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构建了生态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居民满意度的视角对苏州城市生态宜居度进行了调查、统计和模糊评价。结果显示:苏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科教环境等方面发展较好,而在人居经济和政府决策等方面表现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苏州城市生态宜居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海南经过30年的经济特区建设已正式迈入自贸区建设的新时代,所面临的地区发展与生态维育矛盾逐步加剧。为保育海南优良的生态品质,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质量,基于“健康、生态、人居”三元耦合与互动多赢的发展关系,提出与之适宜的风景园林健康理论;结合前人经验,以人居环境空间规划为切入点,解析人居环境空间研究内容。运用ArcGIS 10.2.2空间分析和Fragstats 4.2景观格局分析,解析海南省域三生空间敏感性、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性,以及资源服务范围与开发建设空间适宜性,结合人居环境空间发展特征,提出从全岛国土空间、资源统筹和空间营造3个方面进行规划引导,并提出以下观点:1)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和空间利用的合理性是有效保障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前提基础;2)遵循风景园林健康理论指导的全域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统筹规划和空间营造规划是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根本路径;3)“健康、生态、人居”三元耦合和互动多赢的关系均衡与协调是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人类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智慧概念得到了人居环境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生态智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科学支撑、研究范畴和发展方向仍不清晰。回顾“生态智慧”概念的发展,发现其与环境运动和可持续性科学联系紧密。通过文献计量与分析,验证了以人居环境学科为主体的生态智慧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但存在与现代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提出生态智慧迭代演进的概念框架和挖掘传统生态智慧、完善地域性生态技术合集、开展设计实践、建立生态智慧导向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参与生态美学教育5个风景园林师可以促进生态智慧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坚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聚焦伊犁河谷草原人居环境背景资源、活动方式、规划建设的三元一体,将草原人居环境作为三元互动、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尝试寻找一种构建荒野、乡村、城市共存融合的草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主观需求为准绳,寻找及保留草原人居环境演化中相对稳定不变的基因,构建草原人居环境CVA三力评价体系,建立草原人居环境发展CVA量化模型,以求指导草原人居环境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推行这种模式不仅可为中国西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也将使伊犁河谷成为多种人居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以及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下,各级组织以各种形式纷纷响应加入人居环境治理的队伍中,号召农户树立保护生态的意识。同心协力从多方入手,坚决打赢人居环境治理阻击战。因此,要从农民自身入手,与时代接轨,运用现代科技推进人居环境治理,探索一条符合绿色生态、清新整洁的现代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人居环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在以往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居环境随城市发展而产生了“热岛效应”与空气污染等生态后果。本文用这些已往城市人居产生的生态后果来指导云南省元江县澧江镇的城镇发展规划,以避免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失误,促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省为例,针对提升人居环境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从美丽宜居模式、基准模式和生态保护模式刻画了2035和2050年人居环境地理图景,并评估了人居生活、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图景效应。研究表明:2020—2035年福建省人居环境地理图景变化将尤为显著。预计到2035年,全省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将达到4.89%~5.55%,耕地和林地是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来源。生态保护模式中未来建设用地集约程度更高、资源利用水平最强,全省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将明显提高。建议福建省未来延续集约的建设用地发展模式,到2035年全省建设用地面积占比控制在5%以内,重点保护南部地区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适度提升东北部城市建成区绿地空间比例以增强人居环境韧性。  相似文献   

8.
生态型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比较理想的模式,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成都市人居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生态住宅建设对改善成都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阐明了成都市生态住宅建设的特点,从申报建设、规划设计、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绿化、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生态建筑材料、物业管理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成都市生态住宅建设的内涵,并在分析了未来的生态住宅特色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住宅是我国住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苏州乡村人居环境演变与改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州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和社会系统,探讨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元素及其演变,最终提出其改善与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胡细英  刘强  张迪 《经济地理》2008,28(4):565-568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区人类周围一切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的总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从阐述人居环境形成的构成要素出发,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认为城市生态休闲是城市居民为充分体验生态文明而构建的高品位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水域,特别是环境条件良好、生态自成体系的单位用地,编制生态休闲示范区规划,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寻找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着人地关系紧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文化丧失等问题,应将生态安全理念引入人居环境建设,有效协调城市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三个亚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进而达到城市人居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衢州信安湖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对如何在生态安全理念指导下进行人居环境建设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定义生态适宜度和生态满意度的基础上,阐述了成都东湖片区建成城市生态公园和居住区后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及特点,确定了成都东湖片区人居环境的生态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环境质量、地理位置、景观和谐度、府河沙河石牛堰整治效果、公共服务设施、容积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方面定量评价了该区域人居环境的生态满意度,分析认为东湖片区建成后可大幅度提高其人居环境的生态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人居环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广袤的、最接近原始自然状态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度人工化和商业化使得城乡人居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疏离,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农业本身自带的生态和审美属性逐渐淡化,人居环境正在面临严重危机。文章分析了城乡人居环境中,农业景观在文化与教育、生态与经济、艺术与审美等方面的多重价值,梳理了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出当前乡村人居环境中农业景观引入的三大路径:城乡一体、诗画田园和社区共建。  相似文献   

15.
探讨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特点,提出生态城市作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 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 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 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 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 合三峡山地环境条件,提出景观格局规划优化途径,包括维育 山水生态活力、保护簇群核心生境、修复山地蓝绿景观,以及 管控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库区人居景观建设提供规划 方法和管控建议,以期实现生态文明语境下三峡人居空间景观 探索的地域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生态文明村前南峪、栾卸两村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少有的古代规划与营建知识体系的鲜活载体和典范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面对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恶化、资源趋紧、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归纳提炼其所蕴含的三大生态智慧核心,包括“遵循自然的形制格局”“功能融合的空间形态”和“物尽其用的营造法则”。针对其当代发展困境,基于生态智慧理念分别从“消减胁迫因子,提升生态韧性”“精明管理土地,优化产业结构”“传承空间要素,更新场所环境”“关注人文感知,回归设计本原”4个层面提出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以期为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建筑地理的人与自然的整体思维出发,阐述了人居环境构型的发展,提出了科学化、现代化、理性化,建立系统的生态观,进而从自然生态审美与和谐化生存、多样一体与生态审美建构、"众生"与生命美感体悟、自然物象图腾与审美象征活动、"荒野"美学与"如画"美学转换的景现创制等方面研究了人居环境构型的生态审美特征,为进一步广泛探索建筑地理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大循环战略背景下,休闲农业是释放生态消费内需潜能、实现空间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探讨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阐释、实践例证与路径选择,对于提振国内生态消费需求、推动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化,从而加快实现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它凸显了坚持以人为本、反思异化消费、打破经济和生态二元对立、理性应用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理念。基于此,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展开实践例证,并提炼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最后,提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公民生态消费意识、创新生态资源开发模式、强化技术推动作用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体系五种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