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利用25家上市银行2009~2020年的股票交易数据,采用?CoVaR模型,测度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流动性错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动性错配显著提高了银行系统性风险,该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流动性错配对不同所有制银行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当流动性错配程度提高时,非国有银行系统性风险随之上升,而国有银行没有显著变化。作用机制检验显示,流动性错配主要通过银行个体风险和关联度渠道,提升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本文研究结果为监管部门优化流动性监管、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提供经验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经济波动、不良贷款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全球经济变动及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波动的信贷周期及银行亲周期性的双重特征极易触发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本文以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的关系为切入点,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上述问题并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研究、评估经济波动对银行业的潜在影响、审慎使用信用风险模型、实施差别化的调控政策、推进银行战略转型等政策建议,以有效预防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3.
4.
强化对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G-SIIs和D-SIIs)的监管,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和保险行业)系统性风险,但必须明确,系统重要性机构虽然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潜在导因,却并非唯一导因,至少同样重要的还包括系统运行目标和运行规则的设计。此外,如果以我国保险业作为参照系统,研究其是否面临行业系统性风险及其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不能先假定这种风险是内源性的(endogenous),它也可能是外源性的(exogenous),更可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综合效应。因此,在强化对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D-SIIs)监管的同时,更要积极探索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基本规律,加强行业治理,明确行业风险的监管主体,建立与相关领域的监管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动态度量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运用双重ΔCoVaR模型分析框架量化其对单家银行风险的影响,以及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将总体溢出分解为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考量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传导途径。结果显示:一方面,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近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对银行业风险溢出显著,尤其是大规模债务违约和新冠疫情的爆发加剧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的间接溢出大于直接溢出,且高(低)系统重要性银行产生了更大的间接(直接)溢出,表明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由于与其他银行的业务联系密切,其贷款信用风险更易引发银行业内的连锁反应从而间接刺激风险爆发;低系统重要性银行因为依赖少数大型客户贷款,面临信用丢失时缺乏强劲的风险缓冲能力,更可能直接对银行业的稳定造成显著破坏。  相似文献   

6.
杨子强 《中国金融》1998,(8):27-27,32
必须正视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杨子强对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现状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已由改革前的单一银行制度发展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商业银行多种商业银行并存的商业银行体系。在商...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现有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系统回顾,主要包括基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析、经济部门债务风险度量以及银行间同业拆借网络分析等方法。本文对主流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系统性风险及其度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含义,即系统性风险是金融体系或多数重要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风险因素,且这些风险因素及其潜在影响是系统性风险度量的核心。据此,本文认为对系统性风险及其传导渠道的正确分析和准确评估,是及时采取宏观审慎政策以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问题的来源、系统性风险行为的识别、系统重要性机构的判定、系统重要性风险的计量和评估方法、国内系统重要性风险的研究等方面展开综述,并提出了今后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如何评估、防范与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学术性与政策性问题,而全面、系统与准确地度量金融系统性风险,则是评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逻辑起点。本文首先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关于金融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重点对各种度量方法的优劣势和有效性进行了详细评价;其次,全面梳理了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的现状,并指出我国相关研究的两大不足:缺乏针对中国具体国情的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国内外系统性风险的联动;最后,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性述评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宜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强化与完善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的理论基础,二是建立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有效性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0.
张伟锋 《时代金融》2014,(5X):60-61
本文运用ROC曲线分析银行业短期流动性风险的预警能力,选取外汇占款、年末效应、存贷比、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和货币净投放5个指标进行判别比较,发现外汇占款、年末效应、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具有比较好的预警效果,货币净投放指标与其作为一种预警指标,不如把对其的曲线分析看作是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  相似文献   

11.
从微观视角应对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金融运行中存在着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突出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着重从微观运行的角度剖析了流动性过剩可能产生的微观金融效应,并基于基层央行视角提出了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建立流动性风险的早期预警机制具有特殊的意义,为了及时监督和管理流动性风险,防止支付风险,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和特别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是银行"发起—分销"模式下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研究表明,对于单个银行而言,"发起—分销"模式并未起到控制和降低风险的作用,只是通过增加扣减比例的方式来对冲风险,而抵押贷款证券则面临未来价格可能更大幅度的下跌,风险仍潜藏在银行间市场;对于银行间市场而言,部分银行的流动性不足会抑制整个市场所提供的流动性,尤其是当抵押贷款证券的市场价格低于银行最初预期的平均收益水平时,那些经营稳健的银行也会受到金融传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银行业在宏观风险来临时出现的流动性不足和系统性风险,通过建立 DSGE-VAR 模型,考量银行业在宏观经济运行框架下的系统流动性风险,结果发现:银行同业借贷、其他证券资产和交易性负债业务的综合作用会使得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总体增大,银行如果想要降低存款提取率对其流动性的影响,就要在银行间市场停止拆出资金、出售政府证券及其他流动资产,并出售潜在的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从监管层面来讲,应当通过监管的引导效应将交易性负债进行转化,引导同业借贷和其他证券资产业务向平衡区域集中,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银行其他证券资产业务的规模.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经济下滑的基本原因是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是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对流动性过剩的估计有偏差.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政策应定位于平衡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财政应当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努力压减行政支出;货币应当稳定汇率,调整利息,以便引导和控制信贷规模,调整贷款结构.  相似文献   

16.
公允价值会计能否放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公允价值会计被认为是顺周期机制,放大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广受诟病。本文尝试从正向冲击和逆向冲击角度研究公允价值是否存在放大作用。研究发现两类冲击下系统性风险均存在;公允价值会计作用不对称,逆向冲击下放大了系统性风险,正向冲击下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逆向冲击的作用渠道时发现,市场流动性不足是放大作用的显著原因,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风险敞口和资本充足率对放大作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Liquidity Shortages and Banking Crises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e show in this article that bank failures can be contagious. Unlike earlier work where contagion stems from depositor panics or contractual links between banks, we argue that bank failures can shrink the common pool of liquidity, creating, or exacerbating aggregate liquidity shortages. This could lead to a contagion of failures and a total meltdown of the system. Given the costs of a meltdown, there is a possible role fo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Unfortunately, liquidity and solvency problems interact and can cause each other, making it hard to determine the cause of a crisis. We propose a robust sequence of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multinational banking over cross-border financial services in terms of capitalizing on a global access to funding sources. We argue that this advantage depends on the benefit and the cost of multinational banks’ intimacy with local markets. The benefit is that it allows multinational banks to create more liquidity. The cost is that it causes inefficiencies in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on which a bank relies to allocate liquidity across countries. We analyz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multinational banking is then likely to arise and show that capital requirements have an effect as they influence the degree of inefficiency in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for alternative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differently.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discretionary loan loss provisions (LLPs) and systemic risk in the U. S. banking sector using a large sample of commercial banks from 1996 to 2009. We find that earnings management increases a bank's contribution to systemic crash risk and systemic distress risk,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that earnings management increases information opacity, facilitates bad news hoarding, co‐moves with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exhibits cross‐sectional correlation and herding in earnings management. However, the effec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discretionary LLPs on systemic risk disappears during the crisis period, consistent with weaken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risis times. We also find that the same effect strengthens with bank uncertainty and homogenous loans, and weakens in the post‐SOX period, and when banks are audited by Big 4 audi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