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发展绿色金融是顺应我国进入"新时代"金融业发展的潮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指标按影响程度逐渐降低依次为:金融业从业人数、受高等教育比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比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环境治理投资、金融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现如今,我国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家非常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人民都渴望拥有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着生态环境。现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过渡期。不断推动绿色金融稳步健康地发展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这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响应国家号召,而且还是履行社会责任,响应人民的号召,也是推进资产结构调整、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本文阐释了绿色金融的含义,对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当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期望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我国用30几年时间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经济保持多年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较大的生态代价和资源环境代价。为配合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行绿色金融,本文从绿色金融的内涵与特点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针对性地提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可行实施方案和措施,促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雾霾现象呈严重化趋势,日益成为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难题,不仅如此,水体污染、土地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能源资源浪费和过度使用等现象仍较为普遍。 各种极端恶劣环境的出现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雾霾、高温天气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为此,不少行业专家提出了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即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水平。 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发展绿色金融是大势所趋,必须利用绿色金融模式来调整产业结构和社会资源分配,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章研究分析了绿色金融的概念及含义,探讨分析了发展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模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故此,绿色发展逐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金融行业自然不例外,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仍旧存在服务范围受限、专业人才缺乏等各类问题,笔者将就目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日益恶劣的环境变化引起全球重视,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迫在眉睫,绿色金融应运而生。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金退出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投入绿色产业,使快速有效地转变经济结构成为可能。本文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其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日益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有不足,如政策不完善、市场秩序紊乱、创新产品少等问题。应该从绿色金融的实际出发,树立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绿色领域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绿色金融是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其发展却非常缓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经济人的特性促使人们为了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的保护,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的共识,因此绿色金融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国内外对于绿色金融的概念、理论和推行问题已经做了部分研究,在国外已经有很多银行加入赤道原则,履行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而我国却只有兴业银行遵守该原则。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增加,我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显现。在这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不和谐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绿色金融将环境生态观念引入商业银行内部,使其成为银行经营活动的核心理念。商业银行是资金融通的枢纽,风险和机遇并存:一方面,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着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环境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资金流向,向那些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企业倾斜,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商机。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建立建全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大力建设低碳银行,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设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调配功能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近年来被列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求金融机构将"绿色"理念嵌入其运营理念、战略决策、产品创新等各个方面.但近年来部分金融机构缺乏绿色理念,以环保为名,逐利为实,持续为"两高一...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的全面改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进行加强,能帮助商业银行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而对商业银行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注重绿色金融业务的良好开展,绿色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就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被充分重视。本文主要就商业银行发展中绿色金融的特征和发展的重要性加以阐述,然后结合实际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化策略进行探究,以期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的统计方法,分析绿色信贷对商业绿色金融发展能力的影响,并且根据实证分析结论对政府和银行提出相关建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对绿色金融发展能力有促进作用,非国有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对绿色金融发展能力有阻碍作用。银行在绿色信贷发放初期,需要在绿色信贷业务方面投入大量成本,例如专业人员培训费用、审批流程的增加和调查所贷款企业的费用等,从而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能力。国有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发展较早,得到的国家政策补贴较多,并且绿色信贷产品已形成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破除绿色资金瓶颈,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但是我国仍处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绿色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商业金融作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也在不断开拓相应的绿色金融业务。绿色金融业务在国外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业务发展模式也比较成熟,然而在我国却属于刚起步阶段。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绿色金融的覆盖范围依然不是很广;第二,绿色金融的组织结构有待调整;第三,绿色金融的风险管控能力不强;第四,绿色金融发展缺乏规范的法律法规。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金融的绿色金融业务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泓 《商》2014,(37):203-203
随着绿色金融的方兴未艾,我国商业银行在此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银行信贷为企业生存发展输血供养。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能力、有义务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既是银行业实践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更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政府和银行监督管理部门也多次就此出台政策意见,从而不断推动节能减排,为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各个地方也相继发布了绿色信贷补贴政策,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阶段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已经针对绿色金融实施开展了较多摸索,并大力构建了绿色信贷的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将绿色信贷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而部分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将绿色金融作为自身发展经营并提高经营效率的一项关键因素。不过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将绿色金融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但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的薄弱较为明显,而发展绿色金融的整个过程,一方面来说缺乏安排机制,另一方面绿色信贷的组织发展并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专业,整体来说能力不足,并且发展过程中缺乏激励机制,导致金融产品和服务呈现不丰富的状况,而绿色金融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并积极培养绿色金融的发展业务开展综合的国际合作,推广绿色金融和服务创新。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有助于使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得到有效的促进,对于提高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综合发展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屈晓静  徐娜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0):158-160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人们对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研究,随着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作为市场投资者之一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在对低碳经济和碳金融进行概述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状况,通过对比我国的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一新领域发展中的不足,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