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金融业竞争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的可行模式.文章从金融竞争制度变迁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中国现实的约束条件下,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竞争力的一种现实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2.
从改革和开放的关系来看,金融改革与金融开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是封闭的,金融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外资很难进入。我们推行市场化金融改革,为外资参与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外资对中国金融业  相似文献   

3.
从改革和开放的关系来看,金融改革与金融开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是封闭的,金融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外资很难进入。我们推行市场化金融改革,为外资参与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外资对中国金融业的参与促进了竞争,强化了市场约束,促使中国金融业接受国际上通行规则,为改革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4.
面对加入WTO的形势,我国的金融业必须加快和深化金融改革,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紧跟现代国际金融发展的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和金融开放条件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健全现代金融制度.适应现代金融发展和提高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改革我国现代金融教育体系,加强现代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培养,保证我国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雷莹 《现代商业》2007,(35):28-29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全球化在逐渐深化.实体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金融业为其提供服务,因此金融全球化也在迅速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金融发展中所展现的两个重大趋势.本文主要从金融自由化的方面来讨论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进程,因为金融创新对于中国的金融开放来说尚为时过早,现在重要的是要跟上国际的水平,从金融自由化中加强国际交流,提高本国金融市场水平.通过对他国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各种收益和风险代价的分析,积极借鉴外国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中国金融开放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国加入WTO以来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当代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渐渐突显.本文通过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管理的现状分析来谈谈其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我国金融管理部门正努力消除因金融管制造成的"金融压抑",并通过制度调整扩大金融开放.在此背景下改革和调整金融制度,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8.
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问题是国际金融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话题对于中国而言已不新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实现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是迟早的事情。为此,本文从开放前后两个视角进行动态的分析:不仅应该考虑到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中国完全开放资本与金融账户是比较合适的,而且还要考虑到该账户开放之后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开放本身对开放的前提条件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通过二十多年的金融改革,我国金融产业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都取得长足发展,但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金融创新相对落后.提高金融产业竞争力是确保金融产业安全的重要举措.文章提出,金融业最终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关注自身的发展.首先,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又要使金融监管合理、合法、适度、有效,切实防止过度投机.其次,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大力发展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虚拟经济.第三,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第四,要尽快提高信息化水平,尤其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第五.要注重引进能够在市场、技术、管理上对企业有所帮助的战略投资者.  相似文献   

10.
浅论加入WTO以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国际金融资本进入我国的频率将加快,国有金融机构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将被打破,国际金融业对我国金融业的渗透及影响也将愈加深刻。中国金融业不可避免地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冲击。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国金融业惟有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加快体制改革,改进金融调控手段,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才能趋利避害,全面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