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国内银行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银行国际化历史来看.世界跨国银行先后出现了三次大的全球化浪潮。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30年代,以英国银行为主.扩张区域以殖民地国家为主,属殖民帝国银行的全球化,跨国银行被称为殖民银行: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结束于80年代,以美国和日本银行为主,扩张区域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全球化;第三次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西班牙等欧洲银行为主.扩张区域集中于拉美、中东欧等新兴经济区,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也积极对外扩张.形成多元化竞争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科学技术及服务等领域都呈现程度不同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各国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全球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企业制定全球竞争战略以及全球竞争战略的正确与否成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新经济到来的21世纪,全球经济的竞争,两个关键要素极其重要,一是科技能力;一是金融能力.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两个要素的重要.新经济的实质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金融体系的有机结合,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商业银行历来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因此探讨商业银行如何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发达国家依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将新经济导入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新经济时代跳动的脉搏。面对新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如何积极应对,做好经营战略适应性调整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一、新经济时代的一般特征及金融特征。新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科技、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动力高科技化。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有着强大驱动力背景。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驱动着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驱动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以电脑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则是新经济时代的驱动力,这也是新经济时代区别于旧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如果说旧经济时代人类摆脱了手工劳动进入机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在科技和资源整合能力上的优势,意味着其拥有对国际经济链条的绝对控制力。中国要想在今后通过生产积累和产业升级,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还要走十分漫长的路。并且,当美国和欧洲纷纷放弃积极的工业政策而专注于金融投机时,工业品的加工生产可能并不一定总是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处于低端。中国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应当先做好一个全球制造工厂。  相似文献   

6.
企业孵化器从本世纪50年代起步以来,在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增加就业、新增税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最有效的推动方式。企业孵化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扶持的企业是极具创造力和创新活力、极具增长潜力的企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化等新经济的发展,科技工业园区和孵化器本身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以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国际经济发展的几个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淑清 《中国外资》2003,(12):62-65
<正>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高科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传统的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至今仍在继续。笔者认为,除了七八十年代已经形成的趋势,如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增强,国际贸易适当的增速支持经济增长以及服务贸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全球金融利益的过度追求,引起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作为金融全球化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应坚持适当的利益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全球经济金融利益,阻止发达国家的利益渗透。  相似文献   

9.
我国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添土 《深交所》2007,(3):40-4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纷纷把发展科技事业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开拓开发城区农行业务是调整农行经营战略的现实选择加快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换的进程,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不仅是推动经济加速增长,培育市场体系,提高产业结构工业化的充分手段,同时也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换进程中,加速发展城区农行业务,培植新的效益生长点,带动农业银行业务经营调整升级和重构适应市场经济和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运作机制,使农业银行以较高的位势进入商业银行运行过程。纵观发达国家和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金融业的发展,反之,没有深入、发达的金融业,就不可能有经济的腾飞,正是由于银行业的高度发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麦金农和肖为代表的金融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广泛的"金融压制"现象,阻碍了金融发展,也制约了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应实行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改革,实现金融深化与优化。自此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先后展开了以金融深化为旗帜的金融体制改革,发达国家也相继加快放松金融管制,一场金融自由化运动由此展开。金融自由化解除了  相似文献   

12.
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以促进本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和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静悄悄的革命到世界性潮流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是进入70年代以后,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的。开始时只是不为人们注意的“静悄悄的革命”。7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发达国家,到了80年代,则成为一个波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性潮流。这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革命以来的第三次。第一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  相似文献   

14.
声音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培养新经济增长点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今世界,一些主要国家为应对  相似文献   

15.
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体财富增长贡献的差距,20世纪初为5%~20%、50年代上升到50%左右、80年代以后上升到60%~80%;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68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仅为14%。这是2014清洁发展国际融资论坛上科技部专家房汉廷先生公布的一组数字,笔者有感于此,在梳理、总结本次论坛演讲专家房汉廷先生和杜少中先生观点的基础上撰写本文。  相似文献   

16.
陆德  须文波 《金卡工程》2005,9(3):43-44
20世纪70年代末,以迅猛发展的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启动了新经济及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王玉环 《会计师》2012,(4):12-13
<正>一、前言世纪之交,我国步入了新经济时代。所谓新经济,即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形态,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配置资源的新型经济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一)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作为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本内容的新型经济形态,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而在新经济的发源地美国,其20世纪80年代的税制改革对其新经济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从新经济角度对其80年代两次大规模税制改革进行重新认识,对于我国税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也全面进入到现代高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具有广阔的前景和互联网与产业发展的潜力,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战略性,整体影响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教育行业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了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薛颖 《中国金融》2000,(2):44-45
翘首以待的 2 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 ,一个新世纪的时钟即将敲响。总的讲 ,新世纪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就是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金融全球化会降低融资成本 ,为发展中国家增加资金来源 ,促进金融管理和运作水平提高 ;同时 ,也扩大了金融风险 ,这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一、2 1世纪金融发展趋势是金融全球化随着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电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全球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是经贸活动的综合反映。在信息数字化传输的高科技经济时代 ,2 1世纪金融发展总的趋势是全球化进程加快。如果具体一点讲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