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统筹、科学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城乡统筹、科学规划。一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目前,新乡市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日渐具备,总体上看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崔建红 《新疆金融》2006,(11):59-6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内需,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防止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缺位;如何构建新农村建设中适合的金融形式,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基本的要素支持,是当前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今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启动年,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中,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充分表明了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3.
在“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提出以后,“以工哺农”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很多地方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实践。认识是实践的前提,正确认识和理解“以工哺农”对搞好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扶持和引导。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笔认为,财政部门应以统筹城乡发展、“两个反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指导,不断创新财政支持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着力构建“四大体系”。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统一部署,农总行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定位,就是“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在县域经济中发挥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定位得到了中央决策层的认可,已经贯穿到我们各项工作之中。最近,我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号召,“三农”问题已经提升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战略高度。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如何通过有效的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金融部门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构建新金融体系服务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新农村建设战略启动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将会迎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作为一家源自农村、连接城乡、长期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大型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次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往,其阶段特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其最终目标是改变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鉴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新农村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基层央行身处城乡结合部,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前沿,必须适时调整工作重心,研究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影响,努力推动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如何充分认识并加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采取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财税政策及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对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这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基层农行发展的良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大力支持“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发展.是时代赋予农业银行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如何使金融成为持续推动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充分显示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着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不仅是要有效发挥金融动员社会资金的“第一推动力”作用,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使金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动力”,引导和积聚社会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向农业和农村。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中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这也是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丰富,任务复杂,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鉴于此,本期推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专题,就新农村建设中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及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职能等方面问题展开探讨,全面关注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造福亿万农村群众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平稳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各金融机构应尽的责任,同时新农村建设为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新农村建设将有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业务发展基础;新农村建设将大力推动农田水利、公路交通、供电设施等基础建设,为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4.
中央再次“画圈”,川渝新特区“出世”-是继浦东、滨海新区后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侧重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将是川渝新特区的新特点。成为新特区意味着未来许多具有高含金量的政策扶持。浦东和滨海的发展给出了很好的启示,川渝新战机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农民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日益迫切,中部欠发达地区资金缺乏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提出及付诸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三农”政策由长期实行“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转变。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应该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则是政府这种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农村小产权房在一些地方“蓬勃发展”,屡禁不止,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是重庆市进行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城乡结合部、农村集镇、交通要道集散地,“小产权房”问题更是热点话题。然而其税收征管一直是一个盲点,本文试从营业税角度进行分析农村小产权房处置的有关涉税问题。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缓解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辖区建设新农村“五种困难”的分析,揭示出建立支农长效机制,多方联动,才能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9.
发展小城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兴化戴南镇是全国重点镇、村镇建设先进镇、现代化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江苏省百家名镇、文明乡镇、新型示范小城镇,该镇连续八年位居泰州市经济工作“十强乡镇”之首,市(区)学昆山,乡(镇)学戴南、张郭,村学华西——戴南镇已成为江苏省模范带头乡镇。本文通过对兴化“戴南现象”的专题调查,从不同侧面,思考和透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金融支撑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镇,在城乡建设中逐步形成了新兴农村金融市场。本文通过对在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大背景下新兴农村金融市场个人金融业务需求及其特征的分析认为,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以下简称“苏州工行”)应抓住机遇,研究落实新兴农村金融市场个人业务的发展策略,确定苏州工行在新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运作方式,使之适应新农村市场的环境和竞争,以新的策略开拓新农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