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利用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07年全国性大规模跟踪调查数据,本文使用Heckman模型研究了健康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为了解决横截面数据分析中健康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上一时期的健康状况作为下一时期外出务工劳动供给时间的解释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状况不佳对农民工外出务工劳动供给时间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健康投资,提高农民工的身体健康水平,有利于增加其外出务工劳动供给和提高其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收支余额视角研究农民工跨区域迁移决策行为,通过对我国各地农民工收支余额水平变动情况的分析,考察了我国农民工集中流动背景下的人口回流问题。研究表明:我国各区域间农民工收支余额水平差距正在逐步的缩小,农村转移劳动力市场出现从区域整合迈向全国整合的良性趋势。各区域间农民工收支余额水平差距的缩小,有利于区域间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均衡发展。未来地区间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资源的竞争可能会加剧,劳动力成本将持续提高。同时,基于生存成本视角的收支余额变动及其趋势的研究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跨区域回流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未来走向,以为下一步研究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劳动力市场整合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与城镇户籍外来工(城镇工)的工资差异较少受到学界关注。本文发现,在控制了人力资本与职业特征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仍然比城镇工低10.4%。Oaxaca-Blinder分解发现,人力资本与职业特征变量共解释了组间差异的64.4%,在已经解释的部分中,教育贡献了64.9%;未能解释的差异占35.6%,可视为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差异。在引入保留工资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比城镇工低5.35%,被解释差异增加至85%,而教育的解释力大幅度下降。本文认为,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和保留工资是导致农民工工资低于城镇工的主要原因,而农村生活环境和教育水平较低又是导致农民工保留工资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筑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模型分析显示,农民工增加会提高非农业部门GDP增长、扩大城镇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力部门间收入差距.采用1993-2007年29个省份的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利用GMM模型对农民工增加与城镇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力部门间收入差距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显示,农民工的增加会提高全国非农业部门GDP增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意在于通过对民工荒问题的关注,引向对城乡二元分隔体制下,城市本位主义政策影响的关注,分析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工资增长过慢、进城务工成本不断提高、流向上的多元化趋势、农业收入不断提高、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劳动力配置市场不成熟、工业不断扩张等造成民工荒的表象原因之后进一步分析导致这些表象原因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主张政府要积极应对,并主张通过产业升级、产业梯次转移,实现产业调整与劳动力资源供给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对农民工等国情问题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创新,努力探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自2003年"民工荒"现象出现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近年来,在农民工市场上又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国家统计局连续发布的"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的解读,从农民工市场发展趋势的视角,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 农民工市场的新趋势 年龄渐大,供给潜力渐小.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代际效应的显现,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就农村情况而言,尽管其转变速度相对滞后,但农村劳动力增长速度也逐渐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民工定居性迁移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亚琴  李开荣 《农村经济》2007,(12):121-123
在经过多年的渐进式的、诱导式的制度变迁以及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农民工希望在城里定居的背景环境下,本文认为在制度供给许可和农民工有着强烈需求的情况下,可从城市、农村、农民和政府等多个维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迁移的有效性,使已经迁移出去的、目前采取"候鸟式"迁移的农民工适时市民化.这对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历危机冲击下的被动返乡.在经济缓和后,部分经济发达区域又出现"用工荒"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反复性被供给不足问题替代,但农民工就业的脆弱性仍然存在.为分析劳动力供给波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本文对劳动力供给现状进行调查,从返乡农民工就业决策、困境与经济考量视角展开分析,进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培训是解决其就业问题,推进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文章以相关调查统计数据及实证研究结果为佐证,运用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劳动力供求关系、非自愿流动与自愿流动等理论,对以就业稳定性为导向的农民工培训进行了探讨,研究结论认为:就业稳定性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关键切入点.农民工群体知识技能水平偏低是就业稳定性低的重要原因,培训是提高职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农民工培训应以就业稳定性为导向.  相似文献   

10.
自2003年开始逐步在中国农村地区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但是,该制度在异地参与与就诊方面的限制和歧视政策,使其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跨城乡迁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枷锁效应和对城镇农民工返乡的拉回效应出发,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通过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来检验该制度对农民工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明显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倾向,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使其外出务工的概率下降3.52%。同时,对于已经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群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显著增强了其返乡的意愿。因此,本文认为,该项医疗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速了民工荒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城乡统筹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力价值是由其成本决定的,并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相比,农村劳动力价格过低。原因在于:一是劳动力市场总量供过于求;二是劳动力市场在结构上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从属劳动力市场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存在导致了这部分市场供给严重过剩,劳动力价格难以提升。要打破市场分割,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者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认为由金融危机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不均衡是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60年代兴起的劳动市场分割理论 ,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供给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在劳动市场分割理论的框架下 ,对从属于“低端”劳动市场或次级劳动市场的低技能劳动力进行了研究。作者探讨了预算硬约束下低技能劳动力的供给规律 ,区分了两类特殊的供给曲线 ,并得出了低技能劳动力供给曲线的Y字形可行区域。文章最后以我国的农民工现象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已成解决"三农"及新农村建设核心的问题,农民收入能否提高,不仅关系农村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全局,还关系和谐社会的建立。对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就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劳动力价值,本文系统阐述了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对农民工劳动力价值进行了理论分析,从农民工劳动力价值、农民工的需求两方面探讨了农民工工资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农民工工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家统计局《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农民工增速明显回落。除规模增速下降外,农民工迁移流动的转型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工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二是农民工流动范围呈现短距离化趋势,2005年流动人口跨省流动的比例达到峰值后开始回调,省内流动的比例逐步上升;三是农民工的流入地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东部、东北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减少,  相似文献   

16.
由“民工荒”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桢  李轩 《农村经济》2005,(12):101-102
市场条件下的劳动供给取决于利益最大化原则和价格对供求关系的调节,有农业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产生“民工荒”现象,意味着农民工的工资决定机制存在问题,而平衡劳资关系的博弈机制则是工会组织。因此,本文认为,农民工工会组织的缺失和功能性缺陷是导致“民工荒”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引起劳动供给条件变化的迁移成本角度对刘易斯转折点与工资上涨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具有刘易斯转折点意义的工资上升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必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作用的结果,任何非劳动力供求因素变化本身导致的工资上涨都不代表转折点的到来;(2)必须是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任何与劳动力转移无关的因素导致的工资上涨都不能作为判断转折点出现的标志。由迁移成本上升导致的补偿工资上升与具有刘易斯转折点意义的工资上升并不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在进行工资上涨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分析时,需要将这些引起迁移成本变化而与劳动力转移无关的因素加以分离,否则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有偏的。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工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一项实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文又揭示了农民工工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本文的计量分析表明,农民工工资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当前应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经过综合测算,本文认为,当前农民工工资水平应至少提高1/3。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沈阳市271份调查数据,对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的日工作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认为,通过增加培训等人力资本提升的措施对降低农民工的工作强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和储蓄率不断攀升,而农村储蓄率却在1999年后悄然下降;也正是在世纪之交之际,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开始不断攀升。由于相对于其他农村劳动力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偏好发生了重要变化,即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当前消费,因此,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比重上升是中国农村储蓄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3~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与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比重对农村储蓄率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比重上升对农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度为59%。通过对比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对农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本文进一步揭示了其影响机制源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偏好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