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以我国2002—2012年间上市的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基于金融创新中介作用的视角,研究了董事会异质性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年龄和教育背景异质性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董事会性别、年龄、任期、教育背景异质性与金融创新显著正相关,金融创新部分中介了董事会年龄和教育背景异质性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丰富董事会异质性对财务绩效影响的经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为商业银行通过优化董事会成员配置提高金融创新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重塑了银行业竞争格局,也给商业银行净息差管理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3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净息差;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即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但降低了其他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的重要传导渠道。本文研究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提高净息差管理水平提供经验证据和现实指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996—2005年间美国43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的特征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商业银行董事会的规模略大于非金融性企业的这一指标,且外部董事的比例较高;董事会规模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曲线关系,但外部董事的比例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次级委员会的数量、外部董事拥有的董事席位数均与银行绩效显著负相关;董事会会议频率对当年度银行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但与前一会计年度的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董事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而总经理任职年限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本文以2009—2018年互联网金融对中国30家典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倒U形分布,即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通过抢占市场份额,加剧了行业竞争,抢占了商业银行利润,进而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成本;但随着商业银行对互联网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合、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以及风险管控水平的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成本下降。(2)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对风险承担反应具有异质性:在宏观层面,大型国有银行拥有庞大的资产规模和政策保障,对其冲击反应较为滞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缺乏上述优势,对其冲击反映较为敏感,但股份制银行后期风险承担显著下降;农村商业银行因主要服务于乡村建设,受其影响较为有限。在微观层面,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与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较低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较高的小规模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曾力  朱民武 《南方金融》2015,(4):90-94,72
本文以我国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02-2013年的经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考察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抵消了金融脱媒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形成了“脱媒校正效应”。据此,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应当深入实施业务转型与多元化战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积极应对金融脱媒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其传统业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选取2013—2020年中国118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其中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探索数字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进一步检验发现,随着数字金融发展,短期内银行间不仅竞争程度更加激烈,而且银行主营业务成本也会增加,导致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绩效降低。分样本讨论后,数字金融发展对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会产生正向影响,且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存在异质性。文章研究有助于传统商业银行研究数字金融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并实施积极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构建了外部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视角的数字化转型动力机制模型。基于131家商业银行2011—2020年的年报数据,本文创建了商业银行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指数,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说。本文研究发现:外部金融科技发展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水平,存在商业银行利用外部金融科技发展成果降低经营可变成本,从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中介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外部金融科技发展对盈利能力较弱的商业银行边际影响更大;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外部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本文建议完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引导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推进数字化转型,同时前瞻性地做好商业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学者已对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进行了诸多理论研究。本文基于相关理论研究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析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的指标选择方法,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稳定性指标,结合中国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数据构建VAR模型,并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冲击较为明显,因而商业银行可通过改革创新应对其冲击;在长期,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稳定性影响不显著,说明互联网金融并不会取代传统商业银行;同时,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即中国银行业长期的稳定发展是促使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因素之一。这为监管部门制定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倡与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有效手段,而发展绿色信贷能否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带来增长也一直广受关注。本文首先选择36家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运用DID模型对实施绿色信贷政策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验证;其次选用有效披露的16家商业银行,从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方面构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指标,并构建面板模型验证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异质性影响和环境声誉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绿色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是有效的;(2)绿色信贷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倒U”型的关系,且在不同类型银行间存在异质性;(3)环境声誉在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中具有21.68%的中介效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区分商业银行外部与内部的金融科技,基于存、贷、汇业务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的影响渠道,探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如何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并以2011—2020年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异质性分析表明,商业银行规模对于金融科技影响其风险承担的效果具有调节效应,银行规模越大,则金融科技的风险缓释效果越明显;另外,商业银行类型、股权结构同样可以产生异质性影响。进一步在相关机制探讨中,对资产端与中间业务端的影响渠道进行了检验。最后,基于现实背景和研究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