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中国农史》2002,21(3):18-23
秦汉时期随着中原统治势力的进入 ,西南夷地区一些河谷平地和郡县治所周围的农业生产迅速达到了中原农业发达地区的水平 ,但是这些农业发达地区却为广大的农业未开发地区和牧业区所包围。这一农业开发格局的形成与秦汉政府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方式以及西南夷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与社会习俗是分不开的 ,它也保证了西南夷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岭南,某些农业技术较为突出,象稻谷栽培,一牛一犁的耕作法,水果的栽种,甘蔗的种植等等。特别是各种热带、亚热带作物的栽种,由于得天独厚,岭南在全国独占鳌头。岭南也向北方输出农产品,传播新技术,百越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也同时为提高整个中国农业的生产水平作出贡献。岭南农业的生产中已经逐渐显露出果类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发展优势。由于南方珍奇的水果、蔗糖成为上贡的物品和北方争购的物资,它刺激了园圃业的生产,部分农民转向专业性的农户,因而岭南的农业不是单一粮食作物的生产,而是多种经营的结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同时并举。这种农业生产的形式,在当时先进的地区虽然刚开始萌芽,但已展示了岭南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湖北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沿海省市差距拉大的同时,区内经济差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利用计量统计分析和GIS手段探讨了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和空间格局,提出了调控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论述了秦汉时期西安地区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及其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其经验教训,探讨了其中的土地类型、特点、经营方式及其各种原因、条件和对后世的影响等,为今后西安地区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及其利用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县域为单位,以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三个评价指标,研究了2000年到2011年湖北省区域经济时空格局差异。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县域相互位置关系和经济结构因素是区域经济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地形、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率等自然社会因素也对其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温州市开发农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机制。 一是区域化布局,基地型生产。开发性农业既是尽山海之利,实现资源向商品的转换,那么在开发山海资源中就须根据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合理布局,就是要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性规模开发。目前,温州市的开发性农业已形成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趋势。发育成带有区域特征的一大批小水果基地、蔬菜基地和畜禽基地,此外“一乡一品”式的开发亦很具区域和基地化的特征。这些开发项目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不少已成为当地的农业拳头产品。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对长江经济带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综合考察,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及成因,为实现我国耕地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全局DEA-EBM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呈现稳步上升发展态势,数值从2005年0.460上升至2020年0.604,平均增幅为1.85%;(2)研究区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空间差异较大,从下游、中游、上游依次递减,高水平区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江苏、浙江和湖北等地,且随着时间推移聚集效应出现小幅扩张,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上游的四川、云南和贵州一带;(3)长江经济带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时空格局是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自然环境和农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应充分考虑长江经济带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从区域整体制定差别化、多元化耕地利用和管理策略,促进耕地资源健康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干旱灾害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国家尺度上农业干旱灾害时空分布规律。[方法]文章收集了1998—2017年的农业干旱受灾面积统计数据,采用多年移动平均、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国家尺度上农业干旱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尺度上,农业干旱灾害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空间分布上,干旱受灾面积较大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这些区域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产区。旱灾占比较大的省份则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区域,表明该区域旱灾发生较为严重;在时间动态变化上,基于旱灾面积和旱灾占比的评价结果表明,20年来我国旱灾总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另外,国家尺度上旱灾占比的变异系数仅为0.49,远小于省级尺度上的变异系数均值。这主要由于国家尺度上同一年中不同省份旱灾面积的增减相抵,从而降低了国家层面旱灾占比的波动性。根据农业旱灾的发生特点,以地理区域作为分类单元,以旱灾面积、旱灾占比和旱灾占比变异系数三类参数进行Z值标准化和聚类分析,最终将我国划分为3个干旱区域。旱灾Ⅰ区包括西北,该区域常年受旱灾影响较为严重。旱灾Ⅱ区包括东北和华北,该区域旱灾发生较为严重,但旱灾波动性较大。旱灾Ⅲ区包括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该区域总体旱灾发生较轻,旱灾年际波动幅度小,即常年旱灾发生较轻。[结论]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可以阐明区域尺度上农业旱灾的时空变化规律,可以为农业生产者及管理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界定为对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与频度的综合度量,构建了建设用地开发广度、深度、频度与开发强度综合指数计量方法,基于湖南省2000、2014年122个县(市、区)面板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探索湖南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格局:湖南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具有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初步形成长株潭相对高强度地区、武陵山罗霄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开发强度快速增长区、中部开发强度持续增长区——首尾并进、巩固中间的格局。实施全覆盖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控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不仅需要制定差别化的建设用地供给政策,合理调控建设用地总量,而且应注重建设用地深度开发,引导人口向区域增长极集聚。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县级区域作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量度区域经济时间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1978-2009年来贵州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规律,同时,选取11个经济发展指标,运用主成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测度贵州82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根据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将其分为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中,秦朝和两汉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本文论述了秦汉时期商业城市兴起的原因,并介绍了几个主要的商业城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新疆各地区为基本单元,对其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区划,为分类指导全疆各地区农机化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2001~2014年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建立了农机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指标标准值。构建了基于指标标准值、熵和变异系数的指标组合赋权法。依据此法,为各指标赋予权重,从而建立新疆2001~2014年14地区农机化发展水平关系数据模型。以各地州2001、2005、2010及2014年的农机化发展水平作为聚类样本,应用系统聚类法对其进行区划分析。[结果]从时间维度上,4个年段新疆各地州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簇间距离阀3.5、4.4、4.8和5.2条件下区划时,各划分区域农机化发展水平呈现出先高低分化,后趋同的态势。从空间维度上昌吉、巴州、塔城、博州和克拉玛依等5个地州农机化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区划距离阀和时段内均显现为高度相似特征。[结论]以北疆为主的划分区域中相邻地区农机化发展水平聚集效应较明显。同时区划结果也揭示,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和喀什在4个区划年段中农机化发展水平的高度相似特征。其余各地区在研究年段内农机化发展水平聚集效应较弱。为不同地区农机化发展水平区划、农机化管理和服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战国秦汉蚕桑业的产业重心集中分布在东方地区。然而在周人耕织成就的基础上,秦人在西北地方的经济开发,其实也包括蚕桑业。秦地蚕桑业的繁荣,在汉代得到继承。“织女”崇拜的早期表现,即昆明池边的“石婆”雕像,是有实证意义的文物存在。《氾胜之书》中相关信息,也提示了关中地方蚕桑业发达的历史现象。文物证明又有出土鎏金铜蚕等。这一发现反映与葬制有关的民间礼俗,也可以理解为蚕桑业关系社会财富积累的体现。有关关中地区蚕桑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准的考察,有益于全面认识当时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丝绸之路史研究,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格局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在不同作物间的分配格局变化的信息对于国家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作物生产的污染排放格局及其形成原因亟待深入分析。[方法]文章在测算各类作物生产中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及其内在构成的时空差异。[结果](1) 1998—2014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格局已从谷物作物转向蔬菜作物。(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空间差异明显,面源污染排放高的省份集中于黄淮海平原,低值省份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增长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3)东北地区谷物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高,东南沿海地区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高。(4)污染排放强度对谷物作物面源污染排放的影响较大,而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的增加则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的扩大。[结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5.
16.
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对农业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宏观调控措施。以综合开发为手段,谋求资源最佳配置和利用,以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目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通过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鹰潭市的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几种有益的实践近几位来,鹰潭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努力探索农业“三增”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1.发展特色农业。鹰潭市有山区、丘陵和平原三大自然区域,农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品。…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各区域的特点导致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方法]在此研究背景下,文章以河南省108县市为例,通过聚类分析方法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服务业产值、农产品附加值、耕地面积、农业机械使用率、农用肥料使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等7个指标将河南省108县市农业经济进行区域划分为3类,并分别对3类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农业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分析,进而选取4个主要变量对该省农业经济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达程度、政府政策等4个因素对该省3个农业区域经济均产生正向影响且对于农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影响系数高于发达地区,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程度对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政府政策依赖程度较高,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强弱也对农业经济发展程度有重要影响。[结论]未来应以可变因素即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为研究对象,以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区域间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相关产业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之一。该文在评述当前区域农业开发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农业开发的战略定位、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及区域发展的优先序,最后提出了一般性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9.
县级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探讨王晓博一、县级农业区域综合开发的目的意义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是八十年代以来,继我国农业资源普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后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县一级作为国家、省、市各宏观经济的基本单元,具...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综合开发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1)大力发展粮棉油肉生产,努力实现粮食产量5000亿公斤、棉花525万吨,油、向持续发展的目标。(2)抓好草原建设和农田秸杆利用,大力发展牛羊肉生产,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草原投资比例适当增加,并增加秸杆利用方面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