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2.
本文提出了最低正义准则,并证明了唯一满足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序数可比性和最低正义准则的社会福利函数是罗尔斯主义,唯一满足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匿名性、比率不可比性和最低正义准则的社会福利函数是纳什社会福利函数。在常相对风险规避个体效用函数和纳什社会福利函数假设下,如果收入分配总是最优的,那么国民收入增长意味着每个人的收入都在增长,社会福利是国民收入的严格增函数,对称性最优所得税制意味着个体税后收入和社会福利都与起征点无关。  相似文献   

3.
在有关技术和资源的具体约束之下,一般说来,社会的发展目标要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诸方面在内的社会效用或社会福利最大化,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上面,那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社会福  相似文献   

4.
李琼 《价值工程》2004,24(3):15-18
本文以湖北省数据为基础,对全体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进行测算;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全体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要缩小全省居民的收入差距,应该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扩大农村居民非农产业收入这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李琼 《价值工程》2004,24(2):15-18
本文以湖北省数据为基础,对全体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进行测算;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全体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要缩小全省居民的收入差距,应该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扩大农村居民非农产业收入这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有关我国居民收入分布函数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利用2005~2010年安徽省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来探讨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布函数,统计计算表明部分分布函数估计的拟合效果优于非参估计,而参数估计中,多参数分布函数的拟合效果优于两参数分布函数。本文还探讨了部分分布函数的特点及其在收入不平等领域中的运用,我们发现居民平均收入与中位数的比值可以直接用来衡量居民的收入不平等。另外,我们还讨论了在某些分布条件下,贫困发生率与基尼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探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谢勇  徐倩 《城市问题》2003,(5):76-79,67
分析了当前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 ,探讨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 ,指出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给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业友 《价值工程》2009,28(8):15-18
从理论和经验上研究了我国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特征,通货膨胀具有调节城乡之间、不同体制企业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效应。对代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去趋势后的实证分析表明,通货膨胀可部分解释基尼系数的波动成分,其趋势成分由经济增长等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9.
10.
王超 《价值工程》2011,30(27):105-107
本文先介绍了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然后从税收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然后提出了缩小贫富差距的税收政策,主要介绍了个人所得税以及物业税和社会保障税的改革前景,以及对待富人的一些税收建议,希望达到"劫富济贫"。我们要警惕"中等收入陷阱",重视公平与效率,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标:估算中国消费基尼系数,评价经济增长和消费分布对居民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方法:利用2002~2012年城乡消费分组数据,在消费分布服从广义贝塔分布Ⅱ型假定下,通过估计分布参数,估算消费基尼系数。研究发现:中国的消费不平等程度较高,消费基尼系数处于0.4左右;城乡之间消费不平等是中国消费不平等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城镇内部消费不平等、农村内部消费不平等和剩余项;2002~2012年,经济增长对总体居民社会福利增长的贡献率约为95%,消费分布改善对总体居民社会福利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研究创新:基于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收支数据,在消费服从GB2分布假定下估算了消费基尼系数;按照城乡群体分解了消费基尼系数;利用平均分配的同等消费概念,评价了经济增长和消费分布对居民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价值:更好地把握中国消费不平等程度,为政府权衡效率与公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区间型的数据因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逐渐在调查家庭收入时被采用,但这种数据所反映的收入信息是不完全的。本文提出了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估计家庭收入分布和测算基尼系数的方法。利用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24个城市家庭的消费金融调查数据,估计了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家庭的收入分布。研究表明,复合概率分布更适合描述我国城市家庭的收入分布,同时从收入的角度看也说明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群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在0.35062-0.38210之间,略高于现有文献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估计。这或许表明基于数值型数据或分组数据计算的基尼系数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88~2009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入户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我国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规模、组成、变化以及其对收入差距的贡献。采用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将每年的收入差距分解到各个收入成分的贡献,并发现与其他收入形式相比,财产性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是最高的,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也在迅速扩大,这一现象值得重视。本文还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分析,发现财产性收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从收入分布函数出发,分析了多个群体下混合基尼系数的计算和分解,突破了已有方法只能分析两个群体的局限。本文研究成果为分析多个群体下的收入差距及其分解问题提供了方法支撑,大大拓展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本文最后应用该方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域内部和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检验了方法应用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修正加权变异系数:度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有用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用于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修正加权变异系数计算公式,并且从数学上证明了修正加权变异系数具有类似于基尼系数那样的良好度量性质。与基尼系数相比,修正加权变异系数具有计算简单、容易理解的特点。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修正加权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中权系数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尼系数分解分析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GINI系数按组(如职业,性别,区域)分解时,它可以分为组内、组间和层迭项(overlapped)三个组成部分,从文献检索来看,GINI系数的分解方法已有许多,但大多数分解方法不仅不易于理解而且计算非常繁重.本文应用Yao和Liu(1996)提出的四步分解法克服了其他方法存在的缺点,并以中国2003年的城镇居民收入调查数据为例,说明这个新方法可以容易地应用于研究中国各地区城市居民间收入的不平等状况.本文在许多以前的研究未能认识到的层迭带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规律与结构特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1985—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23年间北京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侧重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三个层次,并在对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基础上,对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研究认为,北京市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差距较小—差距扩大—差距稳中有降;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存在,但以1993年为节点,之后出现大幅度上升态势;2003—2007年,居民收入差距整体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但降幅不大。对收入差距内部结构的分析显示,23年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小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生产要素选择与社会福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企业偏爱价格低的生产要素,因为低价生产要素更加有助于企业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但是,企业的生产不仅产生企业私人收益而且也可能带来外部不经济,这些都会影响社会福利的增长。为此,我们通过构建价格函数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函数,导出兼顾企业收益和环保收益的要素价格及生产能力,并最终归纳出生产要素的四种模式,希望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有企业的相对绩效考核机制,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国有企业等多元所有制部门的开放经济模型,以考察国有企业所得税、绩效目标等外生政策调整时的福利效应。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国企相对业绩目标低于市场水平时,适度提高国企所得税负可增进经济效率与社会福利,减轻国企所得税负将适得其反。根据这一发现,为纠正2007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对国企经营的约束放松,避免经济效率与社会福利损失,政府应提高对国企的绩效考核目标。  相似文献   

20.
I study a revenue-neutral reform of the U.S. income tax and welfare system that involves the adoption of a Negative Income Tax (NIT). The reform is undertaken in a life-cycle economy with individual heterogeneity and uninsurable idiosyncratic labor risk. The optimal NIT consists of a 22% rate and a transfer equivalent to 11% of per-capita GDP. The ex-ante average welfare gain is a 2.1% annual increase of individual consumption. I show that a NIT outperforms a flat tax reform (income tax plus deduction) by a considerable margin. The key consequence of the reform is that high-productivity agents increase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in the labor supply at the expense of low-productivity ag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