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以上海市普陀区、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社会融合因素与居留意愿正相关,家乡联系与居留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从制度因素来看,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它改变了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2.
李辉  王良健 《经济地理》2019,39(6):86-96
近年来房价迅速上涨,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新挑战。文章从理论上探讨房价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机理,然后将2015、2016年31 403个流动人员样本与177个地级以上城市房价数据进行匹配,采用含内生变量的Probit两步估计模型检验房价和房价收入比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并加入相关变量的交叉项进一步检验影响效应的个体差异和城市差异。结果表明:①房价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影响不显著,房价收入比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存在显著负影响。②附着在房价之上的城市公共服务有助于减弱房价收入比上涨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负效应。③房价收入比上涨对未打算在城市购房的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的消极效应大于打算在城市购房的流动人口。此外,房价收入比上涨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的影响效应还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流动距离差异。  相似文献   

3.
梯次流动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研究梯次流动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地理梯次流动和职业梯次流动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有显著影响,地理梯次流动会弱化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而职业梯次流动会显著促进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8年南京市流动人口调查"问卷调查,通过构建二元Logit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后发现:南京市流动人口的配偶、收入、职业等对其长期居留意愿是典型的影响因子,而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认为,户籍因素则存在时间效应,即短期内该因素并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的重要性将会逐渐体现。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对任何城市都至关重要。通过知乎、微信社交平台和地方城市生活网络平台,收集40个城市1 787名人才关于城市居留意愿与行为原因叙述的记录,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发现:①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体城市情感/契合、生存、亲友、政府、城市、个体能力与机缘七大类,不同区域城市类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②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是直接影响居留行为产生的重要前因,但居留意愿并不必然产生居留行为,个体情感/契合因素、机缘因素仅影响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③居留行为可以通过个体情感/契合因素进一步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该研究从人力资源与人才需求角度丰富了人口迁移理论,可为现代城市解决人才吸引留用问题、获取人才竞争优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利用全球PM2.5卫星栅格数据、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并匹配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Probit模型研究了空气污染对中国城市外来劳动力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对居留意愿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污染所导致的居留意愿下降与预期收入增加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居留意愿受污染影响的程度在不同个体特征间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已婚、非农户口、基本健康、年龄越大、教育水平越高,居留意愿对空气污染的敏感度越高。提升环境质量对中国城市外来劳动力就业选址和定居的吸引力,应从重视环境因素在人才政策中的作用,加大对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力度和知识普及力度,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着力加强。  相似文献   

7.
韩芳  柴梅 《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42-144
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二道桥社区为例,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流动人口以中青年为主,来源上有地域集中性,职业以餐饮、商业服务业为主,收入差距大,与教育程度相关性弱。流动人口有以家庭迁移为主的长期居留趋势,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的潜力巨大。并相应提出了加快南疆农村发展,提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改革少数民族教育模式,从深层次上提高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为例,对目前已迁聚城市并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主要受个人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及区域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尤以婚姻状况、在城市的居留时间及找工作的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推进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及城市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崔亚东  徐苏  蒋耀辉 《财经研究》2022,(10):123-137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对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影响。鉴于中国工会的双重职能,文章使用文本分析和处理效应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讨论了工会对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农民工加入工会以后,其居留意愿得到明显提升。其次,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从事高技能工作、受雇于国有企业、高学历以及新生代的农民工,工会对从事低技能工作、受雇于私营企业、低学历以及老一代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更为明显。最后,机制分析表明,通过发挥维权和维稳的双重职能,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并增强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感,是工会提升农民工居留意愿的有效途径。因此,继续加强工会职能发挥,并关注综合素质较低群体的居留意愿,是提升农民工居留意愿的有效手段。文章的研究一方面证明了工会的双重职能并不冲突,另一方面也补充了从工会组织视角考察农民工居留意愿的文献。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课题组2009年进行的全国四个主要城市化地区12个大中小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的微观数据,考察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和性别偏好,特别是研究了影响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流动人口同城市人口在生育数量偏好上已经不存在明显差距,但性别偏好观念上仍有显著差异;较农村人口,流动人口生育数量偏好明显要小,男孩偏好也要弱。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工作类型和居住类型对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全国106个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不同类型职业流动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职业水平流动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职业垂直上升流动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职业垂直上升流动的跨度以及最后进入的职业层次的高低都会对其城市融入意愿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初职业为一般劳动力,通过职业垂直上升进入到管理精英阶层的农民工,他们的城市融入意愿高于进入到技术精英阶层的群体,而从技术精英转为管理精英的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意愿更强。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线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其他地区的人员大量涌入,整体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而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流动人口占比较大,这些流动人口既是城市的建设者,又是城市发展的推动者,但是从现实角度出发,这些流动人口对社会保障参与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明确这一影响,采取有效对策,促进人口的稳步流动,同时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农村流动人口规模逐渐增大。农村流动人口生育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农村人口流动只会不利于计生工作的开展,但通过分析可知,农村人口流动对降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是有积极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作为一个游离在城市市民边缘的特殊群体,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如何使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将成为城市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和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目前阶段,提高城市归属感依然是提高流动人口幸福感的主要途径,但归属感并不是影响幸福感的唯一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等个人因素也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这为提升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孙伟增  张晓楠  郑思齐 《经济研究》2019,54(11):102-117
本文利用2011—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空气污染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就业选址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的PM2.5浓度上升1μg/m~3,流动人口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将显著下降0.39个百分点。第二,通过对比空气污染和收入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概率的影响可以计算得到流动人口对于PM2.5浓度降低1μg/m~3的支付意愿约为326元/月。第三,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以及男性、已婚/已生育、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在就业选址时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要更高。此外,研究还发现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丰富了环境污染与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城市与环境治理和劳动力流动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超显  彭福清  陈鹤 《经济地理》2012,32(4):130-135
以湘江流域长沙段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CVM调查数据对流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外部特征"、"现状评价"、"心理特征"取代传统研究的"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作为"支付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更具全面性和解释力;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比传统回归模型分析更具整体建构性和优越性;居民的支付意愿不仅取决于外部条件和现实能力,也取决于居民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理解异质性外来人口与城市房价的关系对判断房价未来走势和区域住房市场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年、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了三大城市群内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住房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各区域内部劳动力的流动是影响流入地住房市场需求的重要力量,区域内流动人口占比较高的城市,城市房价表现也更高.微观机制的分析显示,区域内流动人口影响流入地住房市场的途径是由于区域内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存在相对较小的文化差异,因而有着更强烈的定居意愿,进而给流入地城市住房市场带来更多的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工作时间、业余生活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当以制造业农民工为研究样本来控制工作时间的外生性,并用同一社区内其他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作为工具变量,以解决其内生性偏误之后,本文发现,在城市的精神感受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因素,每天加班工作时间越长,每周工作天数越多,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低,且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对加班时间更加敏感;吸烟、玩麻将和电脑游戏等业余生活会降低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对个人发展有利、层次较高的业余生活会促使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主动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9.
盛益健 《经济研究导刊》2022,(30):141-144+148
稳就业位于“六稳”之首,在此背景下,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就业情况必然需要重点关注。通过在江苏无锡、南通和安徽滁州三地调查所得的1 028份问卷,探讨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宏观支持的各个指标对流动人口就业能力的影响机理,得到13个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回归模型,并分析流动人口就业能力现状和特征。结果表明,目前流动人口整体就业能力并不强。流动人口在培训参与次数、培训参与意愿、有关就业政策的了解、社会支持网络、劳动力市场歧视等方面表现均较差。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品牌作为保持和增强城市竞争力,加强地区间战略关联和聚集高端生产要素的重要管理工具,已经成为各地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文章以“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3-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了城市品牌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决策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当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流动人口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1.13%。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后,该城市公共品供给增加,环境质量提高和就业机会增多,同时短期内流动人口对文明城市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两者共同促使流动人口向文明城市集聚。而“全国文明城市”品牌的正向影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基础较好的户籍省份、年轻人群体或育有子女的群体之中。流动人口来到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地区工作之后,他们的公共医疗保险本地参保概率与子女本地入学概率均显著提高,对城市的满意度与融入当地的意愿也显著提升。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人才集聚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