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把建立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作为重要目标,强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对外开放的新优势。这一新提法,既是对35年来我国开放型经济经验探索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新部署、新要求,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一、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区域经济合作正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
开放型经济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制度性开放条件,在衔接国内外市场、畅通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对接国内外制度规则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能够起到引领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功能。根据开放特征,本文将开放型经济地区划分为综合开放型、贸易开放型、要素开放型、口岸开放型四个类型,分门别类研判开放型经济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更好促进开放型经济地区引领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推动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其必然选择。文章通过透视西部开放型经济的现状,强化其开发开放的区位意识,全面解析制约西部开放型经济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引入提升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先进理念,优化国家支持西部开发开放的政策,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从培育西部开放型经济的特色产业入手,实现国内与国际经济的链条式对接,最终促进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SWOT分析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表明河南省具有明显的区位、资源及人力成本优势,同时中原崛起的战略实施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为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但河南省对外贸易和FDI结构失衡,方式单一,此外,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摩擦及壁垒繁多,为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  相似文献   

5.
桂、滇区位优势竞争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位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区位优势作了更为广义的理解,并从区位的经济地理优势和制度优势对广西、云南两地的区位优势进行了比较,认为两地应通过区位的制度优势与创新体系优势来整合区位优势,带动整体区位优势系统演化,实现区位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梁予昉 《经济师》2023,(9):138-139
河南省许昌市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开放合作优势明显,具备了共同富裕的条件。在此背景下,应以区域发展规划为指导,通过汇聚一流创新要素,积极推动城乡产业协调,持续发展县域经济,打造开放型经济,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统筹推动城乡服务体系建设,进而实现许昌市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朱森林省长在研讨会上作的题为《增创新优势加速现代化》的重要讲话中,着重讲了三点意见。一、建立新优势是广东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二、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对广东如何增创新优势,朱省长从加快改革步伐,增创体制方面新优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创广东区位新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创广东产业新优势几方面作了阐述。三、积极行动,把建立广东发展新优势的研讨和实践不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正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是资源型经济、高技术经济、开放型经济、综合性经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全世界所达成的共识。广西的海洋经济跟全国其他临海区域相比而言,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所以,深入探讨如何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十分必要。一、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一)广西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海洋资源。广西南邻北部湾,背靠大西南,是中国唯一临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西部唯一沿海的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  相似文献   

9.
漳平市经济发展优势甚多,譬如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景观优势等等,这些都是漳平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其发展潜力难以限量。但在诸多优势中,我以为,突出的是其“枢纽”作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1.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客观情况制定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要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着这一原则,东部地区在继续发挥区位优势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推进制度与技术双重创新,特别是要发挥原始性科技创新的优势,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地区产业结构。中部地区要利用我国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的优势,以及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较为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优势,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特色鲜明的优势,建立全方位的能源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兴起,借助于相邻行政区域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人才优势,出现了一批城市新区、城市经济区等经济集合体,带动了其所在的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框架下存在的自然资源、区位、土地利用效益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对城市用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权重的确定进行研究,为分析区域经济体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启  胡炜 《时代经贸》2007,5(12):130-131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丰富的矿产品,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将努力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型城市体系,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体系,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李启  胡炜 《时代经贸》2007,5(12X):130-131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丰富的矿产品,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将努力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型城市体系,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地区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体系,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加入WTO,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培育区域核心竞争优势,进行制度创新,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陈杰  曹聪 《发展研究》2002,(6):43-44
延平区地处福建山海结合部,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的趋势,延平区着眼于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从区位特征、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特色、功能布局等方面入手,紧紧围绕“发展发展再发展,落实落实再落实”的指导思想,坚持“求实创新,跳高一步,走在全市前列”的工作原则,大力发展开放型区域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16.
曾钫 《经济地理》2008,28(2):271-275
边境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的优势表现,是自己区域所特有的,它在短时期内是不能被其他区域超越、模仿、学习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区位因素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最不易重复,最具特色的竞争力,每个城市都应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能以其区域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文章以延边为例,重点分析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享有的自然资源、经济区位和政治区位,认为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开发、组织、利用,才能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现实优势。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产业集聚,对于欠发达区域培育产业集群,对于缩小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经济区位理论,产业集聚是区域的区位条件与企业的区位因子藕合作用产生区位效应的结果,我国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包括生产成本效应、衍生或孵化效应、交易成本效应、诱导效应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与此相对应,产业集聚区域在资源禀赋、历史积淀、制度环境和交易条件等方面必然具备某种或某几种优势。从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出发,欠发达区域培育产业集群关键在于确定集群区位和创造适宜的区位条件。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条件与机遇 湖北省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突出的科教优势等,并为大家所熟知.从商务部门的角度看,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都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并且是在发展中变化的.  相似文献   

19.
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应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前者是客观基础,后者是发展方向。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经济的发展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建立其竞争优势。对河北省的资源禀赋及区位比较优势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找出差距,培育集群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处于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理应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云南省却仅利用资源优势处于自发经济阶段,并没有利用好区位优势提升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具有三大区位优势的云南省应该对传统的战略选择进行思考,重新制定出基于区位条件下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