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程序化交易及高频交易的监管是近年来境内外期货市场的热点.欧洲对于程序化及高频交易的监管走在全球的前列,其中,德国是全球首个实施《高频交易法》的国家.为了积极有序地防范和应对风险,本文着重研究了欧盟高频交易以及程序化交易在法规和技术层面的监管措施,并分析了其实际监管效果、案例以及最新的监管趋势.对于欧洲期货市场高频交易监... 相似文献
2.
高频交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及监管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频交易在欧美发达证券市场已经非常活跃,并促进了市场的有效性,但对其仍然褒贬不一。高频交易固然存在一些风险,但是市场的需求推动其不断获得交易商的青睐。虽然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状况限制了高频交易的发展,但是,未来的市场竞争必然要求监管部门改革证券市场交易制度,放开对高频交易的管制。因此,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制定监管的法律标准,引导高频交易对证券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程序化交易在我国证券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改善市场流动性、提高定价效率的同时,程序化交易也显露出加剧市场波动、有违交易公平性等负面影响。建立“穿透”程序化交易结构、获取真实交易信息的监管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虽然在现行证券市场交易规则和证券监管实务中,都有穿透式监管理念的体现和运用,但穿透式监管在证券法律体系中还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概念。为了在法治轨道上推行程序化交易的穿透式监管,有必要建构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框架,落实依法监管;注重“监管并重”,补齐程序化交易穿透式监管“服务功能”的缺失;推行多元合作规制,提升穿透式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高频交易是当前日益显著的证券交易方式,其各类策略的兴起不仅得益于自动化算法带来的速度优势,还与法律提供的特定市场基础结构密切相关。根据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的分析,高频交易从根本上影响了市场流动性供给与有效价格形成机制,造成了两方面重大监管挑战:一是高频交易者因市场异常波动而大量撤出可能放大市场的流动性危机,乃至形成系统性的市场崩盘风险;二是其算法模型的内在缺陷及其对专业知情交易者的利益损害,可能削弱长期的市场价格发现能力和资源分配效率。面对高频交易对市场质量的潜在负面影响,证券监管需要超越传统的披露范式,着重在证券市场基础结构层面予以回应。具体而言,监管者应当采取交易减速机制作为事后规制策略,确立高频交易者的做市义务与相应的报偿方案,以及保障投资者对市场数据的公平获取。 相似文献
5.
期货市场中程序化交易的应用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期货理财时代的到来,金融市场上的衍生产品种类繁多,相应的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放大。程序化交易作为防范风险,提高风险可控性的一个有效手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程序化交易是利用行情软件和电脑程序,借助市场技术指标,由预定程序计算出买卖点,根据电脑的信号进行买进和卖出的操作。程序化交易在期货市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程序化交易并不是万能的"印钞机",其主要交易程序还依赖人的交易思想,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本文对期货市场中程序化交易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针对国际上程序化交易事件,提出了对程序化交易的客观认识和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张元梓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21,(16):54-55
尽管关联方交易可以优化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市场协同能力;但是,关联方企业也可能存在不等价交易等问题,引发审计风险、税务稽查风险、高负债率风险等风险.本文在分析企业关联交易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企业关联交易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企业关联交易中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以期加... 相似文献
7.
程序化交易是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本文构建了基于凯特纳通道的程序化交易模型,并通过实证测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9.
高频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短短几年内占据了金融市场的巨大份额,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也有了较多的交易者进行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在为市场创造超常流动性并平滑证券价格的同时,也对市场交易秩序产生了消极影响.通过对美股“5·6闪电崩盘”过程的梳理,总结分析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措施,从技术层面提出了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包括:制定高频交易技术规范,健全有效的市场冷却机制,健全跨市场联动风险预警制度及风险控制预案. 相似文献
10.
11.
英美及亚太国家与地区融资融券业务监管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资融券是海外证券市场是一项成熟的交易制度.英同、美同、日本、澳大利亚、台湾等7个同家和地区均建立了融资融券交易监管体系.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发展程度、法律文化背景以及政府监管理念等因素存在差异,其融资融券交易的运行机制与监管体系也各具特色.当前,我国正积极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应借鉴境外国家和地区融资融券监管的成功经验,进行本土化设计,以完善融资融券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2.
尽管中国金融体系没有受到2008年金融海啸的重创,中国的金融市场也没有出现金融危机,但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仍然存在许多潜在风险。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的特征成熟市场不同,主要表现为其不成熟性、不开放性、政府对金融市场主导性。无论是国内的银行体系还是证券市场都是如此。但是,由于国内银行体系在金融体系中的绝对地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体系,表现为对国内银行体系过度使用及房地产泡沫吹大。因此,尽快地调整当前过度住房优惠信贷政策,是防止国内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关键。本文还对国内证券市场的风险及人民币升值的风险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内幕交易监管有效性的分析上,由于研究方法和目标的不同,研究的结果也出现了很多分歧。本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从内幕交易法律的实施和国际监管的角度入手,对内幕交易监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认为内幕交易监管是相对有效的。投资者信心、市场与法律的测度方法,以及投资者交易策略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内幕交易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内幕交易监管与监管困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对内幕交易的监管基本采取立法的形式,许多学者都探讨了实施内幕交易监管的有效性以及监管效率问题。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从内幕交易监管有效性的纵向比较分析,内幕交易监管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横向比较分析,内幕交易监管越严格,越有利于降低内幕交易程度。总体而言,内幕交易监管是必要与相对有效的。因交易者策略与量价甄别指标的主观性而产生了监管困境,降低了监管效率。但是监管总体上可以带给市场的效益高于成本,那么内幕交易监管的实施与不断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内幕交易规制涵盖于证券反欺诈体系之下,并通过交易计划规则为内部人士证券交易松绑.随着市场主体的逐利性挖掘与执法实践的深入,交易计划规则逐渐被内部人士通过巧妙信息披露、策略性修改和终止以及多样化操作等方法所滥用,成为隐蔽型内幕交易的合规倚靠.美国新法案旨在探求内部人士所持证券流动性与严格监管内幕交易行为之间的平衡点,但规则变革仍面临现实利益考验.在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浪潮下,我国《证券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应当从现有减持规定重置、界定标准划分、强制延迟期施加与严格信息披露等方向入手,完善预定交易计划规则,以使其为内幕交易规制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期权平价原理的内幕交易管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期权平价原理,股票、零息国债、欧式股票的买权与卖权等四类资产之间存在一种等价关系,因此每种资产都可由其他三个变量的投资组合来进行等价的表达。某些高管人员利用政府对分属于不同领域的投资组合的管制差异,以等价的期权投资组合替代股票交易从而进行变相内幕交易。中国证券监管部门有必要对管制制度安排进行优化,将衍生证券交易也纳入到内幕交易管制系统中来。 相似文献
17.
论产权交易市场的组织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入勤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24(6)
尽管没有一个西方发达国家拥有有形的产权交易市场,但实践证明,有形的产权交易市场适应中国产权交易的实际需要和发展,应当继续保持产权交易市场的有形性.这也是其组织制度的基本前提.统一化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应采用"中心交易所--分支机构"的统一模式;同时,产权交易市场应是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法人,其基本组织模式亦应采用会员制,实现政府主导下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8.
地方财政风险监控体系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财政风险监控体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方财政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财政风险监控的债务指标和综合指标的两层指标体系,建立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值L和地方财政风险综合值F两套监控标准.并通过对重庆市40个区县数据的计算结果,验证了L和F相关性,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杜晓芬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1):33-40
内幕交易定义侧重信息分布状态,知情交易定义侧重信息认知状态,在立法和监管层面,内幕交易包含知情交易的内涵。信息优势是内幕交易监管困境的根源所在,知情交易概率模型从是否拥有信息的两种不同交易行为模式出发.有助于判断潜在的内幕交易行为,根据选取时间段变量、事件变量和财务指标变量的不同,为内幕交易监管选取重点目标提供参考。在监管实务操作中。强化信息核心、改革收盘机制、主张模糊界定等是必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是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的重大举措,突破了《贷款通则》关于借款人“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的规定。本文试对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