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及改革中的侧重点分别进行了评述 ,认为 :1.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应突出竞争性 ,垄断竞争是其最佳模式 ;2 .国有银行“做大做强”的对策是股份制改造与机构重组相结合 ;3 .放松银行业管制 ,鼓励新设民营银行 ;4.中国银行业改革不存在侧重点 ,产权改革和市场结构改革两者缺一不可 ,均衡发展 ,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2.
利益集团理论视野中的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变迁实际上是各方利益集团进行博弈的结果。本文意在描述中央政府、国有银行自身、地方政府、新兴民营企业主阶层等各大利益集团在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中的驱动作用,企图由此逻辑地导出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为改革推动者提供自觉改善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设什么样的村镇银行,选择什么样的村镇银行发展模式,这是中国银行业需要思考的战略问题,同时也是中国村镇银行得以可持续与快速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清晰的发展战略思路,只是一味地“蛮干”,那么,中国村镇银行的未来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甚至影响自身生存。  相似文献   

4.
中国银行业商业化发展的沿革。中国银行业商业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发展起为的。1979年,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率先从在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体系中独立出来,1984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成立,至此形成了中国银行业“四龙治水”的格局。1987年交通银行重组之后,全国产生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业务的竞争立即趋于白热化。可以说我国银行业是在竞争中成长的。  相似文献   

5.
前瞻性与逆周期性的系统性风险指标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意 《经济研究》2021,56(9):191-208
基于经营业务视角,构建兼具直接关联性和间接关联性的网络模型,并以此构建适合度量中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指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依据指标有效性的3大标准,将构建的系统性风险指标与传统的5种网络模型指标和6种尾部依赖模型指标进行全面比较.实证结果显示:(1)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存在阶段性特征.低风险阶段主要由风险敞口和杠杆率等因素驱动,高风险阶段主要由间接关联性因素驱动.(2)相对于其他指标,本文的系统性风险指标具有敏感性、前瞻性、逆周期性等优势.(3)系统性风险有3个传染渠道,去杠杆降价抛售溢出渠道最为重要.随着外部冲击变化,传染渠道的重要性会发生变动,渠道变动的背后是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重要性发生变动.本文研究还发现,改善金融结构对于防范系统性风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行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模式,对中美银行同质化和差异化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其中发展差异的原因,毫无疑问,美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监管发生了重大变革。近期,中国银监会也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新监管标准在国内银行业的实施,且实施标准比国际标准更高更严。新监管标准对中国银行业的业务发展模式、盈利模式、财务及资本管理、风险管理等均构成了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为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技术。中国银行业应尽快适应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形势,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风险管理转型升级,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过剩的流动性和业务扩张冲动将中资银行推上国际并购快车道,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趋势是更加迅速的国际化.中国银行业将在全世界开拓更多市场,现在已出现多种驱动因素,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中国银行业自身发展做强的要求.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分析跨国经营发展的趋势,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金融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在全球空前一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正逐步实现由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转变的后危机时代。如何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为中国银行业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中国银行业必须要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挑战,加快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将中国银行业置于25个国家(地区)120家银行之中,利用DEA-Malmquist模型考察了2007—2013年中国银行业和世界银行业的生产效率。结果显示:虽然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的生产效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能够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和GDP增长;与产出法相比,收支法下银行业效率的增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大。指出: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生产效率仍有提升空间;鉴于基于盈利能力的效率提升更能促进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谋求中国银行业质量的提升而非规模的简单扩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并购战略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等多重理论角度出发,首先对当前中国银行业所发生的典型而不同的并购模式与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与归类,创新性地设计了一个战略性并购下的银行业动态能力模型。该模型指出并购模式的选择受到环境的深刻影响并且与绩效密切相关。作者最后基于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并购战略行为所提出的有关提升中国银行业动态能力的几个研究性结论,期望能对中国银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提升银行服务竞争力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卢晓倩 《现代财经》2002,22(11):53-57
经济金融全球化、金融电子化、金融银行间的并购以及中国加入WTO等都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结合当前国际银行业的竞争环境和技术条件,历史、全面地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的变化,并从实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中国银行业提高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动力支撑与红利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经济增长动力的认识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演进过程,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是我国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依据世界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于"绿色能源"、"数字制造"和"智慧地球"三大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挖掘"技术创新红利"、"经济全球化红利"和"生态文明红利"等创新红利,已成为国民财富健康、可持续增长的不竭之源;成为提升发展质量及竞争能力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银行业及其监管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在三方面改革中的长足进步,简要介绍了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过程,以及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开放状况,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根据英国《银行家》2003年度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将中国入选之银行和世界各国与地区商业银行上一年度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中国银行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的竞争力差距,试图找出中国银行业存在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16.
集团化:21世纪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和金融日益全球化,世界性的银行并购活动和集团化经营在全球持续发生,并且愈演愈烈,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银行业的竞争态势,面对如此竞争态势,21世纪中国银行业何去何从呢?本认为旧中国银行业应在认真研究世界商业银行发展变革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实行集团化以迎接未来银行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国际银行业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首先分析了近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包括经营多元化、巨型化、电子化和监管的精细化,然后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模式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益,业务范围窄,业务风险更加集中和扩大。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将完全置于市场化竞争,如果我国商业银行还只能单一地依赖利率机制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那么会增大银行经营风险,本文从混业经营的角度探讨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条件、途径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衡量指标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市场进退壁垒的分析来研究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通过计算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发现国有商业银行仍居于主要地位,通过数据计算CR4和HHI指数,发现中国银行业市场近年来的集中度依然较高,仍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控制着整个市场。但从动态发展来看,在市场化进程中新生成的商业银行对这种高度集中的格局产生了一些冲击,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开始从寡头垄断、高度集中转变为垄断竞争、适当集中。另外,中国银行业的产品差异化较小,政策法律性壁垒构成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障碍。虽然整体表现为规模经济,但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状态差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20.
郑庆丰 《经济研究导刊》2012,(31):44+68-44,68
时至今日,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仍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散和蔓延,多家跨国金融机构相继倒闭或被政府接管。与西方主要经济体金融机构的岌岌可危相比,中国各大银行的处境相对要好,国内银行业的业绩仍然保持了平稳持续增长。但是,由于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涉及世界各国,中国银行业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客观分析中国银行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正处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银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