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回顾,重点评述国内外关于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研究。国外利用社会网络视角系统研究流动人口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国内的流动人口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流动人口的网络结构分析和求职网络研究。多数研究只是对个体网络的基本特性作描述性分析,将社会网络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方法。对未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农村流动人口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借助社会网络等非正式制度方式实现再社会化是乡城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流动人口社会网络的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其网络结构特点,也将为进一步研究流动人口再社会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深圳市流动人口专项调查中的整体网络数据,借助复杂性科学,尤其是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乡城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与讨论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在乡城流动人口社会网络中广泛存在小世界现象和无标度特性等复杂网络特征.复杂性科学可以为分析诸如乡城流动人口这样的复杂系统提供有效方法,也是拓展复杂性科学,尤其是复杂网络应用领域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城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复杂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社会网络等非正式制度方式实现再社会化是乡城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流动人口社会网络的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其网络结构特点,也将为进一步研究流动人口再社会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深圳市流动人口专项调查中的整体网络数据,借助复杂性科学,尤其是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乡城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与讨论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在乡城流动人口社会网络中广泛存在小世界现象和无标度特性等复杂网络特征。复杂性科学可以为分析诸如乡城流动人口这样的复杂系统提供有效方法,也是拓展复杂性科学,尤其是复杂网络应用领域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微观个体的角度,证实网络效应在我国城乡移动通信扩散过程中的作用,揭示流动人口在城乡之间发挥传导作用并影响城乡移动通信扩散差距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网络效应对城乡移动通信扩散均发挥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城市地区的网络效应大于农村地区;城市强网络效应促使移动电话在流动人口群体内加速扩散,使流动人口的网络效应增强;移动电话在流动人口群体内的扩散对农村移动通信扩散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为与亲人之间联络产生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增加农村安装基础产生的间接效应.流动人口在城乡群体之间发挥传导作用,最终使城乡移动通信扩散的差距得以缩小.  相似文献   

5.
张楠  高梦媛  寇璇 《财贸经济》2021,42(2):36-50
构建优质、高效和公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而地域文化对个人获得卫生资源具有潜在影响.本文利用方言测度文化差异,基于中国方言区地理信息匹配2017年城市户籍与流动人口对比专题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方言障碍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跨方言区流动的外来人群面临卫生公平的文化壁垒,方言障碍显著阻碍了流动人口主动接受和获取公共卫生服务,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考察方言障碍的异质性发现,这种阻碍效应发生在迁入非省会城市和乡-城流动样本中,而在迁入省会城市和城-城流动样本中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打破信息阻隔、提高社会信任以及构建社会网络能够缓解方言的阻碍效应;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不高会对流动人口身体健康和劳动供给产生负面效应.本文的结论对于加强地域文化理解、完善现代流动人口治理机制和优化公共卫生体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是新时期农村人口的一大特征.要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农村人口的这个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给以高度重视,并及早进行研究和采取措施加以应对.描述了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及其医疗保障现状,并据此提出解决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是中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达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所在。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微观数据与滞后一期的中国城市宏观数据进行匹配,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农村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总体上,数字经济将促进农村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提升;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农村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单位福利、签订劳动合同,但对本地工作年限、职业预期稳定性产生消极影响;同乡聚集、密集劳动力市场是数字经济提升农村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进一步考察特定的就业人群,发现数字经济对女性、高技能水平、市内跨县人群的“促就业”效果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为中国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稳就业”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有关流动人口的分层研究以往大多集中于制度性因素层面(户籍制度),或者从职业、收入等非制度性因素层面进行区分.从居住角度来研究流动人口的社会分层问题并不多见.利用上海市长宁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了分析研究.在流动人口中,住房质量的好坏、是否拥有产权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相反,精英阶层和非精英阶层内部出现分化,非精英阶层中的商业服务人员无论在产权的拥有上,还是住房质量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而精英阶层中的专业人员在住房质量上也较为突出,但在住房面积上,职业分层并未对住房面积的大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市普陀区、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社会融合因素与居留意愿正相关,家乡联系与居留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从制度因素来看,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它改变了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10.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逐步成为影响城市管理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对重庆市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从公共服务、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