化育人化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17.
韦良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6,(Z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具有非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核心执政理念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新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是应对国内国际新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党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韦良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6,(14)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遵循六个重要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制;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六条原则”,既各自独立、不可或缺,又紧密联系、彼此贯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开展平安家庭的创建活动,妥善处理各种家庭矛盾,保护家庭的平安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文章分析创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创建平安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全面论述了影响家庭平安的因素,提出了创建平安家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城市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协调状况,提出了提高我国城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