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循环经济立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作为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对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模式与体系的构建。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主要有两种立法模式:污染预防型和经济循环型。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循环经济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基于我国目前尚无循环经济立法的实际,本文简要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介绍了日本、德国等国循环经济立法概况,探讨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现实必要性,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应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从而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想经济范式,我国已将循环经济立法提上了议事日程。日本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介绍日本循环经济立法背景与现状,分析了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考察了日本循环经济立法体系与法律制度体系,并就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徐静 《经济论坛》2006,(13):130-131
德国和日本是目前国际上采用“循环经济”或“循环社会”国家立法表达其“循环”实践的仅有的两个国家。两国均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开始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德、日等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装备和精密化程度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其循环经济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都以回收利用废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日本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模式,即以《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作为基本法,在其指导下建立各领域循环经济的法律…  相似文献   

5.
在"循环经济"被不断提倡的今天,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完善环境立法、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新疆地方环境立法的基本思路,能够实现新疆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循环经济在新疆的发展模式做深入分析,进而对新疆的地方环境立法提出个人一点浅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瑛 《经济与管理》2008,22(1):40-43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支撑。中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律轨道;同时,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实质性阶段。对此,总结厘清循环经济立法研究成果和脉络,对于研究的深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其思想源于美国,行动始于德国而兴于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是一个有序化、制度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行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只靠一部法律的出台就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与较早开始探索循环经济立法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浅析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的构建及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严重威胁人类的自身安全。日本、德国、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视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并以配套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循环经济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构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大伟 《经济论坛》2006,(11):117-118
一、循环经济立法的国际国内实践 1.西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当数日本。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以基本法形式出现,为世界循环经济立法之首创。第二层次是两部综合法律,即《废弃物处理及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层是循环经济专项法,即《容器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建筑材料循环法》、《可循环性食品资源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和《特种家用机器循环法》等。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依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而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提高生态效率的生态型经济。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当完备,已成为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别涛 《环境经济》2012,(11):10-11
《环境保护法》在环保领域的法律框架体系中事实上居于基础性、综合性地位,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应当按照基本法的定位,改好环保法。一、中国环境立法在起步之初,就有制定环境保护基本法律的设想。1979年9月11日,时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李超伯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制定该法的初步设想,就是"将《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  相似文献   

12.
一、德国循环经济立法现状 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2年到1996年,这是一个从强调废弃物的末端处理到循环经济模式被正式确认的探索转变过程;第二阶段,从1996年至今,这是循环经济大规模开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见表1)。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问题在美国开始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并最终促成了1980年美国第一部主要的联邦环境立法法案的通过,即《美国综合环境处理、赔偿和责任法》(CERCLA)。该立法实施的结果是多达100多个严重污染地区被指定为"超级基金地点"。随着全体公众的环境意识——尤其是污染意识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联邦和地方政府综合性的立法开始纷纷出台。  相似文献   

14.
一、立法原则与政策要素奥地利的环境立法工作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奥地利早期的环境法规也与其它国家一样,采用的是“防卫型”策略,即对已出现的环境污染和造成的危害作出相应的反应。随着环境法规建设的不断深入,以下立法原则和政策要素逐步在相关法规中得到体现,并构成国家环境政策的基本框架。预防原则:即防患于未然,力争事先避免或及早制止环境恶化现象的出现,尽可能地将环境破坏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这个原则已在奥地利的不少环境法规中得到了体现。肇事者原则:即由造成环境危害的肇事者承担责任。这一原则不仅涉及到由于…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土壤生态保护与污染控制在立法形式上存在分散立法、附属立法、立法层级较低等缺陷,在立法内容上存在重复立法较多、立法冲突、原则立法过多、可操作性差、基本法律制度没有建立等缺陷。现有的土壤生态保护与污染控制相关法律规定分散且不系统,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不能满足中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土壤污染控制必须立法,以前很多人认为土壤污染的来源是被污染的大气和水的输入,既然有了《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可以防止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沉淀到地面,防止水污染物质流进土壤,那么就没有必要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了。坦白地说,本人以前也这么认为。现在看来,土壤污染和土壤生态脆弱在一些区域很严重,不通过立法解决不行。这也说明《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制度和机制,难以对土壤污染的改善和土壤生态的修复起到有效  相似文献   

16.
论循环经济地方立法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循环经济立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而循环经济地方立法是循环经济立法体系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是对其补充和具体化,因此循环经济地方立法体系的构建对完善循环经济立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地方立法的局限,在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循环经济地方立法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竺效 《环境经济》2013,(5):42-43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由一国的最主要环境立法予以确认,也已成为环境立法技术发展的国际趋势。我国自1973年便"自主"产生了可与当代西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概念相媲美的"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的政策口号。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现已失效)第4条在我国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上述思想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该试行法第8条还曾进一步规定:"公民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权监督、检举和控告。被检  相似文献   

18.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已经实现循环经济法制化。德国循环经济立法具有法律体系完善,可操作性强,主体权责明确,立法制度科学、务实、先进等特征。对德国循环经济立法实践的探讨,无疑会给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十一五”纲要首次将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同时在“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中又将轮胎翻新列入其中。防止废旧轮胎对环境的污染,并对其有效回收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橡胶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严峻,土壤污染已对人体健康、土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然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供给与系统性严重不足,现有立法呈现分散碎片的特征,存在明显的结构与功能缺陷,远不能满足土壤污染防治的现实需要。我国需要借鉴域外国家和地区土壤污染防治选进立法经验,在整体环境观指导下,运用系统论及其方法,实现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系统化。我国需要修改《环境保护法》以实现对各环境介质的系统污染控制;需要制定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系统规定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制度,统一土壤污染监管体制,保障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权利;需要完善并逐步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