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煤矸石、碳酸钡和氧化铝为原料,采用固相反应无压烧结法制备了原位生长莫来石棒晶增强钡长石基复合材料,借助于TDA、XRD和SEM研究反应机理及烧成温度和配比对复合材料的致密化、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压烧结制备的复合材料由主晶相钡长石、次晶相莫来石和少量的刚玉相组成,各相结合紧密,均匀分布,莫来石呈针状或棒状,形成空间网络结构;(2)升高烧成温度,有利于试样的致密化、莫来石棒晶的发育和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以及各相间的均匀分布。但是温度不能过高,选择在1500℃~1550℃为宜。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碳纳米管(CNT)为模板,通过液相沉积法可控合成了一维SnO2纳米材料:SnO2-CNT纳米复合材料、SnO2纳米棒,均匀规则的一维SnO2纳米棒仅仅通过改变煅烧SnO2-CNT纳米复合材料的反应温度获得。这两种一维纳米材料可以显著改善纳米表面气-固相催化发光性能,阐明了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结构与其催化发光的关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一维SnO2纳米材料催化发光的乙醇传感器。  相似文献   

3.
以4,4′---二氨基二苯醚(ODA)、氧化石墨烯(GO)和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为原料原位聚合制备聚酰亚胺/氧化石墨烯(PI/GO)纳米复合薄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证实氧化石墨烯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的结构更加致密。通过拉伸性能测试发现由于GO在PI基体中有良好的分散性,所以在拉伸过程中应力能够有效的转移,从而提高复合材料薄膜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低压化学气相沉积、固相晶化、准分子激光晶化、快速热退火、金属诱导晶化、等离子体增强化学反应气相沉积等是目前用于制备多晶硅薄膜的几种主要方法.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制备原理、晶化机理、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可编程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仿真设计(曾庆明,汪靖涛) 现场可编程温补晶振是在传统的温补晶振基础上,结合锁相技术及新工艺,研制的用户可对输出频率再设置一种温补晶振。本文介绍了现场可编程温补晶振的仿真设计。通过对10MHz到300MHz频率范围内的可编程温补晶振的仿真设计,研制了在.55℃~85℃的温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以粉煤灰和石英砂为主要原料,玻璃粉为粘结剂,添加淀粉作造孔剂,采用压制成型法制备过滤用多孔陶瓷。确定了淀粉的反应温度;探讨了烧成温度和造孔剂添加量对多孔陶瓷气孔率、抗折强度、液体渗透率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淀粉在400℃内快速反应;合理的烧成温度为1060℃,此温度下气孔率和抗折强度分别达到17.76%和25.81MPa;合理的造孔剂添加量为15%,其气孔率为29.68%,强度为18.65MPa,液体渗透率为0.834cm3·cm·P/cm2·h。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氯化镁、硝酸铝为镁、铝源,柠檬酸为稳定剂,采用溶胶凝胶过程制备出了稳定的镁、镁铝溶胶,并对煅烧后的样品进行了晶相和形貌分析。分析了氯化镁与柠檬酸的物质的量比、温度、保温时间对镁溶胶形成的影响,确定了氯化镁与柠檬酸的物质的量比3:1、100℃及恒温反应1h是生成镁溶胶较优的工艺参数。XRD分析结果表明镁凝胶粉末经800℃煅烧2h后,样品为立方氧化镁晶相,镁铝凝胶粉末经1200℃煅烧2h后,样品由立方尖晶石结构构成。由于高温煅烧引起了粉末团聚,SEM显示所得粉末为无规则形态。  相似文献   

8.
《化工科技市场》2006,29(4):29-29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晶相控制改良硫酸法来制取高品质的金红石型钛白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漂白后加有金红石煅烧晶种并经漂洗合格的偏钛酸饼用去离子水制成偏钛酸浆,然后加入由钾化合物、磷化合物以及铝化合物晶相控制剂组成的盐处理剂,再将经盐处理后的偏钛酸在800-1 050℃的温度下  相似文献   

9.
基于锁相倍频技术的甚高频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汪靖涛) 本文介绍了一种甚高频宽温工作的温补晶体振荡器。它是在传统温补晶体振荡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锁相环频率合成技术而研制成的一种晶振。它不仅具有在宽温度范围内(-55℃~85℃)频率-温度稳定度高的特点,而且具有输出频率高、体积小、便于生产调试等优点。通过对100MHz~300MHz频率范围内的甚高频温补晶体振荡器的研制,已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热敏电容网络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黄浩) 采用热敏电容设计晶体振荡器的补偿网络,网络的等效电容作为晶体振荡器负载电容不受直流电压的影响,因此,只要电源电压能满足振荡器电路的要求,采用热敏电容补偿网络对晶体振荡器进行温度补偿,就可以实现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低电压的应用。本文分析了热敏电阻网络模拟温度补偿晶振在低电压情况下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热敏电容网络补偿原理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化工科技市场》2009,32(3):42-4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FRP(玻璃钢/复合材料)业机遇大于挑战,目前亚洲除日本外,人均复合材料消耗量只有0.3kg,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因此FRP的发展,在亚洲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近几年我国FRP有了长足发展,以超过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而发展,FRP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其制品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为此世界各大公司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客户更广泛的需求,SMC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据专家介绍,SMC是由不饱和聚脂树脂加入一定量增稠剂、填料、固化剂、促进剂等辅助材料,由SMC压片机压成板材后经制作而成,  相似文献   

12.
新型晶体管     
新型晶体管刘正生(杨州大学师范学院)超导晶体管日本富士通公司最近研制出一种超导晶体管。这种晶体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使用钇钡铜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这两个电极各长40毫米,宽20微米,电极间距为2微米。它在低温—269℃的条件下,电压放大倍数和电流放大倍数...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晶化时间对低钴含量(x=0.1)的CoAPO-11分子筛合成过程中转晶现象的影响,并采用XRD、SEM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00℃下晶化48 h,可获得纯相CoAPO-11;当晶化时间超过48 h时,产物便开始向[Co-Al-P-O]-GIS型分子筛转化;晶化延长至72 h时,产物已全部转化为[Co-Al-P-O]-GIS型分子筛,该转化过程不可逆。从分子筛骨架结构单元出发,阐述了转晶现象的内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一种聚烯烃共混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号 CN 1346841A 公开日 2002.5.1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烯烃共混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由以下成分组成:(1)90wt%-99wt%的均聚物,其中均聚物包括问规聚苯乙烯,和聚丙烯和/或聚乙烯;(2)1wt%-10wt%的共聚物。制备方法采用一种催化剂釜内聚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烯烃单体,一步形成聚烯烃共混复合材料。本发明的聚烯烃共混复合材料具有高熔点和高形变温度,可用作耐高温的工程塑料,使用的催化剂合成简单,原料易得,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制备四水草酸氧钛钡BaTiO(C2O4)2.4H2O的工艺过程,其中TiO2与BaO摩尔比为1,要获得这样的摩尔比,沉淀时溶液中不能含有Na^+,K^+和NH^+4,四水草酸氧钛钡经过煅烧就可制得钛酸钡BaTiO3,要制备无Sr的钛酸钡,使用的氧化钡必需提纯。  相似文献   

16.
采用柠檬酸法合成钙钛矿复合材料LaFeO3,研究制备条件对其活性的影响,并测定该系列样品对不同水溶性染料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效率。采用XRD、SEM、光声光谱图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柠檬酸加入量和焙烧温度一定时,反应体系的pH值在1-2、成胶温度为80℃时制备的LaFe03样品悬浮溶液中,亚甲基蓝溶液仅由光催化引起的脱色率达48.17%。  相似文献   

17.
田猛 《中国电子商务》2013,(20):218-218
为了研究了亚温淬火,我们在正交组合回归设计试验的前提下,45钢的强度及硬度将与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具有紧密的关系,在这个影响的规律下,我们对该钢亚温淬火后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结果显示,在摄氏温度740~800℃的温度范围内,45钢的硬度及强度将会随着淬火温度升高而升高,在淬火组织中所包含的铁素体量将会逐步减少,而其分布形态也会具有明显的变化,而在摄氏温度800℃时淬火后的力学性能与常规的840℃淬火产生的力学性能相接近。在这个试验的前提基础上,我们提出了45钢活塞(780±10)℃淬火+(550±10)℃回火的调质处理的新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两步酶法制备7-ACA中,采用通空气的方式考察固定化D-氨基酸化酶(DAAO)的氧化速率及制备的7-ACA的质量情况。研究发现在罐压为020Mpa、气体流量2001/h时DAAO的空气氧化速率与氧气氧化速率相等,制备的7-ACA质量不低于氧气氧化的7-ACA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煤的热解也称煤的干馏或热分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进行加热,煤在不同温度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煤通过热解生成气体(煤气)、液体(焦油)、固体(半焦)三种形态的产品。按煤热解温度可分为低温热解(500—650℃)、中温热解(650--800℃)、高温热解(900-1000℃和超高温热解(〉1200℃),  相似文献   

20.
在俄罗斯的谷物烘干作业中,用得最普遍的是将空气与燃料燃烧物混合的热烘干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这种方法潜藏着使谷物可能受到有害物污染的危险,在有害物中最危险的是致癌碳氢化合物——苯并花。其主要来源是燃料燃烧物。以前都认为,苯并花的最佳生成温度是700-800℃。现在可以肯定,苯并花能在30O-400℃这一较低的温度产生,并以固态晶体的气溶胶状(烟状)、液态满状(雾状)和蒸汽状存在,可渗入谷物内部(容积式吸入)或是沉降在谷物表面(表面吸入)。研究表明,苯并菌能在任何一种燃料(包括由最简单的甲烷分子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