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政府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问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政府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长期内东、中部地区政府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短期内政府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呈现出单向因果关系;对西部地区而言,政府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长期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是短期内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并且经济增长对政府科技投入也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1995-2007年中国内地东、中、西部地区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组成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异质协整和因果检验等方法,重新检验了入境旅游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与GDP之间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各截面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都有正方向的作用。就整体效果而言,西部的弹性系数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三大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的Granger原因,且具有强因果关系;就短期而言,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形成了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利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单位根、面板协整、FMOLS估计法和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财政分权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长期内,财政分权与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短期内,在全国和东部,两者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中部和西部,两者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部塌陷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协整分析和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是西部经济增长与中部、东部经济增长均有协整关系,但中部与东部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协整关系;西部经济增长促进了东部经济增长,东部反过来也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增长,但对中部经济增长作用不大;中部不是东部和西部经济增长的葛兰杰原因。本文最后分析了出现中部塌陷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异质面板协整检验和面板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中国30个省市区1986—2006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结论表明:(1)从长期来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中部和东北地区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2)从短期来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中部地区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东北地区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该结论为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费长期战略与短期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试图通过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分析这种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综合数据信息的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这种长期关系是通过动态OLS方法来估计的。对于西部来说,实证结果清晰地支持了在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控制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而且结论还意味着从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的单一方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两个系统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其耦合过程可以促进两个产业系统向更有序的结构协调发展.该文通过选取西部12省2014年~2019年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地区各省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整体而言,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耦合协调水平尚可,仅西藏、青海、宁夏三省份处于失调状态.云南"旅游-康养"系统在西部地区间耦合协调度最高,达到0.7979,且近年来始终保持在中级协调状态;宁夏最低,仅为0.2548,和西藏同为中度失调的省份;贵州是耦合协调水平增长最显著的省份,由2014年的勉强协调提升至初级协调并接近中级协调水平.同时,西部地区间存在区域异质性,西北地区大部分省份的耦合协调度低于西南地区,受制于自然气候,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这些省份的产业系统未能实现良性共振.因此,要重视借助优势产业的要素禀赋,强化对弱势产业发展的支持,从而实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收集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78~2011年面板数据,使用新近的基于误差修正的面板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协整关系,同时对两者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而且从长期来看,存在着电力消费→GDP单向的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存在着GDP→电力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本文还将中国分成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地带,验证不同区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着电力消费→GDP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从短期来看,只有西部地区存在着GDP→电力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让城乡居民更多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不仅是经济发展最终目的 ,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利用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面板VAR的实证方法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人均GDP、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民生投入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对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民生投入贡献较大,人均居民收入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而人均民生投入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在分地区考察时,东部地区与全国情况相同,中西部地区与全国情况相反,人均居民收入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而人均民生投入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主要原因可能是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民生投入存量不同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增强经济增长与成果分享之间正向互动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测度并分析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循环经济融合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第一,从整体耦合协调度来看,我国省域的数字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协调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是区域间发展极度不协调,仍然存在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现阶段需要结合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才优势,发挥带头作用,将经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第二,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我国31个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集聚现象,耦合协调度高的省份以及耦合协调度低的省份朝着水平相近的地区聚集。其中,“低—低”关联的省份包括大多数西部地区省份,可见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存在一定的阻碍,是亟需政府扶持发展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能否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是公债存在与否的根本依据。基于42个国家1991~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研究了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短期看,债务负担率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从长期来看,财政盈余或赤字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且经济增长是债务负担率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2.
结构调整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必然选择,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应该协调发展。文章借助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1~2013年的中国30个地区间的数据为样本测算出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勉强协调阶段,省份之间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高于中、西地区。东部地区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优化人口结构,中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西部地区要精准定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7—201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可测度民生投入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探究其时空动态特征,进一步通过构建个体时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SDPDM)可实证检验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影响因素检验表明,随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财政竞争对民生投入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负向影响会逐渐减弱,并转为正向影响,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市场化水平均对耦合协调度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该文运用面板协整和基于面板的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各省能源消费与GDP进行了分区域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短期来看,各区域存在能源消费与GDP的双向因果关系,就长期而言,只存在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项因果关系。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东部调整到均衡状态的速度最快,其次是西部,中部最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市,GDP对能源消费的初始依赖越强,单位GDP能耗的初始水平越低。因此,建议中、西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工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探寻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结构动态耦合变化规律和耦合差异来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总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其与数字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最低;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优化态势,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东部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结构的耦合协调度远远领先于中、西部;数字经济与农民总收入、非农收入耦合协调差异来源相似。为此,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数字经济与非农收入耦合协调度和加速中、西部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结构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能否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是其存在与否的根本依据.基于OECD中5个国家1991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考察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从短期看,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不稳定;而从长期来看,公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协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不仅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还存在非线性协整关系。当对均衡的偏离小于或等于门限值0.132时,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倾向于不向均衡状态调整,而当对均衡的偏移大于门限值0.132时,二者都倾向于向均衡状态调整,且教育投入的调整速度大于经济增长的调整速度。  相似文献   

18.
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以三峡库区典型地区重庆市万州区为例,基于万州区1999~2014年度相关数据,对万州区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阶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万州区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和长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中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能够相互促进,中长期只存在货运量对物流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物流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而区域经济增长对物流发展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回归分布滞后(ADL)模型,对黑龙江省1952-2012年的财政收入与GDP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证明:黑龙江省财政收入和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财政收入的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和GDP之间具备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当财政收入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以0.146225的力度作反向调整至均衡状态;在滞后4期以内,财政收入和GDP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GDP的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而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是GDP增长的原因,两者不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面板单位根、协整检验方法和面板误差纠正模型,根据中国30个省份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东部地区存在从农民收入到农业机械化的单向因果关系,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存在任何方向的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农业机械化和农民收入的双向因果关系,而中部地区存在从农业机械化到农民收入的单向因果关系。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要从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长期效应入手,并且要综合考虑各个地区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间不同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