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M2/GDP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该比率越高,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业越发达.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不但存在M2/GDP持续上升的普遍性问题,而且这一问题相对其他主要经济国家表现得更为异常.造成中国M2/GDP畸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货币化论、货币沉淀论及货币反替代论.M2/GDP的比例越高,整体支付风险越大,若任由这种局面发展,央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银行体系的支付能力都将逐渐蚀空,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我国金融配置效率、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及我国现行外汇体制改革等议题,是有效解决我国M2/GDP畸高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M2/GDP是货币化率的近似指标。在货币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且M2/GDP已经超过2时,M2/GDP已经无法近似货币化率。所以,要解释以M2/GDP衡量的高货币化率,反而需要考虑货币化之外的因素。根据货币交易方程,M2/GDP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高货币化率的本质是货币流通速度非常低。因此,要解释高货币化率,应该分析经济主体对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需求为何这么高,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如此低。本文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推导出,中国的高货币化率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财富积累增加和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导致投资渠道有限且收益率较低造成的。本文利用数据初步验证了相关假说。本文也进一步推断了货币化率下降的最可能的路径:在货币供给增速不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投资渠道增加,对货币的需求降低,资产价格上涨,居民财富增加,消费增加,从而推动物价和产出逐步上升,M2/GDP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M2/GDP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M2/GDP畸高的原因十分复杂。本从M2的构成入手,深入探讨了M2/GDP不断攀升的理论成因,最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M2/GDP畸高的主要原因:经济的货币化,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储蓄率居高不下以及国家的债务状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货币供求均衡分析探讨我国高M2/GDP比率的原因。从货币需求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深化阶段,随着经济货币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产品的货币化基本结束,但企业资产、土地、房地产和其他一些生产要素的货币化仍在进行之中,导致货币需求不断增长,在长期内引起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从货币供给的角度看,我国基础货币的供应具有较强的被动性质,基础货币投放快速增长,货币乘数也大幅提高,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快速上升。货币供求相互作用,使得在货币存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5.
杨丹 《金融纵横》2009,(7):8-10
本文运用1990-2008年的数据资料,对我国长期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M1,M2与GDP,利率水平和货币化程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货币供应量的高收入弹性、低利率弹性和高货币化弹性说明我国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正确的,且以M1作为中介指标比M2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GDP不断攀升,已成为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个难解之谜。即使在流动性加快、通货膨胀升高、经济持续过热的2007年,M2/GDP仍然高达1.6166。本文通过对多个渠道的分析来探讨M2/GDP畸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抑制M2/GDP畸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目前中国货币需求现状出发,修正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并运用协整分析对相关变量的年度数据(1978-2004)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长期内,实际M1余额、实际GDP、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货币化进程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实际M2余额、实际GDP、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货币化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在短期货币函数中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实际GDP和货币化进程.实际M1向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要大于实际M2的调整速度,另外,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从货币需求的结构性角度看我国的“货币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之谜"一直是一个困扰理论界的问题,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本文在吸收前人讨论成果的基础上,区别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并认为M2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们真实的货币需求,不同金融结构下M2的构成有很大的不同,因此M2/GDP也就不能用于具有不同金融结构国家之间的经济货币化比较,本文从人们所持有货币的形式出发,分析了不同货币形式对于人们货币需求的代表性,并利用一种能够代表真实货币需求的指标M*来重新分析我国的"货币之谜",认为我国之所以会出现高M2/GDP现象,主要是由于不同金融结构而导致的M2的结构性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我国1985—2014年度GDP与M2的数据,深入分析了我国GDP与M2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我国M2的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都处于下降趋势;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不断弱化,我国靠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会越来越弱;在关注GDP的情况下,虽不能找出最优的M2的供给量,但却能识别M2的供给是否不足,即能找出"GDP产出第二阶段"的开始点;产出的货币弹性概念综合了边际值与平均值,亦可参照我国产出的货币弹性来观测M2的供给是否合理,从而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金赟 《证券导刊》2014,(31):16-17
从我国的情况看,M2领先GDP约两个季度,使得货币政策的定向宽松在二季度GDP增速中的效果并不明显,三季度GDP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考虑到货币面到经济面传导的滞后期,二季度货币面好转将为四季度经济的回暖奠定基础,为四季度GDP增速的回升增加动力。  相似文献   

11.
M2/GDP指标近年来节节攀升引发了各界对我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激烈讨论。本文在指出指标M2/GDP缺陷的基础上,采用△M2/△GDP指标,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货币供给M2的增速与我国物价指数CPI涨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两者处于比较适度的平衡增长状态,并未出现明显的货币超发迹象;脉冲响应测试显示,近年来我国物价涨幅对货币供给的冲击呈现出敏感性逐年提高的现象,给通过货币供给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M2/GDP指标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M2/GDP指标的国际比较发现:第一,M2/GDP并非判断一国是否“货币超发”的准确指标.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推进、金融结构的变迁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都是影响M2/GDP指标的因素.第二,中央银行无法很好地控制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从而无法很好地控制最终的货币供应量;同时,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脱媒,也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第三,有关我国M2增速合理区间的经验公式已逐渐失效,需要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3.
陶雪怡 《金卡工程》2009,13(5):207-208
货币经济化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反映了一国金融深化的程度,通常用M2/GDP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在这一比值上却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为分析金融体系的这一特殊现象,本文从货币供求的角度展开分析了中国M2/GDP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资源资本化推动下的中国货币化进程(1978—200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资源资本化为实践逻辑的基本框架,重新解读高货币化率背后的内生货币供给现象得出:资源资本化是货币化进程的强大内驱力,在渐进改革的市场化进程中,政府持续不断地将各类要素和其他资源推向市场,使得各类资源持续不断被资本化,由此带来大量的实质性货币需求,从而拉动了较强的货币供给。伴随着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等资源和要素市场的加速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持续加深,中国的资源资本化进程还在加速。由此,中国的经济高货币化进程还将持续一段时期.直至资源资本化推动的M2增速低于GDP增速为止。  相似文献   

15.
从总需求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高M2/GDP比率的原因,结果发现:导致中国高M2/GDP比率的原因是中国的高投资和高净出口,而问题的根源又在于中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要解决中国M2/GDP比率的问题,关键并不在于紧缩货币供给量,而在于真正改变中国现行的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的消费需求来推动,同时真正进行市场化(特别是要素的市场化及投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经济开启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监管层提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M2)应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这意味着,M2/GDP需要逐步稳定;然而M2/GDP上升却是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的一个现象,本文通过构建带有货币发行机制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从资本积累引发资本产出比上升,同时资本作为抵押物不断创造信用货币的角度,解释了经济体伴随资本积累引起的长期M2/GDP上升的问题.结果显示,即使金融杠杆不变,资本产出比的上升也会推高M2/GDP,但会逐步趋向于均衡.本文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发现,技术进步率、资本产出弹性、主观贴现率、跨期替代弹性与折旧率,均会影响M2/GDP,并用15国35年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这些参数的影响.本文最后提出建议:通过提升技术进步率、劳动力增速和消费率来控制M2/GDP的上升,同时要避免M2/GDP的大幅下滑.  相似文献   

17.
M2/GDP即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金融专家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程度的一个指标.M2/GDP(其倒数即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关于国民收入的流通速度)所反映的是货币需求,M2/GDP上升意味着货币需求上升,货币需求对于国民收入的弹性上升;M2/GDP下降,意味着货币需求下降,货币需求对于国民收入的弹性下降.  相似文献   

18.
全球M2/GDP水平和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 1971 年作为信用货币制度确立的重要时点,对全球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M2/GDP水平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M2/GDP>1 不只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世界平均M2/GDP持续上升.截至目前,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M2/GDP呈现完整的"倒U"型,反而有更多的国家出现M2>GDP的现象,且差距会增大,即呈现喇叭口趋势.本文重点探讨了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在规律:货币数量无限增长与实体经济运行所需货币量相对减少,这是货币数量的绝对增长超越经济规模的根本原因.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在规律必然导致数额庞大的货币资产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成为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而现行的各国央行调控货币供求关系的工具最终会加速货币的繁衍,通胀和滞胀己成为经济运行中的常见现象,经济危机的形态也由生产过剩的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基于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在规律,我们对在不改变信用货币制度前提下任何试图取代美元的国际货币新体系的努力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1985—2014年度GDP与M2的数据,深入分析了我国GDP与M2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我国M2的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都处于下降趋势;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不断弱化,我国靠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会越来越弱;在关注GDP的情况下,虽不能找出最优的M2的供给量,但却能识别M2的供给是否不足,即能找出“GDP产出第二阶段”的开始点;产出的货币弹性概念综合了边际值与平均值,亦可参照我国产出的货币弹性来观测M2的供给是否合理,从而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1992年至2010年的M2与GDP、CPI的长期趋势分析,发现货币在我国既对价格产生影响,同时又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货币兼具中性和非中性的特征。通过最优联动模型,得出M2与GDP、M2与CPI之间的变动关系,发现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对物价影响。因此,应该正视我国货币供给的强内生性特征,加强对汇率、利率价格型工具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