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菏泽市成武县伯乐集镇村民邵光华领头注册组建光华合作社,通过不断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以土地托管为主、以土地流转为辅的“六统一”管理服务模式,不仅较好解决了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而且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及目前存在的矛盾新中国的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国土地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三次变革。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在土改基础上,农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初级社时,实行的是农民个人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口与土地的紧张关系迫使农民离开土地,而城市的就业政策又强迫农民保留原来的身份,从事最不稳定的城市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以来,农村耕地使用权的转让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土地承包权的稳定对土地租佃市场可能已经产生正面的影响。本文力图解释在现有法制与土地制度的现实环境下,土地市场在中国的发育主要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调整构成对农民产权稳定预期的主要威胁来自以村民小组作为产权的边界被打破。如果是打破村民小组界限的调整就会显著抑制农民的土地租佃交易,这个结论的重要政策含义在于:要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产权边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中国老区建设》2009,(5):22-22
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人员刘涛认为:现在单纯种地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是要被村民骂为无能的,即使种地也要外出打工或经营其他小生意。同时,农民现在也不可能仅依靠种地为生。但是外出务工并不是长久之计,他们没有住房、没有生活保障,缺乏安身立命的场所,这种现实决定了他们在城市不会有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浙江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及其经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要事流动活跃的浙江农村,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悄然变革.土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框架内,在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的所有权,稳定村民的土地承包权,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前提下,通过反租倒包、有偿转包或转让、土地投资入股、土地信托服务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流转.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小规模分散经营与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更加突出;土地产权不清,农民不能安心流转土地,不能安心从事二、三产业,使减少农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异常艰难;城镇化进程加快,制度创新跟不上;农民权益进一步受损等等。近年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不断发展,为解决和缓解上述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土地,要调活农业产业结构,土地必须转起来,但从目前农村的情况来看,由于土地流转经营工作滞后,一方面,因受单一土地经营方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制约,农民守着丰富的土 却过着贫困的日子,甚至不少农民还不得不弃耕而外出谋生,另一方面,部分农民无地可耕,无田可种,再加上因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民的生产规模,经营范围相对越来越小,与日益扩大的市场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对此,我认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施土地流转经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为谁叹息?     
有一片土地,农民们有的在上面种地,有的在上面放牧牛羊。来了几个人,对放牧牛羊的农民说,我们把你们的牛羊全买了,你们到城里去卖牛羊肉吧。于是农民没有了牛羊,就把土地交给了那些人。这些人在那些土地上面盖了很多房子卖掉,赚了很多钱。很多疯子看到可以赚很多钱,就蜂拥而采,从银行借了很多钱,买农民的土地。对农民说种地多苦呀,你们也去城里吧。  相似文献   

10.
刘文甲曾任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长,他认为把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进一步明确为农民共同共有,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他说:“农民共同共有和农民集体所有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集体所有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现在的乡镇是一级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是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不全是农民),都不是全体农民以平等身份参加的集体经济实体,都不适于充当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农民集体所有实质上是一种所有权主体缺位的所有制。而共同共有要求明确应该由哪些人拥有,每个人拥有多少份额。”所有者的缺位,造成了经营管理者和所有…  相似文献   

11.
石楼县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中游东岸,全县总面积17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万亩,辖10乡4镇146个村委,全县总人口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4万人。这里尽管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立地条件较差,但是由于土地面积广,荒山荒坡多,依托土地,开发土地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一条根本途径,也是历届县委、政府的现实选择和工作重心。新一轮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是从92年开始的,到94年底全县已基本上重新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并办理了交接手续。主要围绕“四权”展开,即:强化所有权,明确土地集体所有,增强农民对土地集体所有观念;稳定承包权,通过签订承包合同,明确土地承包期50年不变,“四荒”100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给农民吃了一颗长效定心丸;逐步建立使用权制度,在承包期内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恢复土地商品属性,让土地进入市场;明确发包权,与农民 签订合同,明确土地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12.
湘西农村要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许多农村干部都反映,第一轮承包期间,许多农民家的人口有了变化,应利用这机会调整全村的土地,解决突出的人地矛盾问题。我知道村干部的想法后,就到村里问农民对人地矛盾的意见,结果是家里人口多的农民都主张调地,而家里人口少的农民都反对调地。由于村里大多数农民的家庭人口从近期看都有增加的趋势,所以大多数被调查的农民帮主张调地,而且主张隔几年就调一次以保证自家增加的人口今后有新调进来的地种。  相似文献   

13.
山西岚县上明村在1991年进行了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为70年,如今,那些1991年以后出生的300多名年轻农民都没有耕地。这些年轻人要想种地就得去租种别人的,有的人家愿意租,有的人家不愿意租。即使这些农民租到别人的土地,也不能有长期打算,因为说不定哪天土地被原户主收回。土地承包70年不变,就会出现有的农民70岁了也没有土地种,因为农村的土地基本上是死人的了。那就成了,死人有土地承包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20年,农村实行大包干,兴办乡镇企业,实行村民自治,这给广大农民的传统观念、社会价值、行为规范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其心态往往相互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锐意进取与小富即安的心态并存 农民挣脱“人民公社”的束缚之后,像脱缰的野马;甩开膀子大干。刚刚改革开放时,农民普遍贫困,地里收成不高,并无太多…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播出了《一个教授的土地实验》。上海大学教授张炎夏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的经历。一个大学里的电信教授为什么要到农村去种地当农民?在农民种地大都不能赚钱的情况下,他是如何从种地中盈利的?又是如何从土地的规模经营中让当地的农民跟着他获利?教授的土地实验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以下是这期节目主要内容的摘编,希望为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当代陕西》2008,(2):65-65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通知重申,农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给本村村民,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通知还指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  相似文献   

17.
农村征地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的现象。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的农民们,在家里的土地被征用之后,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一部分被征用户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  相似文献   

18.
王峰 《新西部(上)》2009,(11):30-30,19
本文调查分析了在土地流转中存在的法律与保障机制不健全,流转面小,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应从制度、机构、思想等各个方面解决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应当修改《土地管理法》,给予农民更多的权利;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全仲裁调处机制;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建立土地流转后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构建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先是确立了土地的农民个人所有制 ,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剥削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种农民单一的土地个人产权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 ,而且容易导致农民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农民很快又丧失了土地) ,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于是 ,通过合作制改造 ,形成了以人民公社形式存在的单一的土地集体产权制度。这种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对于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农村被农民视为命根子的土地悄悄地出现了抛荒问题,进人九十年代,农民土地抛荒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而且愈演愈烈。部分地区弃耕成风。一方面“民工潮”的涌现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效地转移,为发展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面对由抛荒而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土地抛荒弊多?利多?带着这个问题,最近我们在定远、庐江、无为等县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