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99年我国投资需求增长减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00多亿元。仅增长7.8%,全年投资需求明显低于年初预期。一般分析,直接原因是政府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规模过小和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降。尽管我们常说鼓励民间投资,但民间投资似乎就是不领情。总是不愠不火。症结何在呢?恐怕其中一个深层的制约因素,就是没有合理界定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范围,政府实际上一直在与民间“争利”。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发展是典型的投资驱动模式,其中政府投资更是举足轻重.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认为政府投资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文章通过对江苏省1978-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江苏的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之间没有出现所谓的"挤出效应".当政府投资变动,在短期内带动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当民间投资变动,在短期内出现了"逆挤出效应",即民间投资的增加在短期内对政府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积极财政政策激不起民间投资的回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专家日前共同完成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指出,今年一季度中国内地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止跌回稳的迹象,但投资增长大幅下降,特别是民间投资低靡不振,是影响当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报告说,与一季度对外贸易超高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加快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投资增长缓慢,政府财政投资并未得到民间投资的积极响应。政府投入99年比98年高出2253亿元,但由于民间投资没有有效启动,导致去年投资增长下降到5.2%,远未达到10%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挤出效应的发生有三种机制:(1)IS-LM模型中,由于政府投资增加,使得财政扩张进而导致IS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上升,从而挤出了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2)政府向公众借款引发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款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从而挤出了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3)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得民间投资被政府投资挤出而产生的挤出效应。本文对我国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挤出效应的存在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并不存在着市场机制上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但我国存在着体制上的挤出效应,是一种体制症结上的挤出效应。因此并非要降低利率、消除政府与民间投资在借款上的竞争来消除挤出效应,若是如此,不但不会消除挤出效应,更会产生金融抑制。而应当完善经济体制,改善政策环境,调整投资结构,弱化挤出效应,进而增强挤入效应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不能没有民间投资。民间投资有其自身优势,但其发展也有障碍因素。应放宽民间投资的发展范围,特别在财税政策上应制定一些战略措施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6.
民间投资是相对政府投资而言的。按不同的投资主体,投资可分为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个人投资和外商投资。一般把民间投资定义为非政府投资,包括企业投资、个人投资和外商投资。这种定义被称为狭义的民间投资。在我国,由于存在多种所有制,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人企业之分,因为国有企业是政府出资所建成,其产权归政府所有,因此产生了另外一种界定民间投资的方法,即非国有投资就是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包括国有投资以外的各种经济主体的投资。也就是说,投资从总体上可分为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或非国有投资。这就是广义的民间投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实施了一揽子投资刺激计划.在这些计划之下,政府投资的有效性,以及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正被越来越多地关注.文章比较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特点,分析了它们的发展现状,在如何利用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这一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民间投资是相对政府投资而言的,是未来我国投资的主力,2001年,在制度、政策等环境向好的情况下,估计民间投资会有比较好的表现,但由于政府落实有一个磨合期,经济发展环境也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民间投资增长将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不大可能出现迅猛增长局面。  相似文献   

9.
在今年5月31日-6月1日举行的民间投资环境与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政府官员、企业家代表和经济学家会聚一堂,对近几年来我国民间投资持续下滑的趋势表示忧虑.尽管国家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一幕又一幕地出台,有的地方政府还作出永久性承诺,对民间投资抛出一只只绣球,但民间投资却心思重重,"待字闺中",不敢贸然"出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信息》2004,(4):10-10
关于对民间投资的界定 何为民间投资,目前尚无权威部门明确定义。对此我国经济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按投资的资金来源划分,即政府投入财政资金用于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为政府投资,其余部分扣除外资(包括港澳台与外商投资)后为民间投资。另一种是按投资主体划分,政府或代表政府的国有企业(单位)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均为政府  相似文献   

11.
信息平台     
民间资本“淡出"有原因 北京大学周其仁指出,“民间资本淡出”意指民间投资上不来。其原因,其一,在于政府政策向国有大企业过度倾斜,结果使民间投资机会大大减少。其二,高利润部门的市场禁入。垄断权力在高利润部门中造就了大量的浪费,它的利润并没有反映出真实的利润。如果让民间来做,利润还会更高。其三,自发的产权改革因缺乏法治保护而导致资本外流。事实上,投资不足问题的背后是一些制度问题。也许,短期的宏观政策运用得当可以缓解矛盾,但这些制度问题却不是短期宏观调控政策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12.
民间投资是相对政府投资而言的,两者的范围界定在理论上有两种方法,即从投资的资金来源和从投资主体划分,而以投资主体为标准划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因此,国家统计局将民间投资范围概括为非国有经济投资中扣除外资和港澳台投资的部分,包括联营、股份制、集体、个体、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上海1990~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弹性分析及计量经济模型就投资、GDP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上海近21年投资、GDP增长为扩大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非农产业GDP就业弹性和投资就业弹性均具有显著的波动性,两者之间偏离程度逐渐拉大;(2)新增投资、新增GDP与新增就业的行业分布存在差异性;(3)政府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低于民间投资,但我们应该关注到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90%以上。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只比政府投资略高一些,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民间资本投资带动大量就业的效果,建议政府将就业纳入优先目标中,并鼓励民间投资流向吸纳就业潜力大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正>民间投资是相对于政府投资而言的,目前理论界关于民间投资定义的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集体和个体经济投资就是民间投资;二是认为国有经济以外的投资都是民间投资;三是认为除国有投资、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以外的投资  相似文献   

15.
民间投资为何不温不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民间投资的定义 民间投资,是相对政府投资而言的.界定两者的范围,理论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投资的资金来源划分,一种是从投资主体划分.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间资本投资环境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目前民间资本投资现状入手进行分析,认为民间投资不足决定了宏观政策效果上的低效率,提出要积极为民间资本营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的观点。本文研究了民间资本投资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在政府观念、投融资体制、收益激励、信用机制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民间资本投资环境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吴立贤 《发展》2003,(11):46-47
我国民间投融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民间资本的投资潜力巨大,如何有效利用民间资本这一宝贵资源,是当前启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侧重点。据统计,我国民间资本存量超过12万亿人民币(包括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调动这一庞大的闲置资金为经济建设服务,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稳定。究竟什么原因导致民间资本不能很好地进入全社会投资领域,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1、政府部门的政策法律宣传不足。政府缺乏有针对性的投资指导,不能定期发布相关经济信息,更缺乏产业投资和经营范围上的方式指导,宣传工作停留在宏观经济政策层面上,对于民间资…  相似文献   

18.
民间投资:浙江经济率先回升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雄 《浙江经济》2009,(12):10-13
促进民间投资是个重大战略问题。在当前国家扩大投资对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情况下,浙江投资要实现高速增长不太现实,最理想的是通过适当扩大政府投资、刺激民间投资来保持适度有序投资的状态。即通过增加政府投资给社会以强烈的信号和信心,引导和推动民间资本,加快形成“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跟进”的格局。如果能够及时激活民间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浙江就完全有可能率先走出危机,实现真正的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19.
要使我国的经济走入靠自主增长机制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政府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扩大有刚性的约束,而民间消费和投资需求则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由于民间消费与投资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解决内需不足的切入点应选择在疏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  相似文献   

20.
如何扩大民间投资已成为各级政府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分析民间投资发展政策障碍的基础上,提出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趋向,希望对扩大民间投资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