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综合性的金融周期指数,对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金融周期、货币周期和信贷周期在经济周期中的不同影响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周期不仅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而且对经济周期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同时,与传统的货币周期和信贷周期相比,金融周期变化不仅成为货币周期、信贷周期、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关键驱动因素,而且成为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本文的实证分析结论不仅使得"金融-实体经济"内生关联的命题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也为后续同时关注金融和实体经济稳定的政策实践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波动有不同的反应。借助协整检验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发现企业贷款利率指数短期顺经济周期,长期逆经济周期;企业贷款利率指数短期逆调控周期,长期顺调控周期。其中,小型企业贷款利率受经济波动的短期影响最为显著,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弱,中型企业贷款利率指数随经济周期逆向波动的幅度较大。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变化的监测力度、用活支小再贷款、运用金融手段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以及提高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彭文生 《新金融》2015,(3):4-10
我们应该从金融周期而不是一般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待近期经济和市场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未来的走势。金融周期强调货币信用和房地产价格的相互作用,形成加速器影响,导致与一般经济周期不同的规律,其时间跨度可能超过经济周期的时间跨度,导致的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幅度也会较大。中国已经开始进入金融周期的下半场,大宗商品、房地产将大概率出现调整,经济增长率面临下行压力,在"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的政策组合下,只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利率将会下降。未来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将使实体经济较长时间疲弱,总体储蓄相对于实体投资增加,将提高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对资本市场有利,但提升金融资产估值最终仍需靠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结构改善来加以支撑。  相似文献   

4.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尝试在"金融——实体经济"内生性框架下重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努力渐成潮流和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内生性金融周期变量的宏观经济模型,为分析金融周期、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二是金融周期波动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三是包含金融稳定因素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在正常时期维护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双稳定",而且能在压力时期显著降低金融波动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冲击。  相似文献   

5.
朱太辉  黄海晶 《金融研究》2018,462(12):55-71
本文在国内外金融周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中国金融周期的实证方法。根据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制度特征和发展实践,选择广义信贷、广义信贷/GDP以及房地产价格作为金融周期的构建指标以及具体的代理指标,在实证方法上对识别周期的转折点法和带通滤波法的参数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提高了中国金融周期实证研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1998年一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的数据,对中国的金融周期进行了实证分析和交叉检验。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短周期与国家金融调控政策导向高度吻合,与经济短周期峰谷交错。金融中周期的持续时间和波动幅度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反映出中国主动的金融调控政策在调控经济周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降低了中国金融体系的中长期波动。  相似文献   

6.
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对我国货币对内、对外安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指出在未来经济潜在增速下降、货币增长减速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与隐患.劳动力增长率以及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双放缓”带来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与经济驱动力向消费的转换导致货币供给高增长基础改变,此轮经济周期累积的局部“过度负债”问题使经济、金融系统相对脆弱,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将通过下行周期中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对经济产生加倍收缩;经济再平衡过程中,货币错配导致开放经济下的金融加速器效应放大资本流出、汇率贬值的冲击.因此,在经济减速过程中,资产泡沫的调控政策与手段要渐进与审慎,货币政策需建立灵活的资产价格应对规则,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调控应回到市场化的轨道上,经济稳定、货币稳定、金融稳定三者需纳入统一的目标框架.  相似文献   

7.
金融冲击与经济波动的相关性:三个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系统对经济周期波动性的影响是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经济的周期波动性是否减缓等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就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性问题展开分析,分别从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利率走势和股票市场三个角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我国金融中介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波动性的影响不是平滑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而是扩大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利率变化与经济增长波动存在相互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的经济波动对利率是敏感的;股市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还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8.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有两种基本的模式,即金融直接调控模式和金融间接调控模式。我国在经济改革以前的30年中一直采用金融直接调控模式,这种模式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这样做虽然操作简便,见效快,时滞短,但容易出现'一挖就死一放就乱'的僵化局面。  相似文献   

9.
蒋万进 《中国金融》1997,(12):18-19
货币供应量增长回落适应目前的经济运行今年前三个季度的金融运行分析蒋万进今年前三个季度,金融运行的突出特点为:货币供应量增幅平稳回落,增长幅度适应经济增长所需;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明显下降;国家银行贷款基本正常,企业支付能力较强;央行基础货币增长平稳,...  相似文献   

10.
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培新 《上海金融》2008,78(6):38-43
货币政策一般认为,作为金融数量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排斥另一重要金融数量指标——信贷规模的作用。本研究试图利用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经济金融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比较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作为核心金融指标的适用性,发现:(1)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各自在不同意义上都是最稳定的,并且,各自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一样规则而稳定,没有证据表明何者更具优势;(2)在同时引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时,大大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解释能力;(3)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依存于信贷规模的变化,表明信贷规模在我国经济金融中占据一定地位。这些结论对于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有意义的,表明政策调控时,应同时关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这两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1978~2005年间金融发展的模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和它们之间的动态特性可以看到,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指标GDP的长期均衡关系支持中国金融发展的“供给导向型”模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不一致;财政支出增加的经济增长效应要弱于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相似文献   

12.
金融技术发展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与电子金融技术的发展,金融领域变革与创新的加速,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越来越不适宜,中央银行对于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度也越来越弱。本文通过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等金融变量本身的变化的分析,得出:中央银行可以将利率定为货 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重点,通过调节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以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目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在分析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原因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表外业务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理论分析结合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削弱了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中介的货币政策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货币乘数扩大货币供应量,从而导致政策调控效力下降。文章最后提出加强表外业务监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瑾璞 《中国金融》1999,(10):18-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建成了由中央银行调控和监管,国有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的金融体系;金融宏观调控从中国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成功地制定和实施适度从紧或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实力显著增强,到1998年底,金融总资产达15万亿元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达104498-5亿元人民币,分别是1978年的44倍和90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由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  相似文献   

15.
张青 《海南金融》2012,(12):26-29
本文从经济周期角度出发,利用我国1991—2010年间经济状态指数、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及实际利率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冲击对我国经济状态指数变化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观测变量,国内金融学课程的框架则围绕货币供应量的计量、货币供应量的形成机制、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这一逻辑主线搭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正在挑战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及有效性,也在悄然改变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垄断地位,同时也为金融学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时变格兰杰模型和具有区制转移特征的局部投影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周期之间的时变关联、因果次序以及政策互动视角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1)我国财政政策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变动会促使经济周期同向变动,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效调控经济周期;我国财政政策具有顺周期特征,但顺周期的程度在不断减弱,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的立场一直表现出逆周期特性,但对经济周期冲击和通货膨胀冲击的反应程度在不断减弱,这可能归咎于“金融稳定”“区间调控”或“量价转型”。(2)我国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周期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之间,且只有在经济新常态之后两者才呈现出明显的耦合关系。(3)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互动模式的主要功效是提升了各自稳增长的短期有效性,而中长期经济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由金融资产价格、金融规模和金融景气三个维度构成的金融周期指数,考量金融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加入自回归项,利用金融周期的自回归进行区制转换,刻画出金融周期的区制特征,选取最优Copula函数对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关联性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分为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中国金融周期分为扩张和收缩两种状态,且扩张和收缩两种状态都具有极高的稳定性;滞后2阶的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金融周期领先并引导经济周期,石油作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能源,金融周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样也将传导到石油的需求上。美、中、日三国是全球前三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状况、金融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却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实证研究探寻自1991年到2018年这3个国家的广义货币增长率、证券市场总市值增长率、银行贷款利率变化与石油消费量之间的关系,以金融周期的视角解释石油需求变化的特征,探寻美、日等国的能源发展经验,为优化中国的能源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将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变化同时纳入杠杆率模型,分别建立中国上市公司的衰退模型和扩张模型,结合企业融资约束,研究经济周期、金融周期的周期异步性对企业杠杆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发现:周期异步性对企业杠杆率的直接效应呈逆周期性特征,间接效应呈顺周期性;衰退期时,再融资企业杠杆率对周期性变动比融资受限企业更为敏感。研究对于监管当局综合经济周期、金融周期,制定、调整、完善企业债务融资政策,帮助企业深入理解债务融资环境,提升债务融资能力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