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与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政策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当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与科技人才政策调整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针对我国人才流失与人才闲置浪费的现状,强调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政策必须配合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作适时调整的思路。这一思路是以科技开发为先导,将实现科技创新同实现就业与再就业的有机结合为取向,最终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的人才强国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3.
4.
2008年,我国经济过热和趋冷的风险并存,但经济基本面依然看好。我国政府将遵循“控制总量、稳定物价、调整结构、促进平衡”的思路,继续深化改革,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6.
7.
苏斌 《新疆财经》2005,(3):54-57,50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在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时,要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要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那么,什么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目前要选择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应选择怎样的政策工具组合?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9.
《广西经济》2007,(3):62-63
中国的贸易顺差去年达到创纪录的1775亿美元,但毫无疑问,推动进出口平衡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政策取向,它在微观上正在改变企业行为。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我国自1989年以后实行的是人民币长期低估政策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它反映了两国经济活动中一般等价物的比价关系.一般意义上的汇率如我国执行的外汇牌价只是两种货币间名义上的相对价格,即名义汇率.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两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尤其是具不同通货膨胀水平时,在名义汇率不变的条件下,以两种货币分别计算的产品生产成本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两种贸易比价的实质性变化.因此,在讨论一国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时,我们一般引用实际汇率这个概念,即实际汇率=名义汇率×相对通胀率.  相似文献   

11.
1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其若干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瑞 《山东经济》2008,24(4):18-21
2008年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调整期,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此次中国通货膨胀面临着以前从未有过的局面:这种通货膨胀是混合型的,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国际输入三种情况均有,而解决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化解整个通货膨胀的预期。目前值得考虑的政策取向有以下几点:1.保持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2.保持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3.继续保持对市场的监管力度。4.全面调整对美经贸关系。以上政策取向都是从短期考虑的,从长期看还需要采取其他一些制度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叔宁 《特区经济》2009,(11):207-208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对近两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梳理,指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态势。社会生产力水平较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日趋活跃,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不断改善。不过,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流动性过剩矛盾突出、信贷投资增长较快、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问题尚未根本缓解的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速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加大,食品、房地产等领域价格大幅上涨等,应认真研究和对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7.
关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政策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它同时也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经济事务中的有意识的干预,所以说,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为能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20.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琢  肖晓光 《特区经济》1999,(10):14-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