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8月初,温家宝总理实地考察了东北大型国有企业状况,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这是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党中央继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项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2.
陈恒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4):6-7,28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东北三省面临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东北地区的国际联合技术创新在政府推动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重短期资源利用、轻长期技术合作,重成熟技术引进、轻自主产权开发,大企业与大项目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等问题.为此,既要重视政府推动国际间合作的作用,又要充分调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积极性,利用多种灵活的创新模式,带动东北地区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力资本已经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核心能力从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迫切需要向战略性人力资源转变,并使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管理结构和基础平台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为共和国现代化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创造过辉煌的业绩。新中国第一炉钢、第一辆汽车、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架飞机.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等数不清的第一,都诞生在东北。这无数个“第一”让东北人为之自豪。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东北这个老工业基地逐渐落伍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在改革道路上艰难跋涉的东北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本文在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振兴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冶 《中国电业》2004,(7):22-22
振兴老工业基地,不仅是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它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FDI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这一转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FDI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外资工业推动了东北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外资工业的结构倾斜促进了东北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刑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高于对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虽然东北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在全国居中下游水平,但FDI对东北产业结构演进具有牵引效应.  相似文献   

7.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带来了资源危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全面发展.就不能沿袭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转变思路,遵循自然经济规律,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本文在剖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障碍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黑龙江省作为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难度更大。要结合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把重点放在工业改组改造上,这是最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一直十分关注,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到老工业基地考察和指导。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就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问题来辽宁进行专题调研,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要作为我国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速推进。这是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快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0.
瓦轴今后三年的发展方针是: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契机,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实施新兴工业化的进程中,按照国际化的经营、市场化的机制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全力推进“四个加速工程”,全面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六个翻番”的目标,成为中国机械行业支柱企业,进入世界轴承十强行列。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产业升级一般有产业内升级与产业间升级两种路径,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应以产业内升级为主。洛阳坚持产业内升级为主的路径,加快向新型工业基地转型,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工业发展之路,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对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推进产业升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贸易规模不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缺乏产品的品牌意识、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过大,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进口比重大,对外资源依赖性强、国有企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的问题,对此,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国家合作的模式需进一步从互补型提升至战略型,主要包括科技合作、环境合作、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政治互信机制的建立、推动合作制度安排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互动协调的理论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老工业基地典型城市为例,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发现: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存在较强的动态反馈关系;产业集聚度提高和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共同促使耦合协调类型的跃迁;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专业化程度提升的同时,区域创新水平也越高;区域城市间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房地产业,具有产业基础坚实、国家政策倾斜、物资资源丰富和人力资源雄厚等优势。提出了完善房地产业体制、增强自有资金能力、扩展需求满足供应和发展住宅产业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自生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自生竞争力的概念,并通过对产业自生竞争力的进一步理论分析,应用于对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实证研究,得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整体工业基础和若干制造业具备自生竞争力的相关结论。同时,本文认为,将培育具备自生竞争力的产业作为核心,以此促进老工业基地优势的充分发挥,在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获得新生,进而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对旧工业建筑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分法进行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功能四个系统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并对南昌699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了实践,提出了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表明,把利益相关者作为可持续发展评价主体,能有效解决当前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将利益主体视为无差异群体的问题,为促进旧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体系不仅是对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测评,而且也是一国或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参考系。文章总结了产业结构理论演进,进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本质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构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融合的产业类型演变及划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产业融合在整个经济系统中越来越具有广泛性,它的直接效应是导致产业发展基础、产业之间关联、产业结构关系、产业组织形态等方面发生根本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越来越难以准确地揭示现代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其经济解释作用大大削弱。为适应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本文依据产品价值构成的变化,用产业进化的观点对现有产业进行创造性解构,提出了分别以精神产品、服务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生产为主的创意产业、服务产业、物质产业和生态产业组成的新型产业体系。其中,创意产业深刻影响着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处于产业体系的中心位置。最后,对产业演变趋势做了验证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前广东产业集群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深度调整期,产业集群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十分突出,产业集群的就业弹性较低。因此应加速发展产业集群制造业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加快产业集群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和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聚集地的城市化进程,加大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本投入。  相似文献   

20.
从探讨代建制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实施代建制的优势。它具有实现政府项目投资、管理、使用相分离,优化政府职能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如何加速代建制在东北地区的推广,以及进一步完善代建制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