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随着中国物流行业风起云涌,中国物流装备业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创刊于1996年的《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以独特准确的定位,以贴近企业、贴近市场的视角,以侧重于实用技术和应用案例的专业报道,赢得了物流业供需双方读者的喜爱。与此同时,《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也已成为中国物流技术与装备业企业市场宣传和广告发布的最佳平台。  相似文献   

2.
即将过去的2003年,中国物流业从起步阶段逐渐走向快速发展。在新的一年将要来临之际,对2003年国内物流技术与装备行业发展状况的回顾,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现状,把握未来。因此,本刊邀请了业内专家撰文,从自动仓库、货架、分拣设备、集装单元产品、叉车、起重设备、自动识别产品、仓库周边设备、物流软件与咨询等九个方面,对我国物流技术与装备行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3.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而物流业的发展要以物流装备为依托,同时更离不开物流技术的支撑。在2006年这一“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中,我国物流业进入了快速、全面的发展期,同时也为物流装备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市场契机。对绝大多数物流装备企业来说,2006年是个不错的年景。  相似文献   

4.
《物流技术》2004,(4):6-6
一、会议宗旨及意义 有人曾经预言,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并由此而成为世界物流中心。的确,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和迅猛发展,中国物流业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物流概念逐步深入人心,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物流实践,物流企业迅速增多,国外著名物流企业纷纭抢滩中国。在此形势下,我国西部物流业的发展也渐入佳境,迎来了蓬勃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客户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在对国际先进物流技术的引进、吸收过程中,走上了自主研发和创新之路。经过潜心探索、积极开拓,一批有竞争力的国内物流装备企业逐渐脱颖而出,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壮大,增强竞争优势,树立品牌形象。这些企业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中国物流装备行业的发展特点与技术进化路径。研究这些企业的经验、教训,探析创业者的思考、收获,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透彻地理解中国现代物流业,有助于物流装备行业认清发展方向并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6.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而物流业的发展要以物流装备为依托,同时更离不开物流技术的支撑。在2006年这一“十一五”规划的赴年中,我国物流业进入了快速、全面的发展期,同时也为物流装备的发展提供了约会的市场契机。 对绝大多数物流装备企业来说,2006年是个不错的年景。[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国内物流业的逐步发展和客户需求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物流装备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一批企业在对国际先进物流技术的引进、吸收过程中,走上了自主研发和创新之路,在各自领域内迅速发展壮大,树立了品牌形象。这些企业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中国物流装备行业的发展特点与技术进化路径。而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是中国物流装备业经历跌宕起伏巨大变化的一年,也是充满危机与挑战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宏观经济的V型反转、物流业与制造业全年增长的先抑后扬,等等,都对2009年中国物流装备业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月10日在京召开的"2012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将2011年中国物流的重要发展概括为8个方面: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第集中出台,物流业发展环境受到广泛关注,物流市场需求发生深刻变化,物流经营模式经历新的变革,物流企业整合提升步伐加快,物流区域集聚趋势明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放缓,物流行业管理基础性工作日臻完善。如果说2011年是中国物流业"政策出台年"的话,2012年应该是"政策落实年"。"国九条"等一系列物流业相关政策措施有望在2012年进一步落实。  相似文献   

10.
读者沙龙     
@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http://weibo.com/bib56在上一期《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2013年9月刊)中,我们曾对生鲜物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报道。在8月底由本刊参与主办的"首届中国单元化物流系统集成高端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如何建立单元化物流系统,如何推动物流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等话题,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和建议。(详细内容见本期焦点报道《单元化物流掀开物流业发展新篇章》)对于我国物流行业在标准化方面的现状与不足,尤其是与人们生活贴近的快递行业如何推进标准化的问题,大家都有哪些看法呢?下面来听听各位网友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采购经理指数:企业决策的风向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涨船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中国物流技术与装备业的发展。物流及物流装备业与宏观经济的正相关性,使各种经济指数成为业内企业决策的风向标。现在,物流和物流装备经理人又有了一个更贴近的经济监测先行指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相似文献   

12.
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特别是出口下滑,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2009年,中国物流装备行业也难以走出独立行情,前几年高速增长的势头受到了遏制,尤其是上半年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但是,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部署下,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特别是物流业进入中国十大调整与振兴产业规划,大大提振了行业发展的信心。2009年,中国经济先抑后扬,率先走出低谷,实现V型反转,GDP增幅达到8.7%。在整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物流装备行业也逐渐复苏,自第三季度开始市场回暖,总的来看,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预计2010年,随着国民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的不断巩固,物流装备市场需求总量有望逐步上升,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3.
2008中国物流政策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物流行业形势严峻增长步伐放慢 在"2009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7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何黎明指出,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08年物流政策制定和调整非常多,物流行业发展遭遇"先热后冷"的局面.总的来说,2008年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世纪第一个羊年春节里,对大多数置身于中国物流行业的人们来说,都是在一种喜悦、激动和企盼的心情中渡过的——为过去一年中国物流业的兴旺而喜悦,为新的一年中国物流业即将迎来发展的春天而激动,并企盼着在新的一  相似文献   

15.
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日趋严重.中国物流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物流装备行业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增长速度下降.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托盘行业受到的影响有多大?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中国物流装备业是继续受全球金融危机倒春寒的影响,而艰难的在寒冬中度过,还是顺应我国经济复苏的势头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调整与振兴规划等政策,而迎来中国物流装备业的暖春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业内人士也在猜测和观望中。  相似文献   

17.
标准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基石.也与企业的发展关系紧密.由于物流业是新兴产业.同时跨越了众多行业领域.因此,既需要着手制定一系列新的标准,又需要对现有相关标准在统一的现代物流思想下进行修订。自2004年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2005年发布《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以来.物流标准工作进入了一个逐步有序化的进程:2006年.我国在物流标准工作的组织管理、重要标准的制修订以及标准的宣贯落实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2009年3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出台《物质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规划》明确了政府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物流技术与装备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业作为一个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时间不长,物流技术与装备按产业集成目前尚处于起步阶  相似文献   

19.
三次飞跃2007年我演讲的主题是中国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2008年我讲的重点,是中国的物流业发展必须从制造业突破。今天,我想利用2008中国(苏州)围际物流与供应链合作发展峰会》的机会,回顾中国物流业发展的30年。中国物流业发展30年,这个题目很大,但也可以用很短的时间来加以描述。我们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我们电是存同一年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到了本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物流业有了飞快的发展,所以我把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分成三次飞跃:第一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物流基础工作的全面展开;第二次是加入WTO,对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冲击;第三是"十一五"规划,物流产业地位的全方位确立。  相似文献   

20.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物流业夯实地位、谋定思动、守正创新的一年。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双碳"等政策,企业价值链重构等多重因素下,物流行业正迎来巨变,低价竞争、无序内卷的时代或将一去不复。如何在迈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是每个物流企业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回望2021年日日顺供应链的实践探索,也与时代发展轨迹相契合,走出了极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