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政策协同视角,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与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法实证考察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减贫效应发挥的财政政策协同效应。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有利于减贫,但部分贫困县域的减贫效应并不显著;非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减贫效应明显高于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财政政策显著抑制了农村金融减贫效应的发挥,且贫困程度越深的县域,抑制作用越大,即两者尚未形成有效协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个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对本地区减贫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也能够显著降低其关联地区的贫困率,即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关联地区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偏误修正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深入考察数字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发现短期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从长期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减贫的直接影响仍然显著,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让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的低收入人口,但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具有更好的相对贫困减缓作用,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我国传统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并进一步探讨地区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减缓相对贫困,其减贫效应大于传统普惠金融;传统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相对贫困程度下降。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推动相对贫困减缓。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在提升传统普惠金融供给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根据实地情况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的收入分配效应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金融市场进入成本以及穷人初始财富不足的限制,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往往会表现出门槛特征。本文利用1997—2012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对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金融发展减缓贫困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只有当经济发展水平越过相应的门槛、穷人达到一定的资本积累后,金融发展才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这也进一步说明,只有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金融发展与减贫关系的理论研究入手,利用1990—2010年数据,以新疆农村为例进行农村金融发展与减贫之间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分析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少的长、短期影响和Granger因果关系等,目的是考察新疆农村金融发展能否对改善贫困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新疆金融反贫困的实践及政策效应进行实证评价,从金融视角下为政府及市场减少贫困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5—2017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和贫困程度都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从全国层面来看,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从区域层面来看,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存在异质性,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门槛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减缓贫困还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越过某一门槛时,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为深入推进金融普惠和贫困减缓提供了新思路。数字普惠金融借助金融科技优势可突破传统金融扶贫的现实难点,在促进城乡金融资源均衡配置基础上,有效破解金融扶贫的双重目标矛盾,将更多贫弱群体纳入精准画像目标,有效提升贫困及偏远地区的金融可获得性。金融扶贫长效机制的形成必须与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相联结,运用数字技术将普惠金融资源有效嵌入地方特色产业链条,进而构建基于市场化机制的数字产业链金融减贫模式,促使参与金融扶贫的主体从分散单体向链式团体转变,从而提升金融扶贫风险的可控性。为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模式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贫优势,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要加强贫困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贫困地区数字金融服务环境,强化贫困户的数字金融能力建设,夯实数字普惠金融扶贫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文章基于县域微观角度梳理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作用机理,结合扶贫实际情况,构建2005~2016年福建省相关贫困县的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与贫困减缓之间呈现线性关系,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和财政支出与贫困减缓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城镇化率与贫困减缓之间则存在负相关关系。由此,文章结合福建省金融扶贫实际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对减缓贫困的作用备受学界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减缓贫困的理论和实证文献。理论研究发现,服务贫困人群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减缓贫困,普惠金融通过影响消费和收入实现减贫。实证研究则证实了普惠金融发展是减缓贫困的有效途径,其主要路径有三条:缓解贫困人群的信贷约束,提高贫困人群的收入水平;提升经济增长水平,发挥经济增长对贫困人群的溢出效应;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促使贫困人群更好地利用金融服务。已有文献表明,普惠金融发展减缓贫困面临着政策环境有待优化、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部分金融机构存在目标偏离等诸多问题,并从强化金融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加大政府扶持、借助技术优势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普惠金融减贫的微观机制、影响因素、配套条件。  相似文献   

10.
普惠金融对破解贫困居民融资约束、增加资金供给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的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然后选取2000—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普惠金融能够直接减缓农村贫困;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减缓存在产业结构变迁的中介效应,且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减缓农村贫困的效应要高于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农村减贫的效应.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要推动聚焦农村相对贫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探索产融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变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2011,48(3):19052A-19052C
  相似文献   

12.
13.
The mea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verty are examined usingthree indicators of standard of living in the North Indian villageof Palanpur. The first is intended as a measure of "apparentprosperity" based on the personal assessments of investigatorsafter intensive field work in the village over the full agriculturalyear 1983–84. The other two are income in 1983–84,and a measure of permanent income obtained by averaging incomesfrom four surveys conducted over a twenty-six-year interval.A comparison of these three indicators shows that income measuredin any one year may give a misleading impression of the incidenceof poverty. The risk of poverty for households is calculated.Vulnerability is high among low-caste households and those which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al labor. Categories, however, arenot homogeneous; for example, whereas the landless and widowsare more likely to be poor, some of such households are quitewell off. It is argued that poverty in a good agricultural yearis a better indicator of sustained poverty than poverty in abad year. Occupational mobility out of agricultural labor islow, and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are largely accountedfor by demographic processes such as household splits.  相似文献   

14.
贫困线是测量贫困人口、监测贫困范围及其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基础。我国政府在1986年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首次建立了农村贫困线制度。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1985-2012年扶贫线,及其收入替代率和消费替代率,并运用世界银行开发的POVCAL软件,以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0%作为贫困线测算我国2005-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规模。经过分析,认为我国1985-2007年的扶贫线仅仅是维持生存需求的绝对贫困线,2011年新扶贫标准体现了我国扶贫理念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并认为把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0%作为我国当前的贫困线是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普惠制金融理论的述评及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良谋  黄革  向志容 《海南金融》2008,(1):21-25,29
在贫困地区,鉴于小农经济明显的生存特征和贫困农户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以高利率、有限的小额信用贷款只能维持农村经济简单的生产再循环,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本文认为,一个完善的普惠制金融体系框架应该是集法律体系、服务组织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三位一体的。只有在这样一种普惠制金融体系下,金融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政策体系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江西是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任务重;江西也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生态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江西省农信联社带领全省农商银行积极担当金融精准扶贫责任,践行普惠金融理念,聚焦产业扶贫这个关键,着力完善工作机制、优化金融供给、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信贷通"扶贫模式,推动地方产业特色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努力打  相似文献   

17.
18.
怎样扶贫     
越石 《国际融资》2002,(10):27-27
我们知道:加入世贸的原则就是要消除或者是削减关税水平,拆除市场壁垒.入世以后,关税降低,市场开放,很多企业都会面临挑战,工人们就需要重新寻找工作,由于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会被劳动力市场所抛弃,因此他们就会变成城市新的贫民,如何面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