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年产各类作物秸秆约6亿吨,其中80%约5亿吨秸秆都被付之一炬,而秸秆焚烧会带来诸多危害,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北方出现的大规模雾霾天气与秸秆焚烧有着密切关联,所以治理秸秆焚烧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对秸秆焚烧的原因、危害及如何进行治理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地区农村作物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助推雾霾天气发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农作物秸秆作用和地位的变化是造成焚烧等简单化处理方式的主要原因,加强政府引导、疏堵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治理焚烧秸秆污染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粮食主产区出现了焚烧秸秆污染.焚烧秸秆污染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治理焚烧秸秆污染,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焚烧秸秆污染是我国农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经济的手段来治理.大力开展秸秆的综合利用,发展秸秆经济,推动秸秆利用产业的发展,是治理焚烧秸秆污染的有效途径.而科技创新是推动秸秆利用产业化,彻底治理焚烧秸秆污染的根本措施和关键.  相似文献   

4.
治理焚烧秸杆污染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在我国一些粮食主产区出现了焚烧秸秆污染。焚烧秸秆污染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治理焚烧秸秆污染 ,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焚烧秸秆污染是我国农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出现的新问题 ,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经济的手段来治理。大力开展秸秆的综合利用 ,发展秸秆经济 ,推动秸秆利用产业的发展 ,是治理焚烧秸秆污染的有效途径。而科技创新是推动秸秆利用产业化 ,彻底治理焚烧秸秆污染的根本措施和关键。焚烧秸秆污染的出现 ,实际上就是我们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相对滞后的反映。焚烧…  相似文献   

5.
如何"消化"农作物秸秆已成为相关管理部门的大问题.为了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加大了研究各种综合利用技术的投入,建设了各种利用秸秆的示范工程;另一方面,采取了禁烧秸秆的管理手段,加大执法力度.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目前焚烧秸秆行为依然很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变成"废物"的区域越来越扩大,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问题,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6.
秸秆该去哪     
10月初,我国多地持续多日出现了雾霾污染黄色预警,而秋季的秸秆焚烧被认为是元凶之一.为加快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缓解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影响,10月10日,发改委、农业部、环保部制定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方案(2014~2015年)》正式下发.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主要副产品之一 ,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培育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近年来 ,我国农民大量焚烧秸秆 ,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 ,农作物秸秆为什么成为废弃物 ?农民对于废弃的秸秆为什么要一烧了之 ?治理农村焚烧秸秆污染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现有的一些秸秆利用技术为什么难以推广呢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些粗浅的分析。一、替代 :农作物秸秆成为废弃物焚烧秸秆污染的形成包含着两个过程 :…  相似文献   

8.
基于秸秆焚烧问题的农民、企业、政府行为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但秸秆利用率却较低.近几年,秸秆焚烧问题愈演愈烈,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该文对农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并从社会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对三者形成的"僵化"三角进行优化,对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益阳市秸秆禁烧工作开展以来,秸秆焚烧现象有所减少。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难题,需要堵疏结合,综合防控秸秆焚烧。分析秸秆禁烧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秸秆焚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早稻收割的进行,一个棘手的问题又开始困扰着人们:稻草随处烧,烟尘到处飘,有些地方甚至都呛出眼泪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多种规定,也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都没能彻底解决。其实,农民朋友也知道直接焚烧秸秆不好,但他们为什么年年都要这么做,这里面有什么苦衷?如果不焚烧,秸秆该如何处理,还能做些什么呢?农民为什么直接焚烧秸秆与往年一样,广西玉林市郊区除了小部分农户把秸秆用于喂养牲畜或生活用火之外,大部分农户仍以焚烧秸秆形成稻草灰以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也是我国农村的传统燃料.近10多年,越来越多的农户做饭用上了煤和液化气,而生产的秸秆无处堆放,出现了大量秸秆被焚烧田间的新问题.烧不烧秸秆并不是农民的觉悟问题,而是秸秆能不能利用、如何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时事围观     
秸秆焚烧屡禁不止夏收时节,秸秆焚烧成为不少地区的"心头大患"。江苏13城市PM2.5全部超标,南京出现严重的"黄泥天",安徽焚烧秸秆引发多车追尾事故,70人死伤,成都变"雾都"飞机起降受到影响。虽然不少地区下发了禁止焚烧秸秆的通知,但收效并不好。新华社记者袁军宝:为了不让秸秆焚烧成为一年一度的"风景",希望有关部门不要因为技术推广还面临一些问题就"气馁",反而要再接再厉,鼓励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秸秆生产大国,现阶段秸秆处理的效率不高,如今在处理秸秆问题的道路上,大部分农民依然选择焚烧秸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秸秆处理相关问题,要了解农民不愿意处理秸秆的原因,找出根源、对症下药。因此,本文通过调查河北地区部分村落农户,寻找影响农村秸秆处理的因素,探究农村秸秆处理的市场化模式。为农村秸秆处理提供理论依据,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秸秆失去了原有的作为燃料及盖房原料的价值。长期以来,焚烧是农民处理秸秆的一个主要方式。焚烧秸秆存在诸多弊端,要减少焚烧秸秆行为,政府应变禁止为引导,变"挥大棒"为"动脑筋",引导农民合理利用秸秆,将秸秆变废为宝,让秸秆充分发挥其生物质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秸秆焚烧的治理困境及其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秸秆焚烧这种负外部性行为,首先对秸秆综合利用和技术创新、政府管理的效果及秸秆焚烧的经济性方面进行了理论综述,然后分析了当前"禁烧"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农民和企业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从成本-收益及经济角度说明秸秆回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变政府宣传角度,科学制定秸秆回收规划、给予秸秆相关产业税收、补贴、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广技术、提高综合利用率,加快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生产,秸秆产业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每年有大量农作物秸秆产生,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作为燃料的农作物秸秆被大量露天焚烧,其对大气环境的负外部性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监管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经过近10年的实践,其结果仍不容乐观。文章在分析总结大量已有相关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造成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对农户的行为模式认识不够准确,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农户的行为模式是典型的经纪人模式,由此导致政府的管理措施出现了偏差。该文根据过往学者的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提出对于农户行为模式的新认识,即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据此采用博弈论中合作博弈模型,提出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的新思路,即应改变过去认为农户与政府在控制秸秆露天焚烧上进行不合作博弈的片面认识,而应从农户、企业、政府三方合作博弈的角度重新认识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露天焚烧的顽疾。  相似文献   

17.
正由于农民对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意识不强,导致部分农民顶着"禁令"焚烧秸秆。而秸秆还田成本高、技术难等问题也在客观上导致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十三五"期间,广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形成了广西特有的"密码",破解了秸秆综合利用难题。截至2020年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焚烧与综合利用已从过去的纯私人问题逐渐演变成公共问题,政府通过一系列行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焚烧秸秆的势头,但秸秆焚烧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既非政府执行力不强,也非农民不愿配合,而是存在着资金、机械、市场、技术和时间等制约因素。在政府行为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下,将严防死守转变为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实现秸秆利用方式的现代转变是政府下一步行为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夏收时节,秸秆焚烧成为不少地区的“心头大患”。江苏13城市PM2.5全部超标,南京出现严重的“黄泥天”,安徽焚烧秸秆引发多车追尾事故,70人死伤,成都变“雾都”飞机起降受到影响。虽然不少地区下发了禁止焚烧秸秆的通知,但收效并不好。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和利用现状进行估算。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产量巨大,但存在秸秆焚烧现象严重,综合利用效益低等问题,并且成为新的农业面源污染源。本文提出制定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污权,秸秆的收购中引入农业保险等政策,以促进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