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耕地非农化是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要代价.本文基于多变量VAR模型,采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模型分析对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城镇化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四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二、三产业发展短期主要体现为产业聚焦效应,长期发展体现为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动态耦合促进,其中第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对非农产业发展贡献度较高;非农产业和城镇化发展对耕地非农化贡献度短期较低,长期贡献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和现实的根本性原因是劳动力在总量上供大于求,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诸因素均会引起对劳动力用工的相对减少。解决我国社会就业压力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二是解除就业的制度性障碍;三是注重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四是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劳动者创业、择业能力,缓解我国社会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监管机制不完善、劳动者素质不高、就业信息不畅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因此,应该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就业的有序流动;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就地吸收和转化;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异地就业和就地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的存在,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农民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目的是为中国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再就业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存在的问题是,再就业工程仅仅着眼于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脱离了社会整体性就业的要求;解决就业问题的手段行政化和简单化;阻止失业问题的公开化;对广大农民实行的是歧视 性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农业收入的持续下降,农民迫切希望转向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持续增加,而农村流动劳动力大多是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所以从非正规就业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非正规就业的现状以及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只有深入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找到一条促进大学生就业之路。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来看,应该将就业和创业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同时,社会各个层面还应该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通过完善就业服务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资源"非农化"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非农化"问题相当严重,阻止和治理农村金融资源"非农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全方位地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关于时变参数建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首先在分析经济计量模型预测失灵原因的基础上,指出了两种解决模型不稳定性问题的建模方法,并提出建立我国时变参数(TVP)总消费模型的理由;其次在给出检验模型参数稳定性方法的同时,进行了总消费模型参数稳定性检验;再对TVP模型和卡尔曼(Kal-man)滤波做一般性介绍之后,建立了我国的TVP总消费模型。实证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消费行为随时间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_的收入,也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因此,本文主要从次贷危机爆发的成因入手,分析次贷危机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速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若干对策,以此化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就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两者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对外投资作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对中国就业情况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促进作用,是缓解就业压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运用协整检验、因果分析等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78-2005年的工业集聚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二者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互动关系。工业集聚是影响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原因,而城市化进程对工业集聚的变动也有显著的影响。工业集聚加剧了人口的集聚,构成城市集聚的基础,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的规模越大,人口越多,集聚性越强,对周围地区的工业向心力越强。  相似文献   

13.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生产端的升级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与保障。本文在构建平衡增长路径下多部门经济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级层面的三次产业数据,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对以就业结构变动为表征的产业升级的影响,从生产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支持。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工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值、服务业和工业就业比值同时呈正相关关系,服务业技术进步则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差异会引致部门之间劳动力的流动,从而推动以就业结构变动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相对价格机制是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即技术进步可以通过降低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推动以就业结构改变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基于中国数据,验证了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事实。因此,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以技术进步推动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三次产业间的有效配置,从生产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和产业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产业集聚度与产业创新效率的关系,以及金融市场在二者活动中的联结作用;然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对我国29个省份的金融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以及其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并基于地区差异性实证检验各地区金融市场在联结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创新效率方面的推动效果。实证结果表明:越是落后地区的金融市场联结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推动其产业创新效率越为明显,这一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反,进一步表明低效的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我国各地建设各类产业集聚区的热潮已持续多年。伴随产业集聚区建设热潮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究竟如何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方法/过程 基于中国两位数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以经过调整的EG指数测算产业集聚程度,并应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间的动态影响机制进行考察。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其对环境污染排放变化的贡献率仅为2.5%;环境污染的冲击对产业集聚程度变化的长期解释力大于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波动的解释力,且中国的工业集聚可能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与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相比,工业废气污染更易成为“污染避难所”效应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本地市场需求、产业集聚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就全国和地区层面的实证结果表明,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对工资水平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而国外需求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制造业集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为负,而服务业集聚的工资效应为正,尤其在东部地区的作用最强;教育水平、物质资本投入对中西部地区工资的正效应大于东部地区,地区财政支持对西部地区工资的影响最小。因此,本文认为充分利用本地市场规模、发展服务业集聚是缩小地区间工资差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加工贸易从积极探索与鼓励发展阶段、逐步规范与快速发展阶段、加强管理与促进发展并重阶段、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阶段以及危机后加速转型阶段等阶段性特征,测算加工贸易对我国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加工贸易与GDP增长的关系以及对就业的贡献。研究表明,加工贸易对我国贸易增长具有重要贡献,但贡献率从1999年开始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加工贸易与GDP增长呈弱相关关系,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不大,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多是长期和间接的。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与城市化:理论及对甘肃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通过要素空间集聚功能和经济结构转换促进城市化,但非常态的工业化道路和分散的工业布局均可能使这一动力机制受阻,致使城市化和工业化不能协调发展.甘肃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结论,其扭曲的产业结构和"嵌入式"工业布局阻滞了人口非农化转换和城镇化集中,城市化和工业化处于低水平吻合状态.要打破这种状态,应以"就业"原则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产业转型,通过产业聚集促进人口集中.  相似文献   

19.
以2004-2013年中国境内31个省市区为样本,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投资总量增长及结构差异对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的影响,以研究投资增长是否加重了中国的排污负担。研究发现,工业SO2排放存在省际空间溢出效应并在部分地区形成了"高-高"聚集区域。从总量角度看,工业SO2排放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从结构角度看,地方投资对工业SO2排放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国有投资和非国有投资虽然表面上对工业SO2排放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但对于特定的高排放行业,非国有投资依然是造成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同规模的投资项目对工业SO2排放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并与细分行业分布情况无关;新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工业SO2排放的主因,增加更新改造投资不会对排放产生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研究金融规模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金融规模与产业升级间的关系,以金融规模存量、金融相关比等指标度量金融规模,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刻画产业升级,运用山东省2013—2018年16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由实证结果可知,金融相关比可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金融规模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分区域来看,金融集聚和金融效率在不同地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西南经济圈)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