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但是随着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较少、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破解青海装备制造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将推进转型升级作为突破口,按照"拓展平台空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项目建设、强化企业培育"的思路,努力实施六大举措,着力在"转变"上下功夫,在"突破"中求实效,通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青海装备制造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表现为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基础工业得到加强、产品结构和工艺水平明显改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关键,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如何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前不久,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副谜书长、新闻发言人曹玉书。曹副秘书长说,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即人均GDP到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关键就是科学发展。“十一五”期间需要转变发展或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优化产业结构,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大力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一国综合实力的标志,是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我们对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是装备制造业仍然是中国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装备制造业是整个工业运转的基础,为其他工业提供生产所需要的设备。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装备制造业与其他工业的关系进行分析,运用Eviews3.1、采用EG两步法建立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并经格兰杰因果检验,论证了装备制造业对其他工业有巨大影响,其他工业对装备制造业也有一定影响。就大力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而言,应该从优化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完善公共研究平台,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规模增长快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且表现出明显的产业集群式发展特征。京津冀装备制造业R&D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河北省处于科技创新链条的最低端。与产业梯度转移与承接相匹配的协同创新模式包括产业链整合模式、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和产业联盟合作模式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河北省应该从交易成本、公共服务、市场建设和协作体制4个方面提升京津冀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8.
《上海小企业》2005,(3):4-6
一、上海输配电产业发展迅速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包括输配电产业在内的上海装备制造业抓住机遇,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111亿元,同比增长26.4%;比全市工业高出6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3.6%;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外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分析外资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外资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具有短期和长期修复失调的作用;外资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效应存在异质性。政府在制定外资引进政策时,应该考虑行业的人力资本禀赋因素,将其引进人力资本较高的资本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外资对产业结构失调修复结构效应和要素间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青海装备制造业增速大大放缓,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积极应对,我们将推进转型升级作为突破口,按照"拓展平台空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项目建设、强化企业培育"的思路,顺应大势主动转,破解难题加快转,立足长远全面转,着力在"转变"上下功夫,在"突破"中求实效,近几年我们的做法如下:一、坚持以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建设为主引擎,破解发展空间有限、布局散乱的问题,加快拓展集聚发展的新平台。青海装备制造业企业多为三线时间的内迁厂,虽然多数在西宁地区,但布局散乱。针对  相似文献   

11.
2003年,装备制造业要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研究制订并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规范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继续利用国债资金支持关键技术装备本地化工作,以点带面,努力开创装备制造业发展新局面。一、研究制定指导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一)以打造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制定《装备制造业专项发展规划》。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全球经济区域性结构调整,世界产业结构重组和调整步伐加快,我国也需要通过战略性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形成一批拥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中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008年2月份召开的全市工业发展表彰大会上,济南市市长张建国同志指出,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强调要重点支持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电力装备等优势产业发展。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战略中,以环保节能汽轮机、变压器为重点的电力装备制造产业被放到了突出发展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权威论坛     
《企业世界》2007,(5):25-25
李荣融:央行将开始支付红利;朱哲:装备制造业发展三大重点;王小广:要优化产业结构;李伟:国企政策性破产今年实施。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基础性产业。自“八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近5年来年均增长率高达34.86%,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三位,并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行业和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信息化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出口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将…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水平。长期以来,河南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但是,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粗放、质量效益较低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中部地区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厚的产业历史积淀和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具有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8,(9):44-46
我国是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以装备制造业比较领先的常州为例,在调研了解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竞争和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分析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推进机制,以期提高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增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陈贵棠 《公司》2001,(8):13-15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技术改造重大工程项目,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这是党中央赋予装备制造业的重托和希望,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确保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特殊而又重大的历史命题。因此,必须大力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技术装备的优化升级,坚定地依靠中国装备来装备中国。 科技实力的强弱和技术装备的优良先进与否,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实力、综合国力强弱的基础。我国的技术装备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不仅推进了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摘自十六大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