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城镇下岗职工人数逐年增加,我省职工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形势严峻。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就业问题将是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要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必须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是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申奥成功带来的商机,必须抓住机遇,调整结构,进一步加速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靠发展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发展有潜力的龙头企业要做大做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收购劣势企业,盘活存量,吸引更多的下岗职工实现再就  相似文献   

2.
“饭碗”之争背后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就业形势,我们会发现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在我国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农民工出现短缺的同时,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中端劳动力却存在严重的过剩现象.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2005,(9):5-5
以人海战术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而10年后由于老龄化的原因,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复存在,中国将进入人口负担期,庞大的社会保障成本由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支付,劳动力成本将直线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因此逐步失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原因 1.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进行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国内集中资源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及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向外转移,使得国内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纺织、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资本外流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而逐渐丧失了国际竞争力,变为主要的进口竞争性产业。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2005,(2):3-3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指出,目前这一轮重工业热不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劳动力过剩,应当更关注劳动密集型而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重工业每1亿元的投资可创造5000个就业机会,轻工业同样的投入却能创造出三倍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6.
栾速建  田华 《中国就业》2012,(10):22-23
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产业结构转型是关键。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对山西省农民工就业创业也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山西省抓住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和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大好时机,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扶助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在继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的同时,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如何适应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需要,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创造一批新的就业载体,带动当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进一步推动山西省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已成为山西省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非洲,无疑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点。2011年起,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除了大量中国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非洲对中国而言,还意味着投资机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过剩产能转移的下一站。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迅速的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让中国从农业国转型为"世界工厂"。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劳动力成本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一、青山湖区纺织业集群形成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状况 (一)产业集群的出现形式多样。 一是由产业的转移形成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以劳动密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企业自然会选择低成本劳动力易获得的地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南昌劳动力易获得且低廉,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就业》2013,(1):38-39
受东部挤出效应和西部拉动效应的双重影响,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形式。作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的四川省,近年来在紧密结合新的发展形势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方面进行的成功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工作思路上,及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调整为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和扩大省内转移就业;在岗位拓展上,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注重利用新产业开辟新的就业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强化服务上,顺应产业发展新形势,突出抓好技能培训、岗位维权和基础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失地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更为社会所关注。在转移就业问题上,许多地方大多在创业就业培训、发展二三产业、加强劳务输出、开展就业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而这篇调查报告提出,在采取通行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点,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是颇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 《2013中国产业升级研究》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上发布。报告指出,产业结构升级不可避免将造成就业机会减少,中国必须直面协调产业升级与就业保障的难题。报告称,解决就业问题将长期困扰中国。目前中国尚有2亿余农村剩余劳动力,而随城镇化推进,预计未来20年将有逾3亿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就业需求持续增加。但同时,产业升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又必然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报告建议,  相似文献   

12.
声音     
《中国就业》2015,(2):13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服装、文体用品、皮羽制品、家具制造、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制造6个产业。这6个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还是对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就业来看,1980年,这6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人数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为15%左右,而2009年以后上升到23%以上。从增加值来看,1980年这6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足8%,而到了201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1%以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解决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劳动  相似文献   

13.
孙剑 《经济界》2009,(5):78-82
当前我国的捉业发展面临着农产品供给不足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矛盾。数据检验表明,劳动力投入和财政支农力度与农产品供给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在我国农业生产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条件下,必要的劳动力投入和财政支农力度一方面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4.
加快发展我国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劳动力资源是世界上最多的,供给量最大的。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而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具有比较劣势,所以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由此积累资金和技术。然后,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整体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升级就成为水到渠成之事。目前,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就必然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除了要考虑劳动力与资本要素的相对成本及我国就业人口多、土地与资本严重缺乏、技术落后、就业人口的文化知识较低等因素以外,还需要注意我国面…  相似文献   

15.
孙仁杰  张洪艳 《活力》2014,(3):45-46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析出,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分析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障碍,主要有:农民非农就业的盲目性、社会歧视、劳动力市场障碍和土地制度障碍;而农业人口基数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城镇化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培训机构不健全是就业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就业》2007,(11):12-14
成都市高新区地处中国西部中心城市成都,辖区面积8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0万,为199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高新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随着开发区的快速发展,由失地农民而带来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年来,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依托本区域的产业聚集,以及成都市大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着力于机制、体系建设,实施劳动力梯度转移战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就业充分的良性互动模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是三大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安徽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000余万人,有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可以有效吸引并承接未来来自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皖江城市带”九市两县中,安庆人口最多、人力资源最为丰富,如何把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皖江城市带过程中需要急切破题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就业问题是振兴东北的突破口。装备制造业是现实的产业选择,但它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有限,发展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又受到本地消费水平制约。改变这种现状,要用产业融合与产业集群重新规划东北的产业结构与市场结构,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以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以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在第三产业内部,将传统的商贸、餐饮业与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政府在财政金融政策上也应给新兴产业以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与劳动力就业是否相匹配,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就业增加的关键.通过理论构建与经验分析,发现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就业匹配是由宏微观因素共同塑造的.区域资源禀赋程度以及与发达地区的空间距离从宏观上塑造了劳动力的流动,而代际的流动差异和回流的家庭动因则从微观主体上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中西部具备产业转移的成本...  相似文献   

20.
基于就业弹性的视角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第一产业拉动就业不足,第三产业拉动就业能力较强。再通过比较我国结构偏离系数与国际标准结构偏离系数发现: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在减弱,劳动力在向第三产业转移;各行业直接或者间接吸纳就业能力不同,批零餐饮业和社会服务等行业拉动就业作用最强。最后,从消除第一产业隐性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