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学习与借鉴美欧发达国家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银行业机构金融信息化工作很有必要。本文对我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作用及美、欧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特点、趋势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我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建议。一、我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作用(一)现状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下简称《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已于2003年12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于2004年2月1日起实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是我国第一部银行业监管的专门法律,旨在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我国银行业监管的目标、原则,确定银行业监管机构的法定地位和职责,加强和完善监管手段,规范监管程序和监管行为,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颁布和实施,为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  相似文献   

3.
一、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1.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向国际标准靠拢.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必然要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统一规则,接受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要求我国银行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如银行的多业经营、分业管理等,增加了我国银行业深化改革的紧迫性.这将促进我国银行业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并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更好地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这既有利于规范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减少无序竞争,又有助于形成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4.
世界金融危机以后,涉及银行业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银行业税收制度也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的基本情况,然后介绍了银行业及与银行业务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进一步介绍了国外对银行业的税收,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和政策的思考。本文作者认为,我国银行业的情况要比欧美国家好得多,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的设想:一是我国银行业税收改革的长远发展方向可考虑在银行业取消营业税,全面实施增值税。二是应该继续允许银行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提取足够的坏账准备金,降低银行业的金融风险。三是近期内,我国尚没有研究开征银行税的客观基础和主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     
《金融博览》2008,(8):13-13
上半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分布;上半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分布;上半年保险资金投向比例;2008年1-5月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银行业海外扩张的动因分析 1.海外扩张的理论解释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银行业进行海外扩张、谋求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期间积累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就目前对我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行为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可供解释:  相似文献   

7.
高兴  凌晨 《南方金融》2007,(5):70-70
一、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1、与国际知名大银行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盈利能力。2005年我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利润率低于全球1000家大  相似文献   

8.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金融创新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却反映出国际银行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一些严重问题,为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提供了一些启示。本文对国际银行业近年来的金融创新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并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十年之前,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为23.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十年之后,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到140万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左右。"一升一降",数字及其背后反映的银行业资产与服务质量的巨大变化令人咋舌。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巨变?"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是银行业稳健发展的不竭动力。银监会的十年,是以新思路、新举措推动银行业改革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十年。银监会一成立,就坚持‘抓两头、  相似文献   

10.
我国银行业的税负状况及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对我国银行业与国内服务业、国外银行业、国内外资银行以及国内银行业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我国银行业税负问题,提出改革我国银行业税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爽 《新金融》1994,(9):15-16
(一)关于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模式的选择问题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究竟采用何种模式,理论界不无争议。目前,有些学者主要倾向于采用严格分离模式,所持的理由是:(1)世界各国在银行业与证券业关系处理上的失当而导致危机产生的教训是深刻的,应引以为鉴;(2)银行业过度参予证券业而给证券的发展带来障碍;(3)目前我国金融业尚不发达,证券市场中的投机行为盛行,透支及非法从事信用交易现象严重,其中重要原因是银行业、证券业的信用扩张行为。 上述观点对各国两业适当分离的发展趋势缺乏分析,与我国银行业综合性经营的方向也有矛盾,同时对我国前阶段金融秩序混乱的原因也未作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的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应采取适当分离的模式。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已于2004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金融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何贯彻落实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我们银行员工当前应当认真学习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十年之前,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为23.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十年之后,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到140万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左右。“一升一降”,数字及其背后反映的银行业资产与服务质量的巨大变化令人咋舌。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巨变?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于 2 0 0 3年 1 2月 2 7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今年 2月 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法的颁布实施 ,是我国金融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 ,它的颁布有利于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专业化水平 ;有利于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 ,切实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利益 ;有利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审慎经营 ,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因此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下简称《银监法》)是监管工作的根本大法 ,必须不折…  相似文献   

15.
银行业是金融的核心,而金融又是国家经济的核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改革历程,分析改革的特征和经验,对我国银行业今后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概述了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历程,对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银行业是金融的核心,而金融又是国家经济的核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改革历程,分析改革的特征和经验,对我国银行业今后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概述了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历程,对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王伟  李海平 《上海金融》2012,(3):66-69,118
本文以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为研究视角,梳理回顾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历史,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在机理,研究了在构建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中中央银行的角色,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红坤 《涉外税务》2007,224(2):15-18
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内资银行业普遍面临着与外资银行间开展激烈竞争,以及资本充足率不足两大问题。本文分析认为,我国银行业税负与国外银行业比较相对偏重,内资银行业税负与外资银行业相比也较重。因此,减轻税负,完善金融税制是提高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贾锐 《甘肃金融》2004,(3):32-33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下简称<银行业监管法>)于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从2004年2月1日起实施.<银行业监管法>是我国金融立法史上第一部金融监管的专门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必将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的监管制度,规范监管行为,增强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对促进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事业的发展、保证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培红 《理财》2003,(9):41-42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而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与外资银行存在明显差距。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银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新的一轮金融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核心,而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国有银行又占据着主导地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70%。可见,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新一轮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一、国有商业银行的缺陷十分突出1.产权结构的制度性缺陷显著。清晰的企业产权结构要求明确界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建立一套行之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