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帅 《财会通讯》2007,(4):35-36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明确规定必须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纳税影响会计法有两种具体的核算形式:递延法和债务法。这两种方法对永久性差异以及在所得税税率不变的情况下的暂时性差异的处理方法相同,而当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动时,两种方法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存在较大差异。递延法下,在暂时性差异转回之前的各年,均按当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确认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并计入“递延税款”,而当暂时性差异开始转回时,则要按照转回前各年采用的税率顺次结转原来确认的递延税款。可见,在递延法下,暂时性差异转回之年是会计处理的重点;而采用债务法,关注的重点则应在税率发生变动的年份,税率变更当年除要对当期产生或转回的暂时性差异按变更后的税率计算确认递延税款之外,还要将现行税率减原税率之差与截至变动前累计暂时性差异的乘积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并直接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可见,递延法下,若将所得税税率看作单价,暂时性差异看作数量,则其处理思路类似于发出存货计价中的“先进先出法”;而债务法的处理思路类似于“市价法”。  相似文献   

2.
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的不同,导致按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在会计核算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即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与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这种核算方法的特点是本期从净利润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而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将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计入…  相似文献   

3.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制征收方式,不同的收入类别适用不同的纳税方法。其中,工资、薪金所得按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征收,劳务报酬按比例税率计算征收,并且其费用扣除标准也不一致,因此,同样数额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与按劳务报酬所得征税,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是有差别的。正是利用这种征税方式的差异,结合现行相关税法的规定,公司董事可以对每月领取的劳动报酬进行纳税筹划。  相似文献   

4.
在所得税会计中采用债务法处理时,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本期转回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也用现行税率转回,但在税率变动的当期需要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调整为按变动后所得税税率计算的金额。目前所见的关于债务法的计算和会计处理都只谈到仅有税率变动的情况,而均未涉及到税率变动同时又发生时间性差异转回时的差异影响额如何计算和处理的问题,但在实务中,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冯艳 《四川会计》2001,(9):27-28
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利润构成中投资收益常常占了很大一部分,下面谈谈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而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转回的差异;与此相对应的永久性差异,则是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的口径上不同所产生,不会在以后转回的差异。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  相似文献   

6.
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所得税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也就是说,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相似文献   

7.
<正>新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核算方法改为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核算注重的对象由原来的永久性差异转为暂时性差异。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把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期间予以注销,当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需要按新的税率对资产负债表  相似文献   

8.
正(上接2014年第6期)七、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一)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关系1.问题的提出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所得税费用的确认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首先以会计利润总额为基础,调整各种差异,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和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应交所得税,并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其次根据资产、负债或其他权益工具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并根据暂时性差异和  相似文献   

9.
所谓纳税临界点就是税法中规定的一定的比例和数额,当销售额或应纳税所得额超过这一比例或数额时就应该依法纳税或按更高的税率纳税,从而使纳税人税负大幅上升。反之,纳税人则可以降低税负或享受税收优惠。  相似文献   

10.
财政部以(94))财会字第25号文件发布了《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自1994年1月1日起执行.这无疑是对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的一大变革,其变革的主要内容是:(1)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处理时间性差异,代替原来的应付税款法.当然不是完全取代,如在税前会计利润小于纳税所得时,若以后转销时期内没有足够的纳税所得予以转销,则仍用在付税款法.(2)提出企业所得锐作为一种费用,新设损益类科目“550所得税”,列示于损益表中.取消以前“利润分配——应交所得税”科目,不再列示于利润分配表中.一、为何以纳税影响会计法处理时间性差异1.纳税所得与税前会计利润的差异税前会计利润是根据会计准则确认的收入与费用配比计算的.而交纳所得税时,则以应税利润计算应交所得税.所谓应税利润是据税法规定确认的收入与费用配比计算的利润数,即纳税所得额.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在收入、费用的范围和确认期间上可能有些不同,致  相似文献   

11.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选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通过设置"递延税款"账户核算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额."递延税款"与"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均属于负债类账户,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账户用来核算本期发生的且纳税义务发生在本期的所得税费用,而"递延税款"账户用来核算本期发生的但纳税义务发生在将来(或抵税权益在将来)的所得税费用.<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时,可选用债务法或递延法.无论是采用债务法或递延法,均可采用如下的列式计算所得税费用和递延税款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笔者将该方法称为所得税费用及递延税款的列式计算法(简称为"列式法").列式为:本期税前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本期应纳税所得额×本期所得税税率=本期应交所得税±时间性差异×相应的税率=本期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为,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按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差异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会计上确认收入,无需进行纳税调整;第二类是会计上不确认收入,形成永久性差异,纳税调整只涉及到本期;第三类是会计上不确认收入,形成暂时性差异,纳税调整涉及到本期及以后期间。本文主要分析讨论后二种情况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相似文献   

13.
由于税法和会计制度的差异,在房地产经营企业中,经济收入的确认时点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相脱离的情况尤为普遍。多数情况下房地产经营企业的经营性货币流入,在取得的当期会计核算时尚不具备收入的确认条件,而同一笔货币流入在同一时期按税法的要求即应作为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缴纳相应税费。按照配比原则的要求,会计核算时,经营收入要与相关的经营成本和费用配  相似文献   

14.
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个税种,它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国家与企业间的分配关系,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并直接调节企业利润的经济行为。笔者认为在计缴所得税及帐务处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正确识别会计收益和纳税所得的差异会计收益和纳税所得是分别遵循不同原则和规范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会计收益是依据会计准则确认的收入和费用,按照配比原则计算确定的收益(亏损)总额。纳税所得是按税法规定确认的收入与准予抵扣的费用、支出等项目计算确定的,是计算企业应交所得税的根据。其计算公式是: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或以会计收益的基础。按税法规定对其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收益与纳税所得之问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是税法和会计在确认和计  相似文献   

15.
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会计处理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负担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这一确认计量基础与收付实现制比较,主要是从时间选择上确认的标准,其核心是根据权利责任对应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费用和收益,既不预见未实现的收益,又充分估计到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消除生产经营中的虚假成分,充分体…  相似文献   

16.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和稳健性原则,因此对于报告年度年末已经存在但最终结果尚未确定的事项,会计上必须本着上述原则按最佳估计数进行合理反映;而税法上对纳税主体收入、费用的确认遵循实际发生原则,对于报告年度年末已经存在但最终结果尚未确定的事项不予确认。由此引起的双方资产、负债的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相似文献   

17.
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税前会计利润是指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财务会计的程序确认的、在扣减当期所得费用之前的收益。与税前会计利润相对应的概念是纳税所得,它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收益,是企业申报纳税和国家税收机关核定企业应纳税额的依据。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确定的目的有所不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分为两类:一类是永久性差异,另一类是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计算口径不一致造成的;时间性差异是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时间不一致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现实选择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确立1994年以前,我国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等确认和计量方面基本一致,按会计准则规定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基本一致。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会计准则与税法中对有关收益、费用或损失等的确认方法产生了较大差异。1994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该规定一方面明确所得税的性质是费用,另一方面允许企业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递延法或债务法)之间选择。  相似文献   

19.
049.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请问会计上的当期是指会计年度吗?税法上的当期又是指什么?  相似文献   

20.
由于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会计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同一项业务的会计处理结果与税务处理结果不同,因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依照税法的规定对会计利润总额(即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进行纳税调整,加上或减去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就某项收益、费用或损失确认和计量等的差异后,得到应纳税所得额,据以计算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纳税调整是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对实物资产捐赠业务的纳税调整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会计人员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